劉艷紅
(華東交通大學(xué) 人文社會科學(xué)院,女性研究中心 南昌 330013)
女性的妝容與妝扮,是中國文化寶庫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來源于生活,反映了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觀念,不同時代的人們對妝容美的追求不盡相同,但各個時代的妝容具備一定的共性,折射出人們共同的文化信仰。我們從唐代詩詞記載的女性妝容,尤其是面部妝容入手,著重探討這些妝容背后的 “生殖”文化意蘊。
唐代詩詞中顯示女性畫眉樣式,一般多化成柳葉狀,時稱 “柳眉”或 “柳葉眉”,如敦煌曲子詞 《破陣子》云:“蓮臉柳眉羞暈,青絲罷攏云?!痹谔圃娭幸灿羞@樣的記載,如:白居易 《長恨歌》云:“芙蓉如面柳如眉”;李商隱 《和人題真娘墓》云:“柳眉空吐效顰葉”;張祜 《愛妾換馬》云:“休憐柳葉雙眉翠。”在閻立本的 《步輦圖》、張萱 《虢國夫人游春圖》及西安羊頭鎮(zhèn)唐李爽墓出土的壁畫上,均有對 “柳葉眉”清晰的描繪。
畫眉時用的原料為 “黛”,所謂的 “青黛點眉眉細長”?!镑臁?,就是一種青黑色的顏料,是古代專門用來供給女子畫眉之用的。女子在畫眉時一般是用青色細柳枝點著稀釋的這種青黑色的顏料來畫的,所以敦煌曲子詞 《傾杯樂》說 “翠柳畫娥眉”,就是這個道理。
唐代女子畫眉時所使用的顏料,有些用的并不是現(xiàn)在所用的黑色,而是綠色的。敦煌曲子詞 《內(nèi)家嬌》說:“深深長畫眉綠”;《拋球樂》云:“娥眉不掃天生綠”,這是唐代民間少女畫眉的特征。宇文士及在 《妝臺記》亦說:“唐貞元 (785-805年)中,又令宮人青黛畫蛾眉?!笨梢娋G眉在當時比較流行。
為何女子喜歡把眉毛化成 “柳葉”形,使用 “柳枝”作為畫眉工具,同時也要把眉化成似 “柳”的“綠色”呢?我們認為這與人們對 “柳”生殖功能的崇拜有關(guān)。
民間有 “插柳”的習(xí)俗,這種習(xí)俗在清明節(jié)最為流行,所以清明節(jié)又有插柳節(jié)之稱。插柳有很多形式,最常見的就是插在門楣上?!稓q時廣記》說:“今人寒食節(jié),家家折柳插門上,唯江淮之間尤盛,無一家不插者?!睍r人也喜在頭上插戴,《新河縣志》云:“清明日男女皆插柳,各祭先壟?!毙『⒆觿t用柳條變成帽子戴在頭上,《天津志略》云:“清明前后,掃墓者多,車馬往來,不絕于途,恒插柳枝于車棚以歸。小兒則以柳枝編帽圈戴之。諺曰 ‘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鼻迕鞴?jié)插戴柳枝的做法唐代已見。唐段成式的 《酉陽雜俎》記載:“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免蠆毒?!?/p>
民間對插柳的動機有各種解釋即有為死后轉(zhuǎn)生 (死后變黃狗)、免蠆毒、百鬼不入家等說法?!秹袅轰洝氛f:“家家以柳條插于門,名曰明眼?!庇械恼f是為防衰老,如明代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余》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有的說是用來迎接玄鳥,如 《永平府志》云:“插柳枝標于戶,以迎元 (為避康熙帝玄燁的諱把玄改為元)鳥。”
這些解釋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是辟邪除災(zāi),如 “免蠆毒”;一類旨在求生保健,如防衰老等說。一種是消極求生,一種是積極求生。所以這些解釋可以歸納為祈求生殖這一主題。
我們首先來看 “迎接玄鳥”這個動機,它與祈求生殖關(guān)系密切。玄鳥即是燕子,在中國文化中是生殖之神。傳說殷商的祖先契就是由他的母親簡狄吞食了玄鳥卵之后生出來的。秦的祖先大業(yè)也是其母親女修吞食鳥卵而生。郭沫若在解釋玄鳥生商的神話時說:“我相信這傳說是生殖器的象征,鳥直到現(xiàn)在都是(男性)生殖器的別名,卵是睪丸的別名?!盵1]328玄鳥是 “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因而成為生殖之神,所以迎玄鳥的目的就是祈求生殖。
那么為什么祈求生殖要用柳枝呢?
因為柳樹具有旺盛的生殖力和頑強的生命力。柳樹的生殖力非常強,《韓非子》中說柳樹:“橫樹之即生,倒樹之即生,折而樹之又生?!比绱送⒌纳沉α钕让窳w慕不已。
柳樹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發(fā)芽返青的時間比一般樹木早。如曹丕 《柳賦》說:“彼庶卉之未動,固招萌而先辰?!边@樣先萬木而動的特點使柳成了春的使者,將生機勃勃帶到了人間。
由于柳樹具有這樣的特點,它在中國文化中成為了生命的象征。《隋書·五行志上》云:“仁壽四年(604年)八月,河間柳樹無故枯落,既而花葉復(fù)生。京房 《易飛候》曰 ‘木再榮,國有大喪’是歲宮車宴駕?!绷鴺涞目萋湔咽玖嘶实鄣乃劳?。 《隋書·高熲傳》云:“初,孩孺時,家有柳樹,高百尺,亭亭如蓋。里中父老曰:‘此家當出貴人?!绷鴺涞拿⒁馕吨彝サ呐d旺。
在其他民族柳樹也是不朽的象征。在西藏柳樹起著生命樹的象征,從前栽種在拉薩神廟前的柳樹就是這個意思。東北的滿族曾以柳枝作為始母神的標記,稱為 “佛托媽媽”(意為柳葉娘娘),虔誠地奉祀。在佛教中柳樹常常作為賜子賜福的觀世音菩薩的標志。
女性眉毛化成柳葉之形,用柳枝作為工具來畫眉以及戴柳枝的原始動機,就是想運用接觸巫術(shù)將柳樹旺盛的生命力嫁接到自己身上和自家門庭,從而達到個體青春永駐、身體健康,家庭人丁興旺的目的。
《云笈七簽》說:“眉間神三人:南極老人,元光,天靈君也。”這種說法可以旁證人們畫眉喜好“柳”確實與生殖相關(guān)。因為 “眉”是 “南極老人”所居之地,而 “南”因為是太陽照射之地,所以 “南”在中國文化中是與 “生”聯(lián)系在一起的,君主主宰萬民的生死,所以要 “面南”而坐,“南極老人”因為在 “南”,所以主管人間的 “壽命”。
在敦煌曲子詞中,伯三八三六就有 “紅妝垂淚憶何君”“紅妝垂淚哭郎君”之句。伯二七四八中有“紅妝隨洛浦,綠鬢逐浮萍?!贬瘏?《敦煌太守后庭歌》也說 “美人紅妝色新鮮?!盵2]376敦煌民間女子愛紅妝本來不足為奇,尤其在唐代那樣繁榮的社會里,更是理所當然。
這種紅妝,和擦紅粉有很大的關(guān)系。這種紅粉就是胭脂和鉛粉之類,紅粉胭脂是在擦過白粉之后,涂抹在兩頰上的,唐代詩詞中就一再提到它。例如,孟浩然的 《春情詩》中有 “紅粉春妝寶鏡前”,杜牧的《兵部尚書席上作》有 “偶發(fā)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边@些例子都說明敦煌民間少女擦紅粉決不是偶然的或孤立的民俗現(xiàn)象,和當時社會風氣有一致性,所以詩人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歌唱到它。
“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 “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元素。當花開時,摘下花瓣,將其黃汁壓出,剩余的則是鮮艷的紅色染料,即為胭脂。此外,還有用產(chǎn)于南方的蘇木與山花等植物做胭脂的,這些植物都能夠從中提取紅色素[3]97。晉人崔豹的 《古今注》云:“蘇方木 (即蘇木)出扶南林邑,外國取細破煮之以染色。”蘇木是一種常綠的矮喬叢木,開黃色小花,取其嫩干切成薄片,煮于沸水,可得紅色顏料,若瀝之使干,即可得紅粉直接妝面?!吧交ā?,唐人段公路的 《北戶錄》云:“山花叢生,端州山崦間多有之。其葉類蘭,其花似蓼,抽蕙長二三寸,作青白色,正月開。土人采含苞者賣之,用為燕支 (胭脂)粉。”除此以外,“五月石榴照紅眼”的石榴花,亦同樣被古人取花瓣作胭脂用。據(jù) 《博物志》云: “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笔欠駶h時已開始使用石榴花汁助妝尚不知,但至唐已有相當普及的程度,《北戶錄》云:“……石榴花堪作煙支。代國公主,睿宗女也,少嘗作煙支,棄籽于階,后乃叢生成樹,花實敷芬。”即可證明。
中國古代胭脂,制法雖有所不同,但都采取富含紅色素的植物質(zhì)作為原料,色鮮味芳??梢哉f這是東方胭脂的一大特色。
為何胭脂的原料主要為各類花卉植物呢?我們認為這與國人對花卉等植物的崇拜有關(guān)。在大汶口文化遺存的彩陶,器表多有花卉植物紋樣。花朵紋樣一般由幾個花瓣組成,特別注意表現(xiàn)花心。趙國華認為,“花朵乃是女陰的象征,花心乃是陰蒂的象征。”[4]215
在中國明代長篇小說 《金瓶梅》中用花朵隱喻女性陰部,用 “花心”隱喻陰蒂,可算一個佐證。明代小說 《月明和尚度柳翠》中,也以紅蓮暗喻女性陰部。西北陜甘地區(qū)的民間剪紙上,直到今天仍以花朵象征女性陰部。
在 《詩經(jīng)》中提到許多植物,有些被用來作為女性的比喻,有些被用來作為女性的象征。有的詩篇直接寫到某種植物與繁衍人口的關(guān)系。例如,在 《衛(wèi)風·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這類詩句又是以桑喻女?!吨苣稀ぬ邑病吩疲禾抑藏玻谱破淙A。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首詩是以桃象征女性,并含有吉祥的意義?!短骑L·椒聊》云:“椒聊之實,繁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椒聊且,遠條且。椒聊之實,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碩大且篤?!边@首詩粗看以花椒多實比喻豐腴的女性多子,實際上透露出花椒與人口繁衍的關(guān)系,深層暗含的是對女性陰部象征物花椒的崇拜。
花卉等植物為什么會成為女性的象征呢?從表象來看,花瓣、葉片、某些果實可狀女陰之形;從內(nèi)涵來說,植物一年一度開花結(jié)果,葉片無數(shù),具有無限的繁殖能力。所以,遠古人類將花朵盛開、枝葉茂密、果實豐盈的植物作為女陰的象征,實行崇拜,以祈求自身生殖繁盛、繁衍不息。
郭沫若在 《釋祖妣》一文中,以 “蒂”的初字是 “帝”,“帝”本是花朵全形為例,認為崇祀植物是古人生殖崇拜的一種表現(xiàn)[5]53。
甚至主管婚姻與生殖之神——高禖,都與花卉等植物關(guān)系密切。所謂高禖,又稱“郊禖”?!案摺薄敖肌毕嗤??!岸C”,從示從某。“某”本是 “梅”字的古寫,亦寫作 “槑”,意為樹上結(jié)梅子。從 《召南·摽有梅》中女性以梅自喻,并將梅與婚姻聯(lián)系在一起,學(xué)者們推測周人的先民曾以梅象征女陰,對郊野之梅實行崇拜,以求子息繁盛,這一祭祀遂以 “郊梅”名之。爾后,“郊梅”演變成 “高禖”之禮。
我們認為胭脂之所以用各種花卉為原料,還與這些花卉等植物的香氣有關(guān)。古人認為含有香氣的花草有某種神奇性質(zhì),而且十分巧合的,這些性質(zhì)都與 “去兇辟疫”的功效相關(guān)?!肚G楚歲時記》記載:(楚人)歲旦飲椒柏酒以辟疫病。楚人以椒柏做酒而飲,用意在于辟除疫病。屈原 《九歌》中山鬼所披帶的薛荔和杜衡,于 《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內(nèi)就是功效神妙的香草。
那么香草為何能 “去兇辟疫”?這是因為古人認為香氣能用來悅神,吸引神靈降臨。以香氣幫助祭祀的進行,是世界各地均有之現(xiàn)象。在古羅馬,人們?yōu)槭刈o神、祖先的精靈焚香,是一種習(xí)慣,同時,也為家神供香。古埃及人要在燒成好的祭品的軀體中加上香料和松香等,使之產(chǎn)生香氣,認為這是唯一能升上天空,而且神也愿意接受的東西。人們以香供神,是因為相信 “神不能使用那些沒有經(jīng)過火攻使之凈化和稀薄的東西 (用煙或用香料),神只能通過嗅覺和上升到天堂的香味意識到祭品?!盵6]引起人們興奮的便是香氣,引起不適者稱為臭氣或怪味,人們本來就是以自己的喜好來推測神靈的喜好,香氣既然能使人們興奮,在祀神時也就能使神興奮,于是對使用香氣之人 “降福”,使他們獲得神的 “保佑”,從而身體健康、青春永駐、生生不絕。
點染朱唇,是妝容的一個重要程式,古人對此甚為講究。敦煌曲子詞 《柳青娘》有 “淡施檀色注歌唇”;《內(nèi)家嬌》有 “朱含碎玉”,這些都是女子點朱唇的表現(xiàn)。
在 《唐書·五行志》里曾說過,元和十五年 (820年),婦女們盛行奇異的化妝,這時已經(jīng)不擦紅粉在臉上了,而只是以朱膏涂唇上,競相比美。據(jù) 《妝臺記》說,這時的唐代少女擦口紅已有了各種各樣的擦法了,每一種擦法便有一個名稱,名稱頗多,有 “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半邊嬌、萬金紅、圣檀心、露珠兒、內(nèi)家園、天宮巧、花奴樣子”等等[7]33。
據(jù)考古學(xué)家發(fā)現(xiàn),世界上的第一支口紅在蘇美人的城市烏爾 (Ur)被發(fā)現(xiàn),約5 000年前。那么為什么要發(fā)明口紅呢?學(xué)者推測發(fā)明者的初衷就是想將女性外陰唇因為充血而展現(xiàn)出來的那種性感的紅色呈現(xiàn)在女子的臉龐上,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男人始終都覺得涂抹鮮紅口紅的女人最嫵媚動人。
有的人覺得這樣的解釋不可思議,但我們仔細考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推測是有依據(jù)的。我們借助口紅之色—紅,來旁證一下口紅的發(fā)明確實來自對生的崇拜。
“紅”,在中國是太陽、火和血的顏色。中國人自古就崇拜太陽,甲骨文中就有關(guān)于祭日的記載:
《甲骨文合集》14339:貞燎于東母三牛。
《甲骨文合集》14341:燎于東母……豭三豕三。
而我們的民族 “華夏”即太陽之族,因為 “華”之古義,本就是太陽的專稱,因此華族就是太陽之族。夏族出于華族,“夏”字在金文中有多種寫法,共同點是一人頭頂或手舉太陽[8]。
這些都能看出古人對太陽的崇拜,太陽給人們送來光明和溫暖,給大地帶來春天和生機。因此與太陽,與生機相關(guān)的紅色便成為了尊貴、吉祥之色。在周代,大紅是貴族才能用的顏色。紅除了象征富貴以外,還具有喜慶、熱烈的意味。在漢族的傳統(tǒng)婚禮上,新娘的服飾從頭到腳都是大紅的:蓋頭、襖褂、繡鞋。
“紅”與 “生”相連,不僅因為它與太陽相關(guān),而且還因為紅色是血的顏色。原始人在狩獵中看到野獸禽鳥或自己的同伴受傷流血甚至死亡時,會留下深刻印象,從而把這種顏色與 “生死”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而且人們青春期血色旺盛的容顏與衰老期的干枯憔悴的形貌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也讓 “紅”與青春、生機聯(lián)系在一起,正是因為 “紅”的生機與活力,它能夠戰(zhàn)勝一切性質(zhì)極陰的邪魔鬼神,成為了一種辟邪之物。因此,人們在本命年里,系一根紅腰帶;要給新生兒戴一個紅兜肚等[9]79。
綜上,我們從唐代詩詞中女性在畫眉、抹胭脂、擦口紅等方面,論證了女性妝容同生殖崇拜之間的關(guān)系。無論女性用柳枝化成柳葉眉形,用花卉等植物制成的、具備香氣的胭脂涂抹臉上,還是在嘴唇上擦抹口紅,主要的目的都是利用一些媒介與具備旺盛生殖力、生命力的植物、顏色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達成化妝的終極動機——獲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能夠青春永駐、容顏不老。
[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李少萍.唐代婦女裝飾考[D].[中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xué),2003.
[4]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6.
[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邱宜文.從《九歌》之草木試論香草與巫術(shù)[J].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1999(5):155.
[7]汪維玲,王定祥.中國古代婦女化妝[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8]景以恩.太陽神崇拜與華夏族的起源[J].民間文學(xué)論壇,1998(1):3.
[9]王秀琳.中國旅游與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