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陳向陽
(廣西民族大學 理學院,廣西 南寧530006)
近世代數(shù)(又名抽象代數(shù))是現(xiàn)代科學各個分支的基礎,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近世代數(shù)的思想、理論與方法的應用日臻廣泛.“集合分類與等價關系”是近世代數(shù)課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對學好這門課程有很大的影響.對集合進行分類是研究集合自身性質(zhì)的一種方法,通過“分類”把“大集合”變成相對“較小的集合”,從而有利于研究;此外,通過定義等價關系對集合進行分類也是構造新的代數(shù)對象的一種有效方法,比如構造商群、商環(huán)、域等等,我們最熟悉的有限域Zp(p為素數(shù))和有理數(shù)域都是通過這種方法構造出來的.如果學生對這部分內(nèi)容把握不到位的話,會嚴重影響后續(xù)課程的學習.
目前,大多數(shù)教材把“集合分類與等價關系”這一部分內(nèi)容作為預備知識單獨一節(jié)放在“群”的講述之前.近世代數(shù)課程本身就很抽象,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nèi)容的時候,由于“商群、商環(huán)”等概念還沒有學,缺乏必要的實例,必定會覺得生澀難懂.即使在后面學習了“商”的概念之后,教師再加以鞏固,由于間隔時間太長,又要重新補習,浪費很多寶貴的時間.
筆者自工作以來,不僅講授本科生的近世代數(shù)、高等代數(shù)等課程,也講授研究生的代數(shù)學.代數(shù)學是近世代數(shù)課程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也是數(shù)學專業(yè)研究生的必修基礎課程.在給研究生講述代數(shù)學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集合分類與等價關系”并不熟悉,尤其在講述“分式環(huán)”這部分內(nèi)容的時候,學生學習就感覺非常吃力,關鍵問題就在于本科學習近世代數(shù)的時候沒有把“集合分類與等價關系”學好,沒有把握其本質(zhì)思想.
把“集合分類與等價關系”放在“正規(guī)子群”這個知識點的后面來講述,然后再講商群.這樣,商群就是集合的分類的一個具體的例子.從而加強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在學習商環(huán)、分式環(huán)等后繼知識的時候,教師再帶領學生一起把這一知識點復習一遍,這樣,學生就會知道“集合分類與等價關系”確實是有用,至少可以通過它來定義商群、商環(huán).
學生之所以覺得抽象,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把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概念轉(zhuǎn)化為具體的、直觀的例子,缺乏容易理解的具體實例的支撐.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想辦法用生活中的實例來闡述所講授的知識.
首先,對于基本定義的講授.現(xiàn)行的大多數(shù)“近世代數(shù)”教材一般是這樣給出集合分類的定義:
若把集合分成若干個叫作類的子集,使得的每一個元素屬于而且只屬于一個類,那么這些類的全體叫作集合的一個分類.
教材給出的這個定義其實是很抽象的,學生往往搞不懂到底什么是集合的一個分類,這個“類”到底是什么.同學們在讀中學的時候,所在同一年級的同學往往被分成幾個班.其實這件事情就是集合分類的一個例子.在這個例子中,“某年級的全體同學”是一個集合,被分成的幾個班級就是集合的分類.集合的每一個元素---每個同學都屬于并且只屬于一個班級.通過舉例,學生就會明白:集合分類的思想無非就是把一個集合劃分成若干互不相交的“小塊”(即子集),每一個“小塊”都是集合的一個類,這些“小塊”放在一起就是集合的一個分類.
其次,怎樣對集合進行分類?對集合分類是根據(jù)具體需要,依據(jù)該集合上的等價關系.
有些教材,例如張禾瑞的《近世代數(shù)基礎》,是這樣定義集合上的“關系”的:一個A×A→D(只含有“對”與“錯”兩個元素)的映射R叫作A上的一個關系,若R(a,b)=對,就說a與b有關系,記為aRb;若R(a,b)=錯,就說a與b沒有關系.
如果教師就按照課本把這個定義呈現(xiàn)給學生,那學生會完全搞不懂“關系”到底是什么.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首先深入挖掘該定義的深層次內(nèi)涵,然后在此基礎上給出“等價關系”的定義.那么,如上給出的“關系”的定義的深層內(nèi)涵到底有哪些呢?
第一,由定義中要求“R是A×A→D(只含有“對”與“錯”兩個元素)的映射”,我們知道集合A中任何兩個元素要么有關系,要么沒有關系;
第二,若R(a,b)=對(即aRb,a與b有關系),但未必有R(b,a)=對(即bRa,b與a有關系),即若a與b有關系,未必b與a有關系;
第三,“關系”實際就是集合內(nèi)部元素間的某種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可以有多種,是根據(jù)不同需要來確定的.例如,把某班級看作一個集合,規(guī)定“如果兩個同學來自同一個省份,則說他們有關系;否則,稱之為沒有關系”.按照這個規(guī)則,班級的任兩個同學或者來自同一個省份,或者來自于不同的省份.也就是說,班級的任兩個同學要么“有關系”,要么“沒有關系”.凡是來自同一個省份的同學之間都是“有關系”的,而來自于不同省份的同學之間則“沒有關系”.還是這個班級,如果規(guī)定“如果兩個同學住在同一個宿舍,則說他們有關系;否則,稱之為沒有關系”.同樣,按照這個規(guī)則,住在同一個宿舍的同學之間都是“有關系”的,而住在不同宿舍的同學之間“沒有關系”.還有很多例子,比如,對于整數(shù)集合Z,兩個整數(shù)a與b,若a|b,則稱a與b有關系;否則稱之為沒有關系.在這種“關系”的定義下,2與4有關系,但是4與2卻沒有關系.再例如,設G為群,N為G的子群,a,b∈G.若b-1a∈H,就稱a與b有關系;否則,就稱它們沒有關系.
在如上例1和例3中,這三種關系都滿足:反身性:每個元素都與他自己“有關系”;對稱性:若a與b有關系,則一定會有b與a也有關系;傳遞性:若a與b有關系,b與c有關系,則a與c也有關系.我們就把具有反身性、對稱性和傳遞性的關系稱為等價關系.因此,例1和例3定義的關系都是等價關系,而第二個例子中的“整除關系”不滿足對稱性,故不是等價關系.
設R為集合A上的等價關系,任取a1∈A,記A1={b∈A|a1Rb},即A1為集合A中所有與元素a的元素構成的集合;任取a2∈A\A1,A2={c∈A|a2Rc}如此繼續(xù)下去,就會得到A的若干子集A1,A2,… 可以證明這些子集A1,A2,… 構成了集合A的一個分類.因此,只要集合上能定義等價關系,就可以從這個等價關系出發(fā),構造出該集合的一個分類.
那么,為什么要對集合進行分類呢?
第一,對集合進行分類便于研究和管理.相信每個同學都不會把自己所有的衣服都堆放在一起,等穿衣服的時候再從這堆衣服中找.而是把衣服分門別類分別放置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有的同學會按照季節(jié),把春夏秋冬的衣服分別存放.其實這就是把集合進行分類的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這個例子中,這位同學的所有衣服是一個集合,根據(jù)需要,把衣服分成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集合的兩元素(兩件衣服)間的“關系”就是是否屬于同一個季節(jié),如果這兩件衣服都屬于同一個季節(jié),那么就稱它們有關系;否則稱之為沒有關系.
第二,構造新的代數(shù)對象.在例3中,把N改為群G的正規(guī)子群,按照如上定義的關系,把群G分成了若干不同的陪集類,把這些陪集類看作另外一個集合M,g1N,g2N∈M,定義(g1N)(g2N)=g1g2N.可以證明,集合M在如此定義的“乘法”下,也是群,并且,這個群的單位元是N.商群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群的同態(tài),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群G′,若G到G′存在滿同態(tài),則G′同構于G的某個商群”,即在群同構意義下,商群代表了與G存在滿同態(tài)的所有群.
在學習了環(huán)和域的相關知識之后,可以從一個環(huán)和其理想出發(fā),構造商環(huán),甚至可以構造出域.例如,整數(shù)環(huán)Z,n為任意不為0的正整數(shù),不難證明I=nZ是整數(shù)環(huán)Z的理想,規(guī)定:a,b∈Z,若n|(a-b),則稱a與b有關系;否則,稱其沒有關系.此“關系”是等價關系,按照這個定義,集合Z被分成了n類.設集合Zn={[0],[1],…,[n-1]}為這n個類構成的集合,其中x∈[i]?x除以n的余數(shù)為i.集合Zn在運算?[i],[j]∈H,[i]+[j]=[i+j],[i]·[j]=[ij]下,構成環(huán),稱為Z對理想I=nZ的商環(huán).特別的,當n為素數(shù)時,Zn是域.這樣,從環(huán)和其理想出發(fā),利用集合分類,構造出了與原來完全不同的代數(shù)對象“域”.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通過集合分類的方法構造新的代數(shù)對象,好像只能把原對象做“小”,實則不然,環(huán)的局部化問題就是反例之一.設R為整環(huán),P為R的素理想,S=R\P,在集合S-1R={r/s|r∈R,s∈S}上定義關系:r1/s1=r2/r2??u∈S,使得u(r1s2-r2s1)=0.易知此關系為等價關系,故確定了集合S-1R的一個分類,仍以S-1R表示該集合的分類構成的集合.任取r1/s1,r2/s2∈S-1R,規(guī)定:r1/s1+r2/s2= (r1s2+r2s1)/s1s2,(r1/s1)·(r2/s2)=r1r2/s1s2,可以證明,S-1R在這兩種運算下是域,稱為環(huán)R在素理想P處的局部化.并且存在R到S-1R的單值嵌入:r|→r/1,即S-1R比R“大”.我們熟知的有理數(shù)域就是通過整數(shù)環(huán)在其唯一的素理想零理想處的局部化.
已知S-1R為環(huán)R在素理想P處的局部化,設M={Q?P|Q為R的素理想},N={S-1R的素理想}.定義映射:f∶M→N,f(Q)=S-1Q,可以證明該映射是一一映射.由此可以看出“局部化”實際上研究的是那些包含在理想P內(nèi)的素理想;而“商”(R/P)研究的卻是那么比P“大”的理想.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局部化”和“商”是兩個相反的過程,它們互為補充,是研究環(huán)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工具.
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在集合上定義一個等價關系,根據(jù)這個等價關系就可以確定集合的一個分類;反之,如果已知集合的一個分類,能不能定義其上的等價關系呢?答案是肯定的.設A1,A2,…為集合A的一個分類,定義A上的關系:?a,b∈A若存在Ai,使得a∈Ai,b∈Ai,則稱a與b有關系;否則,稱之為沒有關系.不難證明,這樣定義的關系確實是集合A的一個等價關系.
集合分類和集合的等價關系這兩個概念本質(zhì)上是一回事,對集合分類是依據(jù)其上的某個等價關系;反之,給定集合的一個分類,也可以由此確定集合上的一個等價關系.
對集合進行分類是數(shù)學尤其代數(shù)中常用的并且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這一工具不僅可以通過放“小”(例如做商),還可以通過放“大”(例如局部化),來對集合進行研究.在日常教學中,有必要讓學生熟練掌握該知識點.
[1]劉振海.培養(yǎng)大學數(shù)學學習興趣之我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0(4):85-88.
[2]黃敬頻,方麗菁,黃留佳.民族院校數(shù)本專業(yè)實踐教學新體系探索[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4(4):87-90.
[3]趙靜,周衛(wèi),劉振海.近世代數(shù)課程教學的幾點建議[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6(3):94-96.
[4]丘維聲.代數(shù)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5(6):19-21.
[5]馮克勤.高校代數(shù)課教學的一些做法和看法[J].大學教學,2004(5):19-21.
[6]張禾瑞.近世代數(shù)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7]游宏,劉文德.代數(shù)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