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黃 偉
剪牦牛毛夾金山上的“斗牛舞會”
文·圖 / 黃 偉
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寶興縣磽磧藏族自治鄉(xiāng)的藏族同胞都將舉行一個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為夾金山上放養(yǎng)的牦牛剪牛毛,以便讓它們度過難熬的夏季。
身手敏捷的漢子徒手捉牛,然后婦女們集體為牛兒們“脫衣”。這項辛苦的工作,由于村民們的集體參與和合作,演化成對傳統(tǒng)文化的守望。剪牛毛儀式讓人倍感新奇,背后卻是對傳統(tǒng)的堅守,以及鄰里親情的交織。
6月15日,寶興縣磽磧藏族鄉(xiāng)嘎日村能卡崩家選定這一天剪牦牛毛,20多名藏族男女在牧場上與牦牛進行了一場“角逐”。
能卡崩家是今年夾金山下第一戶剪牦牛毛的人家,也由此拉開了夾金山下剪牦牛毛活動的序幕。在這一天,20多名藏族男女與牦牛“狂歡”。大山深處,牧場之上,沙塵飛揚,山谷間,蹄聲動地,牧民們縱情吶喊,群山中豪情四溢。
6月15日,夾金山,陽光燦爛,遠山之巔,白雪皚皚,牧場邊緣,高山杜鵑漫山遍野。
能卡崩家剪牦牛毛的地方在離村子最近的一個牧場。這個牧場是嘎日村通了公路的牧場,從鄉(xiāng)政府出發(fā),不足一小時的車程。一路上,時不時見到豬馬牛羊漫步山間,樹林中大朵大朵的白色和紅色杜鵑花開得耀眼。
公路盡頭的一塊開闊地里,一個用石頭壘砌的牛欄外,聚集了20多名牧民,他們正在柴火堆前烤火。牛欄里擠了120多頭牦牛。
“這120多頭牦牛,是我們昨天花了一天時間從大山里攆到這里的?!敝魅四芸ū勒f。
一天前,也就是6月14日,能卡崩和妻子絲娜兵分兩路,做著剪牦牛毛的相關(guān)準備。能卡崩給鄰居和親朋好友打電話,邀約他們來幫忙。年輕的男士跟著能卡崩一同上山,將山上的牦牛攆到山下的石頭牛欄里。
①石頭壘砌的牛欄內(nèi),有120多頭牦牛即將被剪毛
嘎日村牧民的牧場在夾金山上,這些牧場在海拔2000多米到4000多米的高差上依山分布,形成了一個垂直牧場帶。數(shù)以千計的馬、黃牛、豬、山羊和牦牛,根據(jù)各自習性野放其間。
“趕牛用了小半天時間。當天晚上,我們就住在牧場上?!蹦芸ū缹⒆詈笠活^牛犢放進小牛圈。小牛圈和牛群僅一墻之隔,也是用石頭壘砌的。
石欄里的120多頭牦牛正是他們在5月29時辛苦一天的成果。
女人們則和絲娜一起準備食品、剪刀、藥品等。
石欄的平臺上,擺放著各種物品:食品、藥品、茶水……
這是絲娜為當天剪牦牛毛準備的必要物品,一輛皮卡車就全都拉了上來。
一切準備到位,剪牦牛毛即將開始。
對這里的鄉(xiāng)親們來說,剪牦牛毛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在開始前會舉行一個祈福儀式。
能卡崩牧場的一根木柱下,點燃12根香,燒些黃紙,三拜九叩后,拿出一瓶白酒祭拜山神,祈求平安和幸福。
能卡崩的鄰居,今年59歲的楊朝安則提著一口里面燃著松柏枝條的小鍋,用松柏枝條產(chǎn)生的煙霧在牛欄里轉(zhuǎn)了三圈,邊轉(zhuǎn)圈邊用松柏枝條拂掃……
“拂掃一切不潔不祥之物,祈福今天的活動平安?!睏畛步忉屨f。
對這些嘉絨藏族牧民說,今天是個“大日子”:要給長期在高山之巔辛苦了大半年的牦牛們過過節(jié),同時也給自己一個愉快的“聚會”。
剪牦牛毛是對這個聚會的總稱,其實,這個一年一度的聚會內(nèi)容很豐富,節(jié)目單很長:剪毛、打預防針、喂鹽巴、喂豬膘油、給自己的牛做記號。而目的只有一個,讓牦牛健康成長,長得更大更肥,為主人帶來多多的收入。
一切就緒,村主任阿生高呼:“開工!”
行動開始。
看到有人進入,黑白相間的牦牛們開始后退。年輕力壯的公牛站在前面,后面是婦孺老弱。牦牛們犄角向外,排成了半圓形的“牦牛陣”。在牧場的半野生狀態(tài)下,這種陣勢是牦牛抵御野獸的本能反應。
②給牦牛喂豬膘油
③給牦牛打疫苗
“要先將牛犢集中,打疫苗,做記號?!必撠熃o牛打疫苗的高個子扎爾吉說道。牦牛群在周圍大山上放牧,有幾頭牦牛仔是最近幾天才生的,這些新生牛犢還沒有標記,也沒有打過疫苗。
年輕的牛仔巴桑已經(jīng)提起了一頭牛犢,抱在懷里向扎爾吉走來。扎爾吉拿起注射器,開始了工作。
10多頭牛犢被集中到一個小石欄內(nèi),靜靜地看著忙碌著的人們。
“下一步,要把只有一歲的牦牛抓來,剪毛、打預防針、做記號……”
阿生的話音剛落,26歲的巴桑在牛群里奔跑如飛,三兩下就追上一頭牦牛,并抓住了牛頭。
“我來幫把手!”相持間,21歲的孟勒和30歲的那拉松飛身上前,一個幫著抓住另一只牛角,一個抓住牛尾巴往一邊拽……
終于,這頭重約100公斤的牦牛被掀翻。另外一個牛仔立即拿來麻繩,將牦牛四腿捆攏得結(jié)結(jié)實實,牦牛兩角觸地,兩眼對天,失去了威風。
旁邊穿戴著民族服裝的藏族婦女,此時從花腰帶上抽出大剪刀開始給牛剪毛。聚會雖然是牛仔們的聚會,但主角之中少不了她們的出場。
剪刀在2 0多頭一歲牦牛身上“游走”,它們脫去了去年的“冬裝”,換上了今年的“夏裝”,讓它們能“涼爽地度過這個夏天”。
“這些都是只有一歲的牦牛,是第一次被剪毛?!蹦芸ū澜榻B說。
絲娜拿著麻袋收集牛毛,照顧自己的牛兒。絲娜說,一頭三四歲大的牦牛能產(chǎn)毛兩到三公斤,這些牛毛大多會被阿壩州小金縣的商販收購,然后制成精美的嘉絨地毯。他們會留下牛毛的一部分,紡成線,織成美麗的頭帕和腰帶。
如何從牛群里分辨出自己的牦牛?依靠牛身上的特殊記號。
很快,那些被牛仔們放倒的牛都被做上了記號。鋸子、鐵絲、布條都是工具,這些符號大多做在牛角上,也有做在牛耳朵上的。特殊符號五花八門,但是牛主人們心中有數(shù)。
能卡崩和村民常青所做的記號有些不同。
“昨天和能卡崩趕牛,我家的8頭牦牛也來了?!背G噙呑鲇浱栠吔忉屨f。
“又來一頭!”三名牛仔走過來,六只手“挾持”了一頭壯碩黑牛。扎爾吉快步上前,給黑牛打了一針。后面,能卡崩快步向前,他準備去給自家的牛兒做記號。
密集的蹄聲一陣緊似一陣。滾滾沙塵里,牛仔們兵分幾路,不斷突入牛群,追趕牦牛。
高處,圍成三個大圈的石欄,猶如古羅馬的斗獸場。在石欄里,人和牛的角逐,讓人不禁想起了國外的斗牛節(jié)。
國外斗牛節(jié),總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往,但夾金山的剪牦牛毛,壯觀程度毫不遜色。
真正的挑戰(zhàn),是在牛犢們都被剪毛之后,給剩下的“成年牛,強健的公牛”剪毛。
數(shù)十頭成年公牛擠在牛欄那頭,男人們給自己挑選著對手。這些行話稱“牦公子”的公牛體重在一百到兩百公斤之間,剽悍野性,力大無窮。牛頭上晃動的尖角可達五六十厘米,猶如“刀林”。牛欄地上青草被踩盡,露出了滿地有棱角的石塊。牛仔們在追趕牦牛時如果被這些石頭絆倒,很容易被牛蹄踩踏傷害。
牛仔們早已熟知這些危險,而且對這項挑戰(zhàn)感到興奮。他們面帶笑容,沖進牛群“捉拿”牦牛,他們稱為“扳牦?!薄R粋€“扳”字很形象,所有牦牛都是被牛仔“扳”翻在地的。
滾滾沙塵里,石來瞄準了頭“黑大個”。只見身體瘦削的他飛奔上去,抱住牛脖子狂奔。牦牛驚慌失措,向牛欄的石墻奔去,眼看人牛就要撞到石墻上,石來雙腿離地,蹬在石墻上一陣“飛檐走壁”,終于將牛摁倒。
“呀喝!”大呼如雷,一位大漢雙肩發(fā)力,牛頭被扭向天空,又一頭“牦公子”應聲而倒。這位大個子牛仔也叫扎爾吉,今天已經(jīng)戰(zhàn)勝二十多頭牛。他全部是一下子就掀翻公牛,在牛仔心中,他是一個“和牦牛一樣強壯的男子漢”。
①在牦牛身上做記號
②在牦牛身上做記號
③“飛檐走壁”的牛仔,扳翻牦公子。
對牛仔而言,這樣的稱號是一種榮譽。
“就那頭,那頭個大!”
“好,不放倒不是男人!”
巴桑、孟勒、那拉松等幾個年輕的男人站在公牛面前,個個躍躍欲試。
那拉松首先沖進公牛群,牛群在石欄里畏懼地打轉(zhuǎn)。
只見那拉松伸出左手,扎好馬步,眼睛死盯著一頭“黑大個兒”。那架勢,就像是一個武林高手正準備與群雄過招。
看準時機,那拉松飛奔上去,抱住牛脖子狂奔。牦牛驚恐萬狀,向牛欄的石墻奔去,在人牛就要撞到石墻時,那拉松也是雙腿離地,蹬到石墻上“飛檐走壁”……
此時,巴桑和孟勒上去,一個抓牛頭,一個抓住牛尾,有些發(fā)狂的牛兒一下子就被制服,那拉松一使勁,終于將牛摁倒。
“這頭‘牦公子’有300多公斤,小伙子們經(jīng)驗不足,一個人拿不下的?!倍亲佑行┩蛊鸬某G?,邊說著邊走向一頭中等個兒的牦牛前,隨手抓住牦牛的牛角,把牛頭往自己的懷里一拉,拉離牛群,然后再往后一推,牛兒就被摁翻了。
常青在抓牦牛的整個過程中,顯得輕描淡寫,其余的幾個藏族男子被這種氣勢激起昂揚斗志,好幾個人沖進了牛群。
①在驚慌失措的牦牛群中,牛仔們與牦牛斗智斗勇
楊明安說,像常青這樣,在年輕時,常常是一個人能掀翻20多頭公牛。那時,他在牛仔心中,就是“和牦牛一樣強壯的男子漢”。
“呀喝!”吼聲如雷,又一頭“牦公子”應聲而倒。原來,這位牛仔是主人能卡崩,剛才他一直忙著做后勤,直到現(xiàn)在才開始展示他的實力。
看到同伴們豪情奔放,巴桑、孟勒、那拉松等幾個年輕的男人,也盡力在牛群里一顯身手,在“扳”翻幾頭白色的“牦公子”后,也贏得了牛欄四周的眾人掌聲。
和別的牛仔一樣,那拉松從小跟著父親學放牧。十五歲的時候,他掀翻了第一頭牦牛。對他來說,這是一次“成人禮”?!耙粋€人掀翻成年牦牛,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蹦抢烧f道,“我也成了男子漢,這讓我父親感到自豪?!?/p>
曾長期在高山牧場放牦牛的楊明安認為,“和在牛欄里‘摔跤’比起來,在高山剪牛毛更具男兒氣概?!彼f,在大山上剪牛毛“更艱苦也更危險”。
每年的五六月間,高山牧場上就會響起鏗鏘的吆喝。藍天白云下,牛仔們驅(qū)動著上千頭牦牛,蹄聲如雷,鳥雀驚飛,唯有雄鷹相伴。牛群在寬廣牧場上奔逃。牛仔騎馬或是結(jié)隊步行,拉開包圍圈,將數(shù)百頭牦牛往圍欄里趕。牦牛鉆進圍欄,便被四面堵住動彈不得。牛仔將牛放倒捆綁,隨后剪毛。也有的用圍欄固定住牛,“站著剪”。
這樣的活動一般持續(xù)好幾天,被剪毛的牦牛達四五百頭。工作完成后,牛仔們將裝滿牛毛的麻袋運下山。如果騎馬,馬匹會馱上牛毛,人再坐到麻袋上。
6月15日下午1時左右,牛場“斗牛”正值高潮,陽光越來越生猛。
高海拔地區(qū)的陽光很猛烈,半個小時就讓人皮膚發(fā)紅。和牦牛角力了半天的牛仔們早已汗流浹背,口干舌燥。
“中場休息十分鐘,要喝水的喝水,有煙,有糖!”能卡崩一聲號令,人們停止了忙碌,在牛圈內(nèi)外席地而坐,恢復體力。
絲娜手捧飲料瓶和紙杯,給大家一一倒上。送完水,她又一手拿煙,一手抓糖,逢人便塞一把。
“牧場上什么都是一起分享。”村主任阿生說,“剪牛毛并非每家每戶單打獨斗,每次剪毛,都由村民集體合作。勞累一天甚至幾天,分文不取。這樣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延續(xù)了好多代人?!苯裉靵砑襞C?0名鄉(xiāng)親,都是來幫忙的。
對60歲的格登夢來說,這已經(jīng)是她剪牦牛毛的第42個年頭。她19歲就和母親一起上牧場剪牦牛毛,每年從5月底始,一直剪到6月底,將鄰里鄉(xiāng)親的牦牛毛都剪完。
“嘎日村有264戶人家,從幾十頭到幾百頭,家家戶戶都養(yǎng)牦牛,是全鄉(xiāng)養(yǎng)殖牦牛最多的一個村?!卑⑸f,“全村共放養(yǎng)了兩萬頭牦牛,占全鄉(xiāng)的50%以上?!?/p>
在村莊周圍,坐落著數(shù)千公頃可放牧的草山。鄉(xiāng)親們的畜群就分布其上。在五道牛場,放養(yǎng)著上千頭牦牛。
在這里,牧場上的古老生活方式一邊延續(xù),一邊改變。
“從夾金山下有人居住開始,我們就延續(xù)著這個古老的傳統(tǒng)?!睏畛舱f,“每年都要為牦牛剪毛?!?/p>
②給牦牛脫去了去年的“冬裝”,換上了今年的“夏裝”
③一頭三四歲大的牦牛能產(chǎn)毛兩到三公斤
剪牦牛毛只是夾金山下牧民放牧生活的一個片斷。對能卡崩這樣的牧民而言,放牧是他們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牛群也是當?shù)厝素敻坏南笳?。在父親和兒子之間,牲口常被當作遺產(chǎn)傳給后人。在夾金山上放牧,比“斗牛”所面對的危險要多得多,遼闊的牧場,龐大的牧群,高山上多變的天氣和莫測的自然環(huán)境,都是個人難以獨自面對的。
牧場一方面是鄰里之間“讓人親密無間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成為了牧民們對傳統(tǒng)生活的精神守望地。
對“牛仔”這種生活方式,村主任阿生覺得,它可以在新時期有新發(fā)展。他說地方旅游發(fā)展起來了,可以依托剪牦牛毛活動辦“高山牦牛節(jié)”,讓這種古老生活方式轉(zhuǎn)變成一種新的旅游資源,為牧場和鄉(xiāng)親帶來新的收益。
牧歌散盡,舞會終了,歡快的節(jié)日在夕陽的映照下降下帷幕,期待明年,又會有一場盛大的“聚會”等著勤勞的磽磧藏族牛仔們。
遠處,牦牛群已經(jīng)鉆進叢林。嘎日村的牛仔們也收拾好工具,陸續(xù)下山。
能卡崩家是嘎日村第一個剪牦牛的人家,當天的剪牦牛毛活動,開啟了夾金山上剪牦牛毛的序曲。
明天牛仔們將繼續(xù)上山,到更遠的牧場處,為另一戶牧民家剪牦牛毛。
(責任編輯/吳曦 設計/張籍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