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莉
(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 江蘇 蘇州 215101)
翻轉課堂就是把傳統(tǒng)的課內學習新知、課后消化鞏固,“翻轉”為課前自主學習、課中內化拓展。課前,學生借助教師提供的“任務單”和“微課”等學習資源進行了自主學習,已基本掌握了相關的學習內容,因此,課堂主體時空就沒有了傳統(tǒng)的教師“教”的必要,而達成學習目標的重要途徑必須是學生主動、直接參與的學習方式,即“活動”,學生“活動”也就成了翻轉課堂中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形式。[1]課堂上學生“活動”要有序、有據、有方地進行,就要有一張“單”子輔助,“單”就是學生學習探究的指針和引擎,是課堂活動材料呈現(xiàn)的一個平臺,是課堂活動歷程與結果記錄的一個載體。
“活動單”全稱是課堂內化拓展活動單,是教師在“講堂變?yōu)閷W堂”的理念下,設計出以表單形式呈現(xiàn)的引導學生進行內化拓展的方案。下面,筆者以“人口的空間變化”一課為例,談談翻轉課堂中 “活動單”的設計與操作。
“活動單”是1個課時的學習任務,課題名稱就是單位課時教學活動的學習主題。一般來說學習主題與各章的節(jié)標題是一致的,但有的要根據教材內容與課時安排進行重組、調整或分解。
例如筆者將本課的課題名稱定為“高一(12)班‘人口的空間變化’課堂活動單”。
翻轉課堂是一種目標管理式的學習,學生是目標管理的第一執(zhí)行人,所以學生必須要知道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究拓展所要達到的掌握學習材料的維度和程度,即達成目標。所以,設計思路是先通過分析教材和課標提煉出教學目標,再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內化拓展應當達成的目標。[2]
例如,“人口的空間變化”一節(jié)的課程標準是“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原因”和“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遷移的影響”,活動建議是“運用本地的人口資料,繪制圖表,探究本地人口遷移的特點”。筆者根據該節(jié)的教材內容,確定了5個教學目標,再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設定成“活動單”中的5個達成目標(見表1)。
(1)主要環(huán)節(jié)
翻轉課堂旨在讓學生喜歡學習,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感到學習是自己的事,而不是為了應付家長與學校的事,最終讓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成為最好的自己。[3]所以,翻轉課堂的活動主要按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及時間配置進行設計。
表1 “人口的空間變化”的達成目標
①檢測收獲,交流困惑(5~8分鐘)
“收獲”是指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成就。檢測的目的是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成就感,對學習產生日益濃厚的興趣,而不是查漏補缺,因此,其難度不能超過“任務單”給出的難度。[4]檢測形式要根據達成目標的級別與學生的層次而定,一般較低的用判斷題,中等的用選擇題,較高的則用綜合題或構建思維導圖。
“困惑”是指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其來源一是學生在“任務單”中提出的,二是教師在批閱“任務單”中發(fā)現(xiàn)的,三是教師在課堂檢測中捕獲的。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小組內部學生互教,也可以是教師組織全班學生互講。
②內化知識,拓展能力(30~35分鐘)
“內化”是學生在原有認知結構中增加新的元素,表現(xiàn)為對課前學習知識的溫故,是一個從陌生到熟練掌握的過程。[5]在這個過程中,認知上表現(xiàn)為學生掌握知識的量的規(guī)定性改變,新的知識融入原有認知結構之中。同時,為“順應”新的認知結構做好了必要的準備?!皟然被顒右话阃ㄟ^讀圖題、材料分析題等進階作業(yè)來實現(xiàn)。
“拓展”是一個在原有認知基礎上認識另一個或若干個未知領域的現(xiàn)象的過程,其結果是溫故而知新的產生,表現(xiàn)為原有認知結構向新的認知結構的躍遷,學生能力綜合發(fā)展帶動知識拓展一氣呵成。[6]原有認知結構“順應”新的知識元素,“順應”新認知結構的產生?!巴卣埂被顒右话阃ㄟ^做實驗、寫調查報告、項目實踐探究、主題論壇等形式來實現(xiàn)。
③評價同學,反思自己(3~5分鐘)
評價同學屬于他人評價,指除了學習者之外的人對學習者所做的評價。一般較為嚴格,也較為客觀,可信度高。其中對他人的肯定評價,還能鼓勵學生學會欣賞和贊美他人,培養(yǎng)學生公平公正的道德素養(yǎng)。
反思自己屬于自我評價,是學習者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這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展學生的內省智能。反思的及時性,還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檢查、自我調控、自我激勵、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7]
例如,筆者針對本課題的5個達成目標和學生已有認知結構、自主學習情況,設計了四大活動任務(見表2)。
表2 “人口的空間變化”活動任務
(2)原則
翻轉課堂的本質是創(chuàng)造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更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讓教學圍繞著學生的學來展開。所以,教師一定要精心營造活動環(huán)境、開發(fā)活動素材、打造活動形式、設計活動內容,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究性與創(chuàng)造性。
例如,對于表2中環(huán)節(jié)三,筆者考慮到本校地處江蘇省蘇州市木瀆鎮(zhèn),其外來人口超過本地人口,蘇州市的外來人口幾乎與常住人口持平,知道人口遷移與學生的生活關系緊密,許多學生對于人口的遷移已經存在著感性認識,但主要是來自對人口遷入地的感觸,而對遷出地人口以及人口遷移產生的影響均存在較多的偏見,對于人口遷移的演變歷程以及原因都缺乏深入了解。本著“生活中的地理,終身享用的地理”的理念,課前圍繞“居住地”對班級的每位學生做了一個調查,其內容是祖籍、出生地、現(xiàn)住地、將來工作地和養(yǎng)老地,將匯總統(tǒng)計的全班調查結果表作為“實踐”活動的素材,引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熱情。具體安排見表3。
表3 環(huán)節(jié)三:實踐與討論
為了讓每位學生清楚課堂活動任務,保證課堂活動的落實,必須人手一份“活動單”,每組一份活動素材和活動成果展示紙。
例如,對于表2中環(huán)節(jié)一,筆者考慮到學生從“任務單”中掌握的知識是碎片化的,要想檢測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知識及其之間的內在關系,就采用了“構建思維導圖”的方式。這樣,這一張思維導圖不僅檢測了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成效,還可以作為本課題的板書。為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提高板書的美觀性和節(jié)約構建時間,筆者模仿拼圖游戲的形式,把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和能力要求做成顏色與形狀不同的26個磁性詞條(見圖1)。
圖1 “人口的空間變化”思維導圖
翻轉課堂從“教師中心”走向“學生中心”,教學重點從“如何教”轉向“如何學”。[8]所以,小組協(xié)作探究法與“展示——質疑”交流法貫穿于整個課堂活動。
例如,對于表2中環(huán)節(jié)二,筆者考慮到本校是一所國家級示范高中,本班又是優(yōu)生班,但有嚴重偏理科的思想,所以學生具有很強的榮譽感,其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競爭意識、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都較強,而形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弱?;谶@一學情,筆者在此環(huán)節(jié)摒棄了現(xiàn)成的地理作業(yè)題,而是以學生仰慕的蘇州籍學者李政道及其重要事件年歷為素材,設計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內化人口遷移的概念、類型、影響因素和產生影響等知識;再通過“寫寶典”活動,使學生的認知由感性到理性,由現(xiàn)象到理論,拓展學生的閱讀、判斷、分析、表達和建模等能力。具體的操作步驟見表4。
(1)泡沫現(xiàn)象
有時課堂活動看起來很熱鬧,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但細心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積極參與活動的往往只是個別小組中的某幾個學生,而大部分學生處于旁觀者的角色,尤其是在“展示——質疑”交流活動時,有很多學生處于游離狀態(tài),不關注或不認真傾聽,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泡沫”現(xiàn)象。
例如,為了避免“泡沫”現(xiàn)象,要讓全體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維持參與熱情的“保鮮度”,筆者在本課題中實施五項評分標準(見表5),有加有減,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培養(yǎng)主人翁的精神。
表4 環(huán)節(jié)二:探究與進階
表5 評分細則
(2)越位現(xiàn)象
課堂上,當學生小組協(xié)作探究有困難時,教師不是給予點撥,提供一個支架,而是直接告知具體的做法;當學生展示成果闡述不規(guī)范時,教師不是給予引導,提供一個思路,而是直接替代學生說出結論;當學生質疑交流出現(xiàn)冷場時,教師不是給予時間,提供一個平臺,而是武斷地終止學生思考。我們把教師這種包辦代替、越俎代庖、剝奪學生思考時間的教學行為稱之為“越位”現(xiàn)象。
為了規(guī)避“越位”現(xiàn)象,教師要始終貫徹“知識不是被動傳遞,而是主體構建”的宗旨,要努力成為善于“問題引導”的蘇格拉底式的學生智慧的點化者,讓學生能夠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
例如,對于表2中環(huán)節(jié)三,進行“蘇州還要不要接納更多的外來人口?為什么?”話題辯論時,學生開始闡述的理由基本都圍繞外來人口文化水平低、都是青壯年人、家里貧窮落后等展開。這時,筆者沒有直接指出他們思考方向的片面,而是提出4個問題讓學生討論:①我們班的任課老師中有7人是“新蘇州人”,你們覺得蘇州需要他們嗎?②蘇州園區(qū)和新區(qū)是經濟開發(fā)區(qū),有很多外企,他們的高管和員工是哪里人呢?③木瀆菜場買菜的很多是外地人,你知道他們的菜是哪來的嗎?④木瀆鎮(zhèn)上踩三輪車的都是哪里人呢?這樣,雖然延長了學生活動的時間,但學生對“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帶來的利弊影響”問題有了全面的認識(見表6),而這認識不是教師傳授的,是他們自己深度思考的結果,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探究過程中能力的提升和價值觀的升華。
表6 學生討論觀點
[1][4][5][6]金陵.翻轉課堂與微課程教學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馬莉莉.探觸高中地理翻轉課堂中“任務單”的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12):12-14.
[3][8]陳玉琨,田愛麗.慕課與翻轉課堂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7]梁麗華.什么是學習評價[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5e492101010p5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