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
(方城中醫(yī)院 河南 南陽 473000)
腦梗死在臨床上較常見,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好發(fā)于老年患者。近年來,對于如何對腦梗死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始終是臨床醫(yī)學研究的重點之一[1]。本文對腦梗死患者采取激光穴位療法配合中藥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以探討該方案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方城中醫(yī)院收治的60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為44~84歲,平均為(65.0±12.2)歲。觀察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為45~83歲,平均(66.4±11.3)歲。兩組患者性別和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血塞通4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腸溶阿司匹林75 mg口服,1 次/d。
1.2.2 觀察組 給予激光穴位療法配合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采用型號為GK66GXII的He-Ne激光治療儀,其輸出功率為25 mW(可調),雙光纖的每只纖頭功率調至5 mW,取患者的曲池、合谷、手三里、外關、風市、太沖、環(huán)跳、足三里、陽陵泉、解溪以及昆侖穴等交替用針,1次 30 min,1次/d。補陽還五湯加味:赤芍35 g、桃仁12 g、川穹12 g、黃芪 150 g、水蛭 5 g、葛根 30 g、雞血藤 30 g,當歸 12 g、地龍10 g和紅花10 g。對于上肢不遂者加用姜黃10 g和桑枝30 g;對于下肢不遂者,加用懷牛藤20 g和桑寄生30 g;對于大便秘結者,加元明粉6 g(分沖)和大黃10 g。添水煎服,1次/d,連續(xù)服用1個月。
1.3 療效評判 依據(jù)2008年《腦卒中臨床療效評定標準》[2]采取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4個指標進行評價。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生活可自理。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生活基本能夠自理。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部分改善,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無效:無任何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軟件SPSS 11.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觀察組治愈21例,顯效6例,有效2例,無效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治愈18例,顯效2例,有效3例,無效7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6.67%。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
腦梗死主要是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引起的一種局限性的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常伴有腦血栓、腔隙性梗死等并發(fā)癥,在中醫(yī)學中屬于中風范疇,從中醫(yī)學角度分析腦梗死,其發(fā)病機理主要是臟腑衰弱,邪氣入侵,造成正虛血瘀、脈絡不通、經絡不暢。中醫(yī)學治療腦梗死主要是根據(jù)患者的病情,以益氣、解毒、化瘀為主。從西醫(yī)學的角度對腦梗死進行分析,其發(fā)病原因主要為血管壁病變、血液成分改變、血流動力學異常、栓塞性腦梗死。腦梗死患者大多會出現(xiàn)偏癱、感覺障礙、失語、面癱、吞咽困難、神志不清等。腦梗死的治療方法較多,但治療效果不理想[3]。對腦梗死患者采取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不僅僅使患者的肌體功能逐漸恢復,同時對患者肌肉萎縮和關節(jié)畸形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補陽還五湯中黃芪補脾胃,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同時配合當歸能夠達到祛瘀而不傷血,另外桃仁、紅花、以及赤芍等藥物能夠有助于歸尾活血祛瘀。激光穴位療法治療腦梗死,不僅能夠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以及血液動力學,同時此種方法操作簡單、安全、無副作用,易于接受[4]。本研究結果表明,對觀察組患者采用激光穴位療法配合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腦梗死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無任何嚴重不良反應。由此可見,激光穴位療法配合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腦梗死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1] 劉連杏,馮偉媚,黃蕓香.臭氧大自血療法治療腦梗死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海南醫(yī)學,2010,(10):137-138.
[2] 李紅凱.56例中西醫(yī)綜合療法治療腦梗死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4,(4):111-113.
[3] 李維智.中醫(yī)綜合康復療法聯(lián)合現(xiàn)代康復療法治療腦梗死早期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3,(19):64-66.
[4] 張馨娜,李寧.腦梗死治療臨床分析[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