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賀 梁瑛琳 楊紅梅
(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北京 100007)
?
骨搬移術治療下肢感染性骨不連患者的術后護理
目的 探討骨搬移術治療下肢感染性骨不連患者的術后護理方法。方法 對32例感染性骨不連患者術后做好患肢護理、骨搬移護理、疼痛護理、外固定架針道護理及康復鍛煉。結果 32例患者在住院期間,2例患者骨搬移過程中出現(xiàn)下肢疼痛,減慢骨搬移速度2 d后好轉;1例患者出現(xiàn)針道感染,經(jīng)換藥得到控制;其余患者未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愈合恢復良好。 結論 骨搬移術治療感染性骨不連患者術后的有效護理,是患者順利康復的重要保證。
骨搬移術; 感染性骨不連; 術后護理
Bone lengthening surgery; Infected nonunion; Postoperative nursing
感染性骨不連是骨折部位存在持續(xù)感染[1],致骨折修復進程停止,預期時間內不能愈合,需要手術治療,是所有骨不連類型中最難處理的一類[2]。骨搬移手術就是應用張力-應力法則原理[3]在缺損部位的近端或遠端行截骨,通過外固定架固定截骨后的游離骨塊,以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立體框架結構,逐漸向骨缺損處“搬移”,維持或恢復肢體長度及力線,直到骨缺損修復。骨搬移術可以修復一定長度的骨缺損,手術亦能兼顧控制骨端感染,被認為是治療感染性骨不連的標準方法[4-5]。由于治療周期長、恢復慢,護理過程中存在感染、皮膚完整性受損的風險,同時,患者術后下肢需要外固定架固定至少6個月,調整周期長,外在形象改變,造成患者思想負擔和行動不便,因此護理工作重要性凸顯。我科2010年9月-2014年9月應用外固定架骨搬移技術治療32例感染性骨不連的患者,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齡19~62歲,平均38.5歲。車禍傷13例,高處墜落傷10例,重物砸傷8例,機器碾傷1例。骨缺損長度6~11.5 cm,平均8.5cm。有2~6次手術史,平均3.5次。骨感染時間最短6個月,最長3年。股骨9例,脛骨23例。
1.2 方法 術前明確骨端及創(chuàng)面感染情況,有急性感染者首先控制感染,針對患者的感染程度,術前、術中做細菌培養(yǎng),根據(jù)細菌培養(yǎng)結果,遵醫(yī)囑行藥物過敏試驗后,選取合適抗生素行抗炎治療。根據(jù)骨缺損長度及位置,設計外固定架框架構型,確定截骨平面,在硬膜外或全麻麻醉下清創(chuàng)、安裝環(huán)形外固定架并截骨,術中清除壞死組織,取出所有原內固定器械,徹底清除創(chuàng)面內壞死組織、增生肉芽、死骨,修整骨折斷端,直至有較豐富血供及兩骨端髓腔相通[6-7]。將支架通過遠端套入小腿,原則上骨折端每側兩個環(huán),每個環(huán)上兩個全針或一個全針和一個半針。同一環(huán)上兩針交角至少30°,固定時注意避開血管、神經(jīng)區(qū)域。支架固定完畢后,在干骺端以骨刀垂直骨干截骨,截骨時注意保護骨膜血運,試行牽拉斷端分離確定截骨完全,然后將牽拉復位。
1.3 結果 本組病例在延長過程中,無血管及神經(jīng)損傷癥狀出現(xiàn),患者獲得滿意肢體功能。住院時間15~45 d,平均23 d。術后外支架固定12~24個月,平均16個月。所有骨折得到愈合,骨愈合時間10~22個月,平均15個月。有2例患者在骨搬移過程中出現(xiàn)下肢疼痛,減慢骨搬移速度2 d后好轉;有1例患者出現(xiàn)釘?shù)栏腥?,?jīng)局部傷口換藥護理以及口服抗生素后治愈。
2.1 患肢護理 術后患肢位置很重要,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置于抬腿墊上,以高于心臟水平20~30°,利于靜脈回流,改善血循環(huán),減輕肢體腫脹;同時腘窩處墊上棉墊,使膝關節(jié)屈曲位,以利于腓走神經(jīng)放松,避免神經(jīng)受損;因患肢帶有外固定支架不便,棉墊保護的同時可以增加患者舒適度,避免下肢長期受壓,出現(xiàn)壓瘡;足部給予防懸鞋保護,防止足下垂。術后麻醉藥物作用消失后,在避免疼痛情況下,囑患者主動活動或家屬協(xié)助被動活動,靠肌肉泵作用改善肢體腫脹情況。密切觀察肢體末梢血運、溫度、顏色、感覺及活動情況,評估有無神經(jīng)血管損傷,及時匯報醫(yī)生;本組患者護理有效,未發(fā)生神經(jīng)、血管損傷。
2.2 骨搬移護理
2.2.1 骨搬移原則 嚴格遵醫(yī)囑行骨搬移,“寧慢勿快”,搬移速度過快有造成骨不連的危險,患肢末端無血管及神經(jīng)損傷,一般于術后7 d開始行骨搬移,密切觀察患肢末端血運、感覺及活動情況,仔細做好每日護理記錄。開始由醫(yī)務人員進行具體操作,讓患者及家屬進行參與,邊操作邊講解操作步驟、目的、注意事項,以后逐漸交給患者或家屬操作,對其進行指導并監(jiān)督其實際操作,確?;颊呋蚣覍俪鲈呵罢莆照_操作方法,護士給患者寫出詳細操作方法并錄制臨床操作視頻,便于患者出院后自己進行操作,以免遺忘。
2.2.2 搬移時間 本組患者術后第7天行骨搬移,護士每天調整外固定架螺絲,按1 mm/d速度延長,即通過環(huán)形外固定支架每日搬移1 mm,旋轉螺母1圈即1 mm,每日分四次調整或視情況適當減慢;連續(xù)調整5 d休息2 d,1周后拍X片復查,每月定期門診復查X片,根據(jù)骨礦化情況調整搬移速度。
2.2.3 搬移速度 在搬移過程中注意調整速度,當患者感覺出現(xiàn)麻木疼痛等神經(jīng)癥狀或遠端血運改變等情況,可將搬移的距離退回3~5 mm,緩沖1~2 d,待癥狀消失后再行搬移,并適當調慢搬移速度。在搬移過程中,2例患者出現(xiàn)下肢疼痛,給予上述措施2 d后好轉。
2.3 術后功能鍛煉 骨搬移手術采用環(huán)形外固定架對患肢進行固定、斷端進行搬移。環(huán)形外固定架雖然攜帶并不方便,但是其支撐的生物力學強,可以讓患者早期進行床上、床下負重鍛煉,使得患者能夠盡可能防止手術和臥床帶來的并發(fā)癥,也可以使其最大程度恢復生活功能,直至重返社會。功能鍛煉包括:(1)膝關節(jié)伸直訓練:術后第1天即可進行膝關節(jié)伸直練習,將腳跟用枕頭墊起,膝關節(jié)懸空,靠自身重量使其伸直,每天3次練習,每次持續(xù)15 min,逐步增加時間。(2)功能性訓練:術后第1天一并指導患者進行踝泵訓練,踝泵練習可以有效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踝關節(jié)屈伸還可以很好的防止跟腱的攣縮以及踝關節(jié)的僵直?!磅妆谩泵拷M30個,每天10組。同時,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也一并開始,每組20個,每天10組。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精神狀態(tài)良好,可以逐步搖床做起,每天3次,每次20 min,逐步增加時間。早期坐起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的風險,同時也改善了患者的功能狀態(tài)。(3)肌力練習:本組患者在拔出引流管后均進行了直腿抬高練習、側抬腿練習、后抬腿練習、踢小腿練習,每組10次,上下午各4組,肌力練習可減緩肌肉的萎縮,并且為患者的早期負重鍛煉做了準備。(4)關節(jié)活動練習: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jié)屈伸練習,髖關節(jié)各個方向活動練習,每組10次,上下午各4組。(5)下地負重站立、行走練習:環(huán)形外固定架能夠有強大的支撐力,所以患者可以早期負重行走。待患者肌力訓練達到4級時,便可以扶雙拐下地,從部分負重開始,逐步增加負重的重量。站立訓練后再進行邁步、行走訓練,每天2次,每次訓練量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況而定。
2.4 疼痛護理 術后因骨折斷端移動及手術切口造成組織損傷,導致大部分患者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疼痛,1~3 d疼痛最為明顯,尤其是術后24 h內。因此:(1)對患者進行疼痛知識健康宣教,強化無痛理念:糾正“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吃止痛藥能產(chǎn)生成癮性”等錯誤傳統(tǒng)觀點,說明在強烈疼痛情況下,使用適量止痛藥是不會產(chǎn)生依賴的;解釋持續(xù)忍受強烈刺激,影響傷口愈合、身體健康。(2)進行疼痛評分教育:教會患者正確使用視覺模擬評分表,評估后分值及時上報醫(yī)生,遵醫(yī)囑積極處理。(3)在鎮(zhèn)痛泵的基礎上聯(lián)合口服、注射、靜脈用藥等多模式鎮(zhèn)痛:評分≤3分,給予看喜劇、漫畫、聽音樂等非藥物療法轉移患者注意力;評分4~6分,實施非藥物、環(huán)氧化酶抑制劑與弱阿片類藥物,如:塞來昔布、泰勒寧等藥物治療;評分≥7分,實施非藥物、COX-2抑制劑與強阿片類藥物,如:特耐、強痛定、嗎啡等。該組患者均遵醫(yī)囑,及時按需給藥,采用多模式鎮(zhèn)痛,疼痛評分控制在3分以下。
2.5 針道護理 (1)從手術次日開始,護士每日常規(guī)2次用碘伏棉簽將針孔周圍擦拭干凈,暴露針孔,保持針道周圍皮膚清潔干燥。(2)通常術后24~48 h 針道會有出血,及時更換滲濕的敷料,直至出血停止,血痂形成時不去除,保護針口免受外界污染。(3)每日觀察固定針有無松動,如果發(fā)生松動,及時通知醫(yī)生,適當調整,恢復外架穩(wěn)定性。(4)觀察針道周圍有無紅腫、滲出等感染跡象,加強換藥,必要時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5)制作針道換藥視頻和健康手冊,以供患者或家屬學習。1例患者體型較重,抬腿墊海綿質地較軟受壓不均致下肢不自主外旋,長期針孔受壓刺激過大,出現(xiàn)針道擴大、紅腫、淡黃色膿性液體滲出感染跡象后給予調整換藥,銀離子液體敷料外用1次/8 h,3 d后針眼分泌物減少、紅腫癥狀減輕、針眼縮小,感染得到控制,其余患者無感染發(fā)生。
近年來,骨搬移術在骨科領域中開始廣泛應用,是解決感染性骨不連的有效方法,骨搬移延長時機、速度和頻率是決定治療效果和安全性的關鍵因素。在治療過程中,要求護理人員要具備豐富的骨科專業(yè)知識和嫻熟的操作能力,根據(jù)患者的手術情況并結合患者自身因素,循序漸近行外固定架的移動,加強針道護理,嚴格無菌操作,保證骨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運用良好的溝通和教學能力以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讓患者掌握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和正確的操作方法,促進康復。
[1] 尹鵬,唐佩福.感染性骨不連的治療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12):1198-1199.
[2] Jain AK,Sinha S. Infected Nonunion of the Long Bones[J].Clin Or-thop,2005,431:57-65.
[3] Ilizarov GA.The Tension-stress Effect on the Genesis and Growth oftissues.Part I.The influence of stabilitv of fixation and soft-tissue preservation[J].Clin 0rthop Relat Res,1989(238):249-281.
[4] 班照楠,黃富國,王瑩.骨搬移、骨延長術治療長骨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連體會[J].華西醫(yī)學,2014,29(5):900-901.
[5] 胡波,涂洪波,孫紅振,等.骨搬移治療脛骨感染性骨不連[J].實用骨科雜志,2009,15(3):180-182.
[6] Kim H,Lee SK,Kim KJ,et al.Tibial Lengthening Using Reamed Type Intramedullary Nail and an Ilizarov External Fixator[J].Int Orthop,2009,33(3):835-841.[7] 唐冠英.Ilizarov 骨搬移技術治療脛骨缺損的護理[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3,30(9):842-843.
馬賀(1988-),女,江蘇徐州,本科,護師,研究方向:骨科護理
馬賀 梁瑛琳 楊紅梅
(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北京 100007)
R473.6,R681.2
B
1002-6975(2015)17-1604-03
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