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前,我所在的城市相關部門對貧困群眾開展了送溫暖活動。我注意到送溫暖地方被分成了兩大區(qū)域:一是老工業(yè)集中的西區(qū),那兒居住著為國企改革做出犧牲的產業(yè)工人,如今卻成了幫扶對象;另一個是東南部的棚戶區(qū),那片一下雨就出行難的低洼地成了貧苦百姓的集聚地,與之相對的是東區(qū)的豪宅與奢華的生活。城市中生活質量相差懸殊的貧富兩個階層,正在有意無意中圈定兩個截然不同的版塊,而且這種趨勢還有繼續(xù)深化和加大的傾向。我不知道,長此下去,我們的城市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
—耿寶文(讀第4期《中國沒有貧民窟?》)
對家的情深和家對游子的召喚,遮蔽了“千里騎行”的種種艱辛、危險。那些騎行者家鄉(xiāng)的主政者,自然對這些原子化的春運是不大關心的,因無關其政績、無關政治前途。但,等到那些外地打工的本地人成為具有投資能力的“能人”的時候,家鄉(xiāng)就給出種種優(yōu)惠,發(fā)出思鄉(xiāng)信等等。主政者的“勢利眼”令大多的“異鄉(xiāng)客”只能這樣寂寞還鄉(xiāng),危險還鄉(xiāng)。
—淡鎖(讀第5期《回家,摩托車上的春運》)
盡管并沒有哪一級正式文件明確規(guī)定GDP與官帽掛鉤,但在提拔晉升的潛規(guī)則中,GDP的增長數字總是充滿神秘的力量,推著官員茁壯成長。為了這神來之力,不少官員不惜寅吃卯糧,把子孫的福利都掏空了。迅速惡化的環(huán)境,一時成為官員上爬的天梯。唯GDP論英雄終于壽終正寢了。這是良知的覺醒、科學的勝利。這次“兩會”上,姚明提出的取消獎牌排行榜建議得到廣泛支持與當政者采納,無疑是對一些鼠目寸光的政績評價體系的鞭撻,也應是對GDP走下神壇的呼應。值得點贊!否則,金山銀山貌似富有的光芒,永遠穿不透令人窒息的霧霾籠罩。
—沈治鵬 (讀第5期《告別官員“晉升錦標賽”》)
政府精簡機構這話年年有人提,但這邊精簡那邊反彈,陷入了膨脹—精簡—再膨脹的怪圈,甚至給人有點惡性循環(huán)的印象。行政機關和事業(yè)單位超編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一種病態(tài),甚至吃空餉的情況也很普遍,所謂“編制”早已名不副實。各個政府部門除了壓縮“三公”開支,人員的工資預算也有必要嚴格審查。如果超出編制限額的人員得不到預算工資,各個政府部門就會自覺“精兵簡政”,“精兵簡政”還會“老大難”嗎?
—馬長軍(讀第5期《“超配”干部如何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