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加偉
流動兒童,顧名思義——在他的童年時期,沒有固定的家。有別于“留守兒童”的是:他們的居所,因父母(或其他委托監(jiān)護人)務工地點的轉移而轉移,他們的學習,也因父母(或其他委托監(jiān)護人)務工種類的不同而更換。他們整個兒童時期的一切,都跟著家人在居無定所和流離顛沛中度過。因為條件限制,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顯得更為艱辛。筆者所帶的班中有“流動兒童”9名,占了班額的四分之一,他們是各方面相對較弱勢的一批人,多年不成連貫的教育,更是滋生了孩子們許多養(yǎng)成教育方面的弊病。
當然,流動兒童心理和品行的問題并不是三言兩語一年兩年能教育過來的,或許很多問題在他們入學前就已存在,根深蒂固了。但我們能做的,就是更應多幾分心思、責任和關愛,去理解和幫助他們,讓問題的嚴重程度減到最輕,讓家長和學校對“問題流動兒童”的擔心舒解到最輕,讓流動兒童的學習養(yǎng)成性得到最大化的教育和提高。本文就對班級中“流動兒童”的心理疏導和品行指導兩大方面,發(fā)表一下淺陋的看法和做法。
一、“抽鉆式”推倒堵塞的重重心墻
由于流動兒童介于城市和農村這兩個群體之間,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農村;孩子因為父母的流動性大頻繁轉學,使一些流動兒童錯過了最佳受教育的時期。所以,他們最后形成的價值觀念即人格核心,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如何在我們教育方力所能及的范圍里,提高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更正不當?shù)男袨??筆者認為重要的前提是,糾正心理認知的偏差。
1.正視共性所缺:關愛和娛樂
正如網上的關愛流動兒童團隊“走地雞”所言:“以前我們以為,他們缺少的是錢,所以我們集資募捐;后來,我們以為他們缺少的是衣服,所以我們郵寄快遞;再后來,我們以為他們缺少的是知識,所以我們送書送簿……其實,他們缺的是娛樂需求和共同體需要,也就是一起玩,像在老家一樣,和好朋友一起享受快樂天真的童年?!边@個網站為流動兒童所做的努力給了我們很多啟示,無論在哪,京、滬、浙,有流動兒童的地方,他們的心聲都是一樣的:缺少活動,缺少共性需求的朋友。
(1)校級層面:呼吁關注。
作為校級層面,我們呼吁當?shù)卣畬⑿谋刃?,高度重視流動兒童的教育,采取保障流動兒童權益的綜合性措施。比如呼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取消戶籍對流動兒童受教育權的限制、放開中小城市戶口、建立統(tǒng)一開放的人口管理機制等,呼吁更多的社會公益活動考慮溫暖流動兒童的情感需求,讓流動人口的子女和城鎮(zhèn)孩子平等享受教育權等。
同時,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加入到我校的愛心結隊隊伍和市級“微心愿”慈善團隊中,感受大家庭的溫暖。
(2)走訪調查:舒解所需。
每個班主任,都有一份學生的基本信息材料,但對于“流動兒童”來說,他們是特殊的,我們不僅要掌握其父母的工作地方,更要知道,在其父母的工作背后,究竟有多少時間能用于孩子,多少精力能花在孩子身上?如果要走近孩子們的身邊,必須要了解孩子所處的現(xiàn)實生活。因此,我們擬了一份調查表(表略)。
關于走訪,除了每學期一次的必到家訪外,對于流動兒童,我們要的不是形式上的送溫暖,而是根據調查表,為流動兒童的困難跟家長商討有無改善的可能性。比如學生NGJ提到了“7.你現(xiàn)在最大的需求是:B有很多朋友,可以分享快樂,G回家后,能玩的游戲太少,感到無聊”,那么,我們班主任和德育處老師走訪的主要任務就是:了解孩子的家庭圈、朋友圈,孩子的課余生活是什么,與家長商討能不能利用工廠休假的時間,帶孩子出去玩一個地方等內容,然后再商討制定最優(yōu)化的可能性方案。如果此時能建立一個學生的成長檔案冊,筆者認為再好不過了。
2.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推倒“障礙墻”
流動兒童共性的問題要正視,但要想真正有效的教育,我們需要真實的調查。就像醫(yī)生問診下藥一樣的方式,以千篇一律的教育并不適合“流動兒童”,因為他們的“痛處”雖有共性,但不盡相同,除了調查表,我們還需要個別交流,了解班內每個孩子的不同需要。
(1)啟動他們學習和生活的原動力。
想在流動兒童身上見到品行的轉變和進步,動力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學生XXY是個女孩子,舉家老小來到本地,誰知父母又離了婚,如今跟了父親和爺爺奶奶生活,誰知父親因為婚姻之氣,時常不回家,她在“流動兒童”的基礎上還成了“留守兒童”。XXY的作業(yè)經常不完成,還特別容易掉眼淚,不怎么喜歡和其他孩子在一起,跟她交流時常常是有口難言的狀態(tài)。筆者了解了情況后,跟她作了好幾次的言語溝通和行為觀察,還特地讓她做了過關小組長。誰知據學生反映,她自己總是遲遲不能過關,卻對小組成員要求嚴厲,這個引來了同學們的不滿。我繼續(xù)讓她擔任組長,但其他同學的意見接踵而來,留任了幾次后,我終于發(fā)現(xiàn):XXY有很強的責任心,但“嚴于律他”“寬以待己”。心理教育學家告訴我們:這種類型的孩子,有由于敏感和多次要求難以滿足帶來的輕微強迫性。最好的方法是徹心地交談,悄悄羅列出孩子口中提到的在意的事、合理的話,盡量去滿足她,而這一方法的實施者,非家長莫屬。從此,筆者開始了曲折的家校聯(lián)系之路……從日后孩子的表現(xiàn)來看,她的敏感的想法和心事得到安慰和滿足了,因此在學習上積極性倍增。
(2)盡可能創(chuàng)設一個他們喜歡的小環(huán)境。
利用學科特點,創(chuàng)設一個“老家參與”的小游戲。比如語文園地一中的習作是寫一個課外活動。寫前需要交流,筆者特地有意讓他們講講家鄉(xiāng)的游戲。本地的孩子基本上談的都是“老鷹捉小雞”“貼鼻子”等傳統(tǒng)游戲,而來自河南的3個孩子眉飛色舞地談了“跳格子”“拍花蘿”“娃娃家”等老家的游戲。我們就請他們來表演一下。他們非常高興,在講解游戲的規(guī)則中,還增添了幾個本地同學來一起參與,孩子們玩得熱火朝天。同時,筆者還特意讓這些孩子用自己老家的方言來定規(guī)則、數(shù)口令、判勝負等,孩子們的關系一下子融洽而溫暖了。對流動兒童來說,親切的游戲和話語讓他們覺得自信倍增,他們會更樂意投入到與同學們互動的學習生活中來。
二、“亮燈式”匯聚品行之美
亮起的燈,寓意為航行的坐標,理想的榜樣。對于孩子們來說,一個榜樣的影響力勝過老師千萬遍的說教。
1.“燃油燈”——讓你知道我以前的學習生活
對于一個班級來說,新轉來一個學生,就意味著或多或少存在著與班級精神不同步的窗外之音。對于流動兒童來說,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他們會膽怯、會沉默,也許還帶些恐懼,對于原班學生來說,新來一個同學,在陌生之外,也許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接納。作為班主任來說,最重要的任務是縮減TA與其他學生的心理距離,增加TA讓其他學生認可和接納的機會。
(1)寫心靈周記,自問。
孩子的內心有沒有擔心、顧慮、不適應或其他?我們可以采用對話的方式(言語對話和書面對話)來了解。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書寫能力,那么可以安排一次“心靈對話”更為恰當。讓他們用周記的方式,跟自己的思想言行對話,跟老師用筆墨的方式進行交流,避免了他們因為不熟悉膽怯而不敢說話的現(xiàn)象。在這樣的溝通和了解中,有覺悟的孩子是會慢慢懂得比較的,了解自己與好的言行之間的差距,改變不足,樹立起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在這個心與心的碰撞交流中,筆者認為教師的答復態(tài)度和評價用語很重要,是學生改正不足、重塑信心的良藥。
(2)和同學交流,了解。
在融入班集體活動中,他們大多是以老鄉(xiāng)之間的一起活動為開端的。慢慢地,擴散至同桌、前后桌,或者班里興趣相投的其他學生。但是一般來說,他們的行為總會令我們焦慮。扯架、貪玩、出格行為、荒廢學業(yè),而歇斯底里或無所謂的狀況也屢見不鮮。
那么,我們教師,就要做好與這樣的學生打好長久拉鋸戰(zhàn)的心理準備,遵循認識規(guī)律,走進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內心,然后,再尋找最合適的教育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批評斥責或采取放棄的方式,有條件的話,利用班隊課,安排一次“了解他鄉(xiāng)生活”的對話和體驗活動,選幾個他鄉(xiāng)的游戲和本地的游戲一起玩一玩。
2.“日光燈”——感受身邊的平和的愛
利用好身邊優(yōu)秀的資源,是流動兒童品行糾正的又一良策。
(1)遵循成長規(guī)律,正面教育。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信任與鼓勵會使教育的成效更好。正面教育的方式有多種,為了使學生在品行上的進步有可持續(xù)的空間,使家校的教育達到一致,離不開幾個原則:其一,要掌握孩子的童心,《禮記》里說:“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闭f的就是不能違背教育規(guī)律及童心;其二,跟家長同步;其三,形式要多樣及活潑,就事論事,不能翻舊賬;其四,輔以紀律約束,進步后應得到家長或老師的肯定。
(2)選擇暗中小助手,同伴互助。
對于流動兒童就學來說,因為其住址不固定性,就學的地方也不時流動著,每所學校的各項要求也不盡相同,更多時候,一個流動兒童,往往在養(yǎng)成教育、學習態(tài)度方面的教育不盡如人意。那么此時,除了班主任和相關老師的幫助之外,也需要同伴互助型的小助手在其身邊隨時引導和督促。首先,小助手必須是班主任信任的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其次,有觀察表記錄在校的日常表現(xiàn);第三,分工要明確,有幫助其學業(yè)改良的,有幫助其糾正上課不良習慣的,有監(jiān)督其課余品行的,有記錄其進步表現(xiàn)的,等等。
(3)利用家校聯(lián)系平臺,促其成長。
在我鎮(zhèn),較多的流動兒童是一個家族式的打工群體子女,他們流入我校,也有兩三個老鄉(xiāng)分布在同一個班級或者不同的班級。校訊通,目前是家校聯(lián)系最為便捷的方式。有時一條校訊通,能受益幾個孩子。家庭性打工群體也方便家校溝通,利用短信告知孩子的在校表現(xiàn),利用短信互動孩子在家的表現(xiàn),都顯得及時方便。
(4)采用身份逆轉,監(jiān)督別人。
有不少流動兒童,在身邊同學影響的自我教育中,品行得到提高,學習有了進步,這時,我們便可以讓他們有一種榮耀感,采用身份逆轉的形式,讓他們去監(jiān)督別人,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后,而且他們都會做得很帶勁。表面上看,這是一種受制約的監(jiān)督行為,實際上,對于流動兒童來說,也在有成就感的行為中監(jiān)督和完善著自己的一言一行。
3.“閃光燈”——提亮個人的點滴進步
對于流動兒童的點滴進步,我們教育者、監(jiān)護者都要肯定他們,讓他們小小的自尊心得到滿足,小小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讓小進步得以更新變大。賞識孩子的行為結果,以強化孩子的行為;賞識孩子的行為過程,以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和動機;賞識學生品行的“閃光處”,逐步形成燎原之勢。賞識的后續(xù),是讓學生的優(yōu)點得以堅持。
那天學生LJH因為一句粗話,我安排他干了3天的值日生,清掃教室門口的垃圾來教育他“禍從口出,美自良言”的道理;那天又因LJH聽寫詞語全部正確,我賞他3個五角星再加在全班學生面前的一番表揚。事后,他一下課就喜歡來我身邊聊他的生活,有時顯得粗獷,有時顯得膽小,有時非常天真,有時甚是機敏,但我知道,他是喜歡我這個老師的,夫復何求?賞識是需要的,貴在堅持;獎勵是必須的,關鍵在方法。賞識教育是一種鞭策和鼓勵,輕罰重賞,嚴中透愛。
流動兒童作為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推動者之一,也是社會發(fā)展與和諧的一部分,理應受到社會的關注,理應享有與普通公民一樣的教育權。全社會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撕掉貼在打工子弟身上的“標簽”,用平等的心態(tài)去看待他們,用寬容的懷抱去接納他們。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應該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來接納流動兒童,剔除一些不合理的屏障,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和生存環(huán)境,使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更加和諧一致。
當然,在學校教育中,除了很多教師反映的典型教育問題之外,環(huán)境差異大、家庭不穩(wěn)定、心理亞健康也是流動兒童和流動家長面臨的考驗。從學校德育角度來說,德正才能行美,把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解決好,使其適應日益增強的社會流動性需求,推動其教育走向和諧,也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作為一個細小的教育分支機構,讓我們從一個教師、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牽頭做起。
(浙江省平湖市林埭小學 ? 3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