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廣香 高佳 劉云
(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人民醫(yī)院,江蘇 金湖 211600)
?
·經驗教訓·
泰利福氧氣驅動持續(xù)氣道加溫濕化裝置的改良應用
丁廣香 高佳 劉云
(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人民醫(yī)院,江蘇 金湖 211600)
目的 探討改良泰利福氧氣驅動持續(xù)氣道加溫濕化裝置的應用效果。方法 對29例人工氣道脫機患者采用改良式持續(xù)氣道加溫濕化方法:以空氣驅動加溫濕化裝置,關閉文丘里空氧混合閥。呼吸螺紋管接“Y”型三通連接人工氣道,氧氣單獨從氧氣流量表供給,從“Y”型三通的另一開口插入人工氣道,保證濕化和吸氧同時進行。結果 采用改良式持續(xù)氣道加溫濕化方法后,裝置存在的噪音得到解決,保證病人安全吸氧,充分濕化,并減少了高流量氧氣驅動濕化水,節(jié)約成本。29 例病人氣道濕化效果滿意,無氣道阻塞、出血、痰痂形成。結論 改良式氣道加溫濕化裝置可以解決泰利福氧氣驅動持續(xù)氣道加溫濕化裝置存在的噪音問題,同時可滿足病人吸氧需求和節(jié)約成本。
人工氣道; 持續(xù)加溫濕化; 護理
Artificial airway; Continuous heated humidification; Nursing
建立人工氣道的患者,由于失去了上呼吸道溫濕的生理功能,造成呼吸道纖毛活動減弱或消失,常常發(fā)生呼吸道黏膜干燥、氣道出血、痰液黏稠甚至呼吸道阻塞、肺不張、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1-2]。目前,氣道濕化療效最確切的方法是持續(xù)氣道加溫濕化。美國泰利福公司生產的持續(xù)氣道加溫濕化裝置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該裝置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著空氧混合產生很大的噪音,在夜間ICU內病人需要休息的時候尤為明顯。2013年起,我科采用空氣驅動加溫濕化裝置聯(lián)合氧氣吸入的方法,有效地解決了噪音問題,同時可滿足病人吸氧需求和節(jié)約成本。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科行機械通氣治療脫機后經人工氣道吸氧患者29 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齡最大91歲,最小31歲,平均年齡66歲,氣管插管23例,氣管切開6例。停止機械通氣后平均帶氣管插管時間2 d,氣管切開套管18 d。
1.2 方法
1.2.1 改良方法 連接好泰利福持續(xù)氣道加溫濕化裝置,將流量表插入管道化壓縮空氣插口,關閉文丘里面罩空氧混合閥,濕化螺紋管接人工氣道端外接一次性“Y”型三通接口,再連接到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上。吸氧裝置插入管道化氧氣接口,吸氧管從“Y”型三通接口另一開口插入人工氣道內供氧,以膠布交叉固定,根據病情和血氧飽和度情況調節(jié)氧流量。調節(jié)加溫器溫度,使?jié)窕兂伤羝涍^加溫達到34~37 ℃吸入病人肺部。
1.2.2 改良氣道加溫濕化的護理 (1)使用前正確連接各部件,開啟加熱器開關,調節(jié)溫度在34~41 ℃ ,因為氣體經過1.2 m長的螺紋管溫度還會下降,監(jiān)測“Y”型接頭處的氣體溫度保持在37 ℃;盡量減少螺紋管長度,防止?jié)窕鞒隹诤蜌獾揽跍囟炔罴哟笤黾永淠a生。(2)病人發(fā)熱時要適當降低濕化器溫度;積水杯低于氣道口和濕化器口,及時傾倒冷凝水,防止倒流引起氣道感染。(3)冷凝水按醫(yī)療廢物處理。有條件使用一次性帶加熱導絲的螺紋管,減少冷凝水的產生。(4)根據病人的血氧飽和度及血氣結果調節(jié)氧流量。(5)加強翻身拍背,適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6)調節(jié)病房溫濕度,溫度22~24 ℃,濕度60%。(7)密切觀察痰液黏稠度、痰痂、濕化管路內外觀性狀、氣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情況,綜合評價濕化效果。(8)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注意手衛(wèi)生。(9)文丘里裝置、密閉式無菌水、一次性螺紋管一用一更換,若有污染,隨時更換。流量表及加熱器使用后及時用消毒液擦拭。
1.3 濕化效果評價
1.3.1 綜合濕化效果 (1)痰液黏稠度判定[3-4]:在負壓吸引26.7~40.0 kPa(200~300 mmHg)下,使用F12號硅膠吸痰管吸痰。痰液黏稠度分Ⅲ度:Ⅰ度:痰液如米湯樣或泡沫樣,吸痰后接頭內壁上無痰液滯留;Ⅱ度:痰液較Ⅰ度痰液黏稠,吸痰后接頭內有少量痰液滯留,易被水沖凈;Ⅲ度:痰液外觀明顯黏稠,常呈黃色,吸痰后接頭內壁滯留大量痰液,不易被水沖凈。(2)濕化管路內外觀情況[5]:根據管路內積水程度判斷濕化效果:1級為干燥,2級僅能看到濕氣,3級為能看到濕氣及少許水滴,4級為能看到濕氣及較多水滴,5級為能看到濕氣及大量水滴,6級為形成積水或水流。(3)氣道黏膜出血:吸痰時出現痰中帶血絲或吸出血性痰。(4)肺部感染:根據患者痰液的顏色、量、性質、肺部啰音、體溫、結合胸片、CT、痰培養(yǎng)結果判定。
1.3.2 濕化滿意度分[4](1)濕化滿意:病人安靜,分泌物稀薄,吸痰順利,無痰痂,呼吸道通暢。(2)濕化不足: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或咳出,聽診氣道內有干鳴音。人工氣道內可形成痰痂,病人可突然出現吸氣性呼吸困難、煩躁、紫紺、血氧飽和度下降。(3)濕化過度:痰液過分稀薄,聽診肺部和氣管內痰鳴音多,需經常吸痰,病人咳嗽頻繁,煩躁不安,可出現紫紺、血氧飽和度下降及心率、血壓變化。
病人在有效氣道濕化的同時也充分吸氧,由于關閉文丘里面罩空氧混合閥,解決了噪音問題。本組29 例病人氣道濕化效果滿意,無氣道阻塞、出血、痰痂形成,氣管插管病人順利拔管,氣管切開病人均安全轉出ICU。
3.1 人工氣道加溫濕化的生理依據 正常人吸入氣體經上呼吸道的加溫加濕,到達咽喉部的溫度可達32~36 ℃,相對濕度95%,絕對濕度30 mg/L。到達氣管隆嵴時溫度37 ℃,相對濕度100%,絕對濕度44 mg/L。通常將氣體達到體溫條件下飽和濕度的部位稱為等溫飽和區(qū)(ISB),人體ISB在氣管隆嵴處。機械通氣患者,脫機后經人工氣道吸氧,由于上呼吸道曠置,失去上呼吸道原有的加溫加濕功能,加上醫(yī)療氣體的濕度為0%,長時間吸入干冷氣體,會引起濕化不足,導致ISB下移,可引起纖毛運動減弱或者消失,痰液干結,氣道阻力增加,肺順應性下降,呼吸做功增加,氣道阻塞、黏膜損傷、肺不張、肺部感染等不良反應。干冷氣體還會誘發(fā)支氣管痙攣,引起哮喘。如果氣體濕度水平低于25 mg/L 達1 h或者低于30 mg/L達24 h將會引起氣道黏膜的功能障礙。氣體的最大含水量由氣體的溫度決定,在37 ℃時,氣體的最大含水量為44 mg/L,只有加熱吸入的氣體才能增加氣體中的濕度[6],因此,對人工氣道吸氧的患者必須進行氣道加溫濕化,維持呼吸道的生理功能。
3.2 氣道濕化裝置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氣道濕化主要采取氣道內滴注、霧化吸入、加溫濕化器主動濕化、人工鼻被動濕化等方法,每種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對機械通氣脫機后經人工氣道吸氧患者,目前濕化療效最確定的是持續(xù)氣道加溫濕化。美國泰利福公司生產的持續(xù)氣道加溫濕化裝置,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噪音大,尤其在夜間影響ICU內病人休息,由于同時要兼顧壓力驅動霧化和病人吸氧問題,需要使用很大的氧流量。如40%氧濃度就需要8~10 L/min 的氧流量,持續(xù)氧氣驅動濕化會增加成本支出。配套的螺紋管氣切面罩只能用于氣管切開病人濕化,氣管插管病人無法使用。而且氣切面罩和氣管切開套管不能緊密連接,部分溫濕化氣體外漏,造成吸入氧濃度下降,濕化不足。
3.3 改良氣道加溫濕化的優(yōu)點 我科采取改良氣道加溫濕化的方法,采用壓縮空氣驅動霧化,可以關閉文丘里裝置空氧混合閥,避免了噪音。聯(lián)合氧氣吸入滿足了病人吸氧需求,而且不需要高流量氧氣驅動霧化,節(jié)約了成本。螺紋管接一次性“Y”型接頭和氣管套管及氣管插管都能連接,使溫濕化氣體及氧氣全部吸入病人肺部,保證病人充分濕化和氧合,又能使病人順利排出二氧化碳,可同時應用于氣管切開和氣管插管的病人。
總之,改良氣道加溫濕化方法有效地解決了該裝置存在的噪音大、不能應用于氣管插管病人、耗氧量大、氣切面罩和人工氣道連接不緊密等不足,值得在臨床推廣。
[1] BranSon RD, Gentile MA.Is humidification always necessary during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the hospital[J]. Respircare,2010:55(2):209-216.
[2] gross JL, Park GR. Humidification of inspired gases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Minerva Anestesiol, 2012,78(4):496-502.
[3] 王文博,蔣敏,王懷泉,等.ICU長期機械通氣患者氣道濕化效果探討[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46(5):448-451.
[4] 霍孝蓉. 實用臨床護理“三基”應知應會[M].南京:東南出版社,2012:80-81.
[5] Ricard JD, Markowicz P, Djedaini K,et al. Bedside evaluation of efficient airway humidification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f the critically ill [J]. Chest,1999,115(6):1645-1652.
[6] 沈方正,李雪,葉向紅,等.持續(xù)加溫濕化氧療在氣管切開患者脫機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2):128-130.
丁廣香(1964-),女,江蘇,本科,副主任護師,副院長,研究方向:臨床護理管理
R472
B
1002-6975(2015)07-0660-02
201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