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曉沁 王樂萍(南京政治學院 軍事新聞傳播系,江蘇 南京 210003)
簡論虛假新聞的治理路徑
匡曉沁 王樂萍
(南京政治學院 軍事新聞傳播系,江蘇 南京 210003)
虛假新聞一直是業(yè)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其社會危害性極大。結合2014年的幾件涉及假新聞事件歸納假新聞中存在的共性和特點,針對這些特點剖析假新聞發(fā)布背后的原因,以提出初步探索出應對策略,實現(xiàn)虛假新聞的治理目標。
虛假新聞;社會危害;治理路徑
G212
A
1673-2219(2015)08-0153-02
(一)渾水泡面事件
8月4日下午,騰訊新聞網上出現(xiàn)了一篇文章 :《云南重災區(qū)物資缺乏,救援人員用渾水煮面》,新聞一出,引起軒然大波。隨后,中國日報網及其官方微博迅速轉載。然而,事件的發(fā)展可以說是峰回路轉。當晚 22:17,微博用戶@辣椒三舅發(fā)布一條微博,對官兵只能以渾水泡面表示質疑。他指出中國軍隊是有能力在野戰(zhàn)中配備、使用凈水裝置的。次日深夜,環(huán)球時報網站發(fā)布報道《救災部隊:渾水泡面不屬實勿輕信傷害前方士氣》,宣布“渾水泡面”系假新聞。
令本以為事情就要以騰訊造假到此為止的讀者們萬沒有想到的是,事情一波三折,竟是以這樣的方式宣告結束:中國之聲馬上向前線記者核實,將得到的反饋信息整理為報道《多名記者證實救援人員用渾水泡面做飯》,強調事件系“央廣記者李騰飛親眼看見,部隊要求只吃面不喝湯,他和同事都吃了?!蓖瑫r還由另一位中國之聲記者@王小米粒兒微博上轉述了李騰飛的說法。
8月6日上午9點許,環(huán)球網要聞部副主任郝珺石發(fā)布道歉聲明,承認“渾水泡面”事件確有發(fā)生:看了視頻,部隊確實吃了渾水泡面,后勤是當地組織的,不是部隊做的飯,渾水是自來水,放了消毒藥片。事件至此終于落下帷幕。
(二)馬云被移民香港
9月16日,香港媒體《信報》網站稱,阿里巴巴在亞洲的首場路演中,馬云現(xiàn)身香港,并大談“香港情”,他透露已透過投資移民落戶香港,預計在2015年底就會正式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報道還指出,馬云曾透露已在港置業(yè),并希望晚年在香港度過。該消息一出隨即被多家媒體轉載。報道一出,自然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隨即,9月17日,阿里巴巴官方微博發(fā)聲予以否認,聲明稱,馬云目前戶口在杭州,移民香港消息不實,馬云本人以后也將不會移民別處。隨后,馬云本人也發(fā)布聲明稱自己沒有移民打算,做“杭州佬”挺好,沒有任何改變現(xiàn)狀的計劃。曾表示“錯失香港”的馬云也表達了對香港的喜愛,他尤其強調喜歡的重要原因是“她是中國的一部分”,馬云還提出,“那些移民香港的大陸人,確切的說應該是移居香港”。
(三)湘潭縣婦幼保健院產婦死亡事件
12月20日,微博用戶@當維美不再唯美發(fā)布一組醫(yī)生在手術臺上自拍的照片,21日這些圖片被陜西電視臺《都市快報》欄目官方微博轉發(fā),緊接著,人民網、華商網等眾多媒體的官方微博進行轉載,進而事件擴散成為輿論焦點,一時間醫(yī)患關系又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就在“手術室自拍”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時,劇情在涉事醫(yī)生陳情后直轉急下,隨即又出現(xiàn)了涉事醫(yī)護人員的含淚陳情、患者同意拍照、疑為競爭對手流出照片等一系列逆轉,最后事情的真相是:醫(yī)生們不吃不喝手術七小時為一位打工時腿部嚴重受傷,骨折、皮膚缺損,其他醫(yī)院說要截肢的農民工保住了雙腿。一是為了慶祝此次手術的成功,二是即將要告別這個用了 15年的手術室,為了留作紀念,在征求了患者的同意后,醫(yī)生們在手術室內拍照留念。
中國傳媒大學互聯(lián)網信息研究院歷史一年多,對 2014年全年數百條虛假新聞數據進行搜集、跟蹤、整理,并抽樣選取了傳播較廣、比較典型的92條假新聞進行多維度分析。
(一)首發(fā)平臺
根據傳媒大學互聯(lián)網信息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國內媒體占了77.4%,外媒僅占22.6%,由此可以看出,首發(fā)平臺仍是以國內媒體為主;其中網絡和自媒體所占的新興媒體的比重為45.1%,比之傳統(tǒng)媒體的32.3%高出許多,因此,假新聞的高發(fā)平臺是以公眾參與度較高的新興媒體為主,同時由于新媒體的平臺自身具有較強的傳播力,且往往被各類媒體引用轉載等,新興媒體的假新聞首發(fā)往往造成更大更壞的影響力。[1]例如,上述舉例中的湘潭婦幼保健院產婦手術臺上死亡一事便是由自媒體微博首先發(fā)布,進而引起軒然大波。
2014年假新聞多數為整體失實,其中,境外媒體尤為明顯,涉華假新聞整體失實情況高達81%,且存在極端傾向,如上述案例中“馬云投資移民香港,明年入籍”。
(二)錯誤屬性
媒體誤讀、主觀造假、披露不足等媒體主觀原因造成的假新聞占比高達91.4%,顯而易見要對假新聞產生負責任的是媒體自身,尤其媒體誤讀是造成假新聞的主要原因,占到整個錯誤屬性分布的將近一半,位于各類原因之首。這不得不讓我們對媒體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及相關知識和能力產生質疑。
(三)辟謠特點
在假新聞出現(xiàn)后,媒體為辟謠主要的主體,且88.8%的假新聞能在一周內辟謠,雖然在社會化媒體中傳播速度較快,但辟謠主要以傳統(tǒng)方式為主,這反映出受眾對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官方媒體的信任度較社會化媒體來說還是稍勝一籌。
(一)各類平臺監(jiān)管力度不夠
在新聞生產中,查證核實工作的欠缺或不足一直是導致媒體制造虛假新聞的主要原因。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報紙、廣播還是電視,亦或是新媒體:網站、微博、微信朋友圈等進行發(fā)布或傳播,各類平臺對新聞的篩選過濾做的實在差強人意,平臺維護者監(jiān)管力度不夠成為眾人詬病所在。[2]在一個不同形態(tài)媒體日漸融合的環(huán)境下,更多的媒介注重追求新聞的時效性及吸引受眾眼球的能力,往往就會忽視最關鍵的一環(huán),即需要耗費時間的事實核查工作。按理說,當今越來越發(fā)達的互聯(lián)網平臺為記者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信息核實工具和技術,但由于未對新聞內容進行核實而引發(fā)的假新聞案例依然層出不窮。這就顯然既不是查證工具不夠先進或是記者的核實能力不足的問題,而是相當一部分媒體和記者以及各類平臺缺乏監(jiān)管,力度不夠,以致在采制新聞的過程中,核實查證的意識相當薄弱,從而導致假新聞屢禁不絕。
(二)記者專業(yè)素養(yǎng)有待加強
對假新聞的錯誤屬性進行分析時得到的數據,由于媒體誤讀造成的假新聞占比將近五成,位于各類原因之首,不得不讓人們對媒體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質疑,對其相關知識及能力持有待論證的態(tài)度。在某些消息傳播時,由于缺乏相應的專業(yè)知識,公眾往往傾向于相信媒體的報道,尤其對于官方媒體的信任度尤其高,而此時,若相應媒體的專業(yè)從業(yè)人員人云亦云,對新聞來源不予核實,對新聞內容不予查證,而僅為了爭奪受眾眼球,搶時間、搶受眾,就會導致大眾對媒體的信任度降低,久而久之,大眾就會對媒體傳播的信息產生免疫,使得重要的信息傳播時得不到需要的效果。
(三)某些媒體有意抹黑形象
在境外媒體報道馬云移民香港一事中可以明顯看出記者的政治傾向,其在文章中這樣寫道:“阿里巴巴在亞洲的首場路演中,馬云現(xiàn)身香港,并大談“香港情”,他透露已透過投資移民落戶香港,預計在2015年底就會正式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眻蟮肋€指出,馬云曾透露已在港置業(yè),并希望晚年在香港度過。不難看出,記者試圖通過這樣的筆觸向讀者傳遞這樣的信息:馬云熱愛香港,對國內并沒有感情;香港市場廣泛等等。此新聞不僅對當事人馬云是一種貶低,更貶低了中國大陸的形象,具有相當鮮明的政治色彩。
(一)建立假新聞應對和追懲機制
截至2015年3月29日,在百度上進行搜索時,搜索《救災部隊:渾水泡面不屬實勿輕信傷害前方士氣》有 29100個結果,搜索湘潭縣婦幼保健院手術室自拍有143000個結果,搜索馬云移民香港更是高達1960000個結果,均無一有該新聞為假新聞的標識,甚至有的報道在點開后仍是未予糾正的假新聞。因此,建立假新聞應對和追懲機制顯得尤為重要。[3]該機制的作用在于,當再有假新聞出現(xiàn)時,人們能根據此機制及時對其進行應對處理,將假新聞帶來的影響盡可能降到最低,同時,對假新聞的發(fā)源進行追蹤,對假新聞的制造者依法追究其責任并進行懲罰,使得有意為之的不敢再為,無意為之的愈加謹慎,為社會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該機制能有效提高大眾對媒體的信任度,使得新聞有據可查,有跡可循,無需擔心其真實性。
(二)創(chuàng)設系統(tǒng)、規(guī)范化的工作流程
防止假新聞不僅要對其產生后進行及時的處理和追懲,更應將其扼殺在搖籃里。實際上現(xiàn)實生活中記者們已有一套自成的常規(guī),但這些常規(guī)是為保證新聞生產工作有序進行而形成的一系列規(guī)則、流程和工具,比如從社交媒體平臺上獲取消息源、搶發(fā)新聞忽略查證等,這樣的工作常規(guī)雖然便利了新聞采寫,但極有可能成為媒體和記者制造虛假新聞的幫手。因此,創(chuàng)設一套新的系統(tǒng)的、規(guī)范化的工作流程迫在眉睫,對新聞傳播的步驟、程序進行規(guī)范,事前的準備,事后的考證,傳播前需對新聞的哪些要素進行核實查證,需要哪些專業(yè)人員從事特定的工作等等。
(三)提高行業(yè)共識和參與人員自我修養(yǎng)
無論是新聞傳播前對其工作流程的規(guī)范,亦或是傳播后對假新聞的應對和追懲,都是從客體進行調整,而對新聞傳播其關鍵作用的仍然是新聞傳播中的參與人員。新媒體興盛前,專業(yè)的從業(yè)人員掌握絕對的話語權,也由于大部分從業(yè)人員的素養(yǎng)較一般普羅大眾而言稍高,因此在早期的新聞傳播中假新聞出現(xiàn)的頻率并沒有新興媒體興盛后那么頻繁。[4]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參與人員的自我修養(yǎng),無論是專業(yè)從業(yè)人員或是非專業(yè)人員。只要是在進行傳播時,就要認識到責任重大,就如“蝴蝶效應”一般,不可小看任何一次傳播。提高整個行業(yè)的共識,使得每一位參與人員深刻認識到“真實是新聞的生命”。
[1]年度虛假新聞研究課題組.2012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J].新聞記者,2013,(1).
[2]李思潔.新聞報道呼喚“正能量”——談媒體過度報道及其消極心理暗示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14,(7).
[3]趙振宇.進一步厘清虛假新聞概念的幾個層次[J].新聞記者,2011,(6).
[4]謝清果,于寧.老子思想中的媒介擬態(tài)環(huán)境批判意識及其治理之道[J].現(xiàn)代傳播,2011,(9).
(責任編校:周欣)
2015-04-14
匡曉沁(1994-),女,江蘇常州人,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學員,研究方向為新聞實務。王樂萍(1991-),女,江蘇省南京人,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理論(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