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奕帆,楊宏云
(福州大學a.人文社會科學學院;b.閩商文化研究院,福州 350002)
近年來,隨著中國周邊地區(qū)海洋權益紛爭的加劇,以海洋權益為主題的專題教育成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熱門專題。受中國社會“重陸輕?!庇^念的長期影響,盡管歷史課本上近代中國在海洋史上滿是屈辱記憶,但是很多大學生對于海洋的觀念以及海權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相對初級的階段。
鑒于形勢政策課是在校大學生集中了解當前國家各項政策方針的主渠道之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用新的海權觀來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當前海洋問題。
在談論人們對于海洋的認識的時候,我們經??吹健昂Q笥^念”和“海洋意識”這兩種貌似意思相近的專業(yè)名詞,但從認知角度來看,這兩個名詞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的。一般來說,觀念是人們在實踐當中形成的各種認識的集合體,它可以指人的思想意識,也可以認作是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形象,它甚至可以被看作一切心理反映形式的總稱[1]。相對于一般意義上的觀念,意識指的是人的頭腦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也是具有自覺性的一種思維動力[2],因此我們可以把意識的形成看做是觀念積累的一個量變結果,是觀念內化為人的心理活動的高級階段。
海權是海洋問題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概念,將觀念和意識的關系套用到海權觀念和海權意識之間的關系上我們可以借鑒性地認為大學生海權意識的培養(yǎng)離不開海權觀念的認知,只有將正確的海權觀念內化為海權意識,才能使當代大學生真正自覺關注海洋問題,主動理解海洋在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重要作用。且從長遠來看,培養(yǎng)出具有海權意識的大國公民是實現(xiàn)海洋大國發(fā)展目標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講到新海權觀,我們不得不先談一下與之對應的舊的海權觀或者可以稱之為傳統(tǒng)的海權觀。傳統(tǒng)的海權觀是建立在19世紀末美國著名海軍戰(zhàn)略學家馬漢的《海權論》基礎之上的,傳統(tǒng)的海權觀強調以海上力量為支撐的海洋權力(sea power),推崇海洋強權思想和霸權邏輯,其對于海洋的權力的訴求伴隨著西方大國崛起過程中的殖民擴張,因此舊的海權觀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
一直以來,國際社會圍繞海洋的爭端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后,各國都更清晰地認識到對于海洋的控制不僅僅是軍事、安全層面的需要,而且從經濟發(fā)展、資源開發(fā)層面來說更是國家長期發(fā)展的戰(zhàn)略需要,且隨著中國國家綜合實力的加強,我們也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海洋對于中國國家利益維護與拓展的重要性。
因此,作為當今世界大國的中國需要跳出舊的海權觀念,樹立符合自身地緣特征以及國家發(fā)展利益的新海權觀。此外,從當前大學生海洋意識的培養(yǎng)角度來說,根據2014年上半年筆者所在的課題組針對福建省內九所高校開展的大學生海洋意識現(xiàn)狀調查的結果顯示,雖然有62.7%的在校大學生認同“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這一觀點,也有高達79.5%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學習海洋權益知識”,但是在大部分與海洋權益有關的觀念問題上表現(xiàn)出了關注度不足、了解程度不夠深入等現(xiàn)狀。
福建省作為中國有著傳統(tǒng)海洋文化氛圍的省份,大學生的海洋意識現(xiàn)狀尚且如此,這種現(xiàn)狀讓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感到憂心。在《中國海洋發(fā)展報告2010》中,我國將“建設海洋強國”這一目標明確表述。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指出,我國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fā)能力,發(fā)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3]。大學生群體毫無疑問地將成為國家建設和發(fā)展的主要力量,因此高校要利用好形勢與政策教育課這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新海權觀。
原則,指的是“說話、行事所依據的準則”[4]。解讀新海權觀時,首先必須弄清楚解讀的原則,因為確定了原則才能保證在講解當前海洋形勢與海洋政策問題時做到歷史依據清晰、現(xiàn)實標準明確。依筆者之見,新海權觀的解讀原則應該與我國的國情與外交理念相符合,應該與我國的國家利益相一致,應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相契合。針對這三項要求,我們可以認為當前新海權觀的解讀應堅持以下四個原則:
(1)從海權到海洋綜合權益觀 在中國,我們將海洋權力簡稱海權,但中文“海權”一詞是并非馬漢所提到的“sea power”的直譯,最早在馬漢的海權論中,“sea power”直接指的就是海上軍事力量。傳統(tǒng)的海權論鼓吹海權就是“國家對海洋的控制與利用”,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一切,因此一個國家要利用海權稱霸世界,甚至不惜用戰(zhàn)爭手段。在這種海洋稱霸戰(zhàn)略的思維下,人們對于海洋權力的理解就是單一性的,即強調權力的結果,也強調獲取權力的過程,帶有濃厚的現(xiàn)實主義權力觀的影子。雖然我們不否定合理的海洋權力訴求是維護一國海洋權利的重要保障,但這種單一的權力觀已不再完全符合當今世界和平發(fā)展的主流,海洋戰(zhàn)爭也不是處理國際海洋爭端的主要解決方式,因此我們需要一種能夠涵蓋海洋力量、海洋權力、海洋權利以及海洋利益的海洋綜合權益觀。
(2)中國海洋綜合權益觀的范疇 綜合權益觀念下的中國海洋權益的范疇界定需從安全、經濟、社會和政治等因素層面來著手。在這一標準下,中國海洋權益的范疇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
一是海洋的安全權益。國家安全是一國最重要的生存利益,歷史上我國長期將國家安全權益的界定更多地放在陸地安全上面,直到近代帝國主義紛紛從海上入侵中國,我們才感受到了海洋作為國家安全的邊界的重要性。伴隨著當今世界各國對于海洋安全優(yōu)勢的訴求,海洋權力競爭加劇。盡管爆發(fā)大規(guī)模海洋戰(zhàn)爭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外部勢力“很有可能通過優(yōu)勢海上權力加大我的不安全感,從而逼我妥協(xié),損害我政治、經濟等其他方面的國家利益?!保?]
二是海洋的經濟權益。除了海洋安全權益之外,海洋經濟權益在國家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中國海洋經濟權益可以總的劃分為海洋資源權益以及海洋貿易權益。其中海洋資源權益涉及海洋礦產資源、海洋能源資源、海洋生物資源及海洋空間資源的開采與使用,海洋貿易權益涉及海上貿易線的保護。鑒于當前中國經濟貿易的發(fā)展與繁榮對于海上貿易航線的運輸依賴較高,重視海上貿易線的保護是維護海洋權益的必然內容。
三是海洋的社會權益。海洋社會權益其實是和海洋安全權益以及海洋經濟權益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fā)和利用海洋的國家之一,早在明代,我國的航海事業(yè)發(fā)展就到了高峰,鄭和率領的當時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遠洋船隊創(chuàng)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跡[6]。聞名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很早以前就開辟了東西方交流溝通渠道,不但發(fā)展了海上的交通與貿易,也增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但是,至明朝中葉之后,特別是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推行閉關自守的“海禁”政策,非但沒有阻止帝國主義侵略從海上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而且更加激發(fā)了帝國主義對于中國的侵略和經濟掠奪的欲望,使我國的海洋發(fā)展瀕臨絕境,更談不上海洋交流所帶來的正面的社會效益。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海洋事業(yè)得到了恢復性地發(fā)展,在各項多邊合作機制下開展的海洋合作帶來了良好的海洋社會效益。2014年11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上指出要著力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希望能夠把快速發(fā)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利益結合起來,這也說明了建設海洋強國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具有創(chuàng)造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應潛力。
四是海洋的政治權益。海洋的政治權益的訴求多體現(xiàn)在海洋國際政治中。歷史上,海洋曾經在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自20世紀90年代蘇聯(lián)解體之后,世界向多極格局演變,在這種形勢下,傳統(tǒng)的國際政治思維下的陸權競爭的觀念已經被海洋和太空等新空間競爭觀念所沖擊。太空競爭以軍事用途為主,物質價值很少,而海洋則不然,它除了具有極為重要的軍事戰(zhàn)略作用外,還是一個巨大的物資寶庫[7]。因此世界上有能力發(fā)展海上力量的國家都在加快擴充海上實力的步伐,并在各個海域爭奪地盤,一個多極化的海洋格局已經出現(xiàn),鑒于這一現(xiàn)實,如何在多極化的海洋國際政治格局中保證自身的優(yōu)勢并獲取政治權益勢在必然。
(1)西方海洋爭霸歷史的辯證看待 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史可以說就是一部用武力推行海洋擴張的歷史,一部在擴張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戰(zhàn)爭、伴隨著被征服國家人民痛苦回憶的殖民史。因此,西方的海洋擴張史也是海洋爭霸史,其核心是強調強權思想和霸權邏輯。盡管因為海洋爭霸而淪為殖民地的國家被動地加速了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但是這一切都無法銷蝕西方在海洋爭霸中對殖民地國家的主權侵犯的罪惡。
(2)對中國和平海權觀的正確理解 隨著世界經濟的相對穩(wěn)定與繁榮以及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以不可抗拒的趨勢發(fā)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所占比重相對下降,以中國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的整體實力上升,國際政治經濟的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并且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各國都認識到通過戰(zhàn)爭拓展海洋權益的時代已經過去。歷史上的中國對于海洋的探索要早于西歐國家上百年,但是歷史上的中國哪怕處在最強盛的時期都沒有通過海洋進行擴張的傳統(tǒng),因此我們對于海洋權益的拓展可謂是謹慎的甚至是保守的,并且中國外交理念向來崇尚和平與秩序,“和為貴”、“慎戰(zhàn)”、“禮戰(zhàn)”等觀念代表了中國古代人對于戰(zhàn)爭與和平的看法,用現(xiàn)代國家政治的話來說就是和平觀念至上、慎行戰(zhàn)爭手段,堅持合法性戰(zhàn)爭[8]。在這一傳統(tǒng)和平思維的影響下,中國海洋權益的拓展將注定不會重走西方國家的老路,而是遵循一條建設和諧海洋、建設永久和平、推動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理念之上的道路。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讓大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對海洋權益的合理訴求的維護也是中國國家發(fā)展路途中必不可少的。海洋權益是我國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與國家的統(tǒng)一、穩(wěn)定、繁榮和昌盛密不可分,對于涉及國家重要利益的海洋權益問題我們則不輕易退讓。
(1)國際海洋法的有效性與局限性 國際海洋法是調整國家與國家之間在海洋方面的關系和活動的法律,它的目的在于建立海洋秩序,保障各國海洋權益的維護。當前《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是中小國家與大國海洋霸權斗爭的結果,基本反映了第三世界國家的要求和主張,在解決當前國際海洋爭端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該公約也是締約各方妥協(xié)和讓步的產物,因此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甚至嚴重缺陷,特別是其中對于200海里專屬經濟區(qū)以及大陸架的界定,在某種情況下忽視了歷史事實,因此并不被所有國家所接納。此外,作為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一直以來在公海自由航行、海底礦產開發(fā)、意識形態(tài)分歧等方面從自身的國家利益角度考慮,其并未加入《聯(lián)合國海洋公約》。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未加入《聯(lián)合國海洋公約》,這也恰恰體現(xiàn)了國際海洋法局限性。
(2)中外海洋權益的分歧點與整合 近年來,中國與多個周邊國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海洋權益爭端分歧,并且這些分歧都是在歷史事實與法理上的模糊界定上各執(zhí)一詞,難以妥協(xié)。雖然中國一直主張“主權屬我、擱置爭端、共同開發(fā)”,在與周邊國家的海洋爭端中長期體現(xiàn)出顧全大局與仁德善行,但是周邊的某些國家卻把中國政府的克制視為軟弱,打著國際法的旗號肆意蠶食中國的島礁及附近海域,有意無意加劇爭端,使本不是爭端的問題成為爭端。因此在講解這一問題時,我們必須引導大學生正視當前中國與周邊國家海洋權益的認識分歧。同時,我們也要讓大學生了解當前中國與周邊國家不是只存在相沖突的海洋權益,相反的是我們與周邊國家還存在不少的權益共同點,比如中國與周邊國家都有發(fā)展國家經濟、保持國內繁榮穩(wěn)定的需求;周邊的發(fā)展中國家都有反對西方國家霸權主義且自主探索符合本國發(fā)展道路的需求等等。
因此,我們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要著力推動海洋維權向統(tǒng)籌兼顧型轉變,如積極推進與東北亞、東南亞、中亞和南亞地區(qū)的自貿區(qū)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努力構建睦鄰友好的周邊關系,要充分利用這些共同點,力爭求同存異,用合作的思維來代替對抗的思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不同場合、以不同形式多次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而言,“海洋強國是指在管控海洋、開發(fā)利用海洋、保護海洋方面具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國家”,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海防力量強大,能有效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在維護人類海洋和平、促進國際海洋事務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9]。因此,對于新海權觀的解讀必須與海防意識教育相結合,以便讓大學生更好地理解海洋權益的維護與國家海洋強國建設的戰(zhàn)略部署意義。
(1)中國近現(xiàn)代海防歷史教育 縱觀百年近代史,中國積貧積弱,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經常從海上入侵中國。1953年2月,毛澤東與海軍官兵交談時說過:“過去帝國主義侵略大多是從海上來的”[10]。從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海戰(zhàn),從北洋艦隊灰飛煙滅到抗日戰(zhàn)爭中日本對我國沿海的全面圍困,中國海防基本無力反擊。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海防建設在國家安全總格局中的地位得到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受國際海洋競爭的影響,我國與周邊國家的島礁海域爭端加劇,海防建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并進入了國家海洋發(fā)展大戰(zhàn)略的主要范疇?!耙允窞殍b,可以知興替”,因此在解讀新海權觀時結合中國近現(xiàn)代海防史的教育是為了更好地讓大學生了解民族的苦難,樹立正確的海洋國防意識,并且要讓大學生認識到建設新世紀海洋大國的夢想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了落在新時期青年身上的重大責任。
(2)海防與和諧海洋建設教育 如前文所提到的中國海洋權益的拓展將是遵循一條建設和諧海洋、建設永久和平、推動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理念之上的道路,但是我們也不能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因為即使是合理的權益也需要強大的海防力量作為維護。對此,我們一是要讓大學生認識到當前海防的職能不僅僅是單純地抗擊來自海上敵人的入侵,而且海上權益爭端的解決基本方式也不再是單純的軍事斗爭,而是包括政治、經濟、外交、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綜合力量的競爭與斡旋。
二是對中國海洋權益的維護方面,我們堅定追求和平的理想,但是我們也不懼怕戰(zhàn)爭,更不能回避海洋競爭的殘酷性以及導致局部戰(zhàn)爭的可能性。歷史上的無數事實證明,戰(zhàn)爭是解決國家間利益沖突的終極形式,一場合理的戰(zhàn)爭也能換來和平。
三是我們要理所當然地建設強大的海防力量,增強海上軍事實力,中國不以征服他國為目標,但是我們也要為自己提供海上安全保障,并且對于海洋霸權行徑要能夠進行有力的遏制和回擊。因此,要讓大學生理解發(fā)展強大的海防力量與建設和諧海洋的目標是不相悖的。
[1]百度百科.觀念[EB/OL].[2014-11-2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BpNrYRj2SWmUtyGayIZCpdDDJehRiXxSwzzNh CofcfExvShLLFAwdxioeDwpM547UEcb0eZEA_K06y6zE5PGa.
[2]百度百科.意識[EB/OL].[2014-11-24].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1715/12170513.htm.
[3]人民網.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2-11-08)[2014-11-24].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4]百度百科.原則[EB/OL].[2014-11-24].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16305/5088602.htm.
[5]胡 波.中國海權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73.
[6]干焱平,劉曉瑋.海洋權益與中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30-31.
[7]孫寶珊.海洋與近代以來的國際政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68-73,86.
[8]郭樹勇.“中華戰(zhàn)略文化傳統(tǒng)及外交哲學”戰(zhàn)略演講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09.
[9]劉賜貴.努力推動海洋強國建設取得新成就[N].人民日報,2014-06-07(11).
[10]姜廷玉.毛澤東關于新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軍事史林,201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