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濤,鄒靜荷,古偉光,胡建新,賀志仁,徐 敏,呂淑新
(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南海醫(yī)院/佛山市南海區(qū)人民醫(yī)院腫瘤科二區(qū),廣東佛山528200)
乳腺癌是女性中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有20%~30%的乳腺癌確診時已經(jīng)有轉移,復發(fā)轉移是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1]。其治療的目的是為了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減輕癥狀,提高生命質量。其中激素受體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及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的三陰性乳腺癌(TNBC)患者約占乳腺癌的15%,其發(fā)病年齡較小,病理分級高,復發(fā)轉移發(fā)生時間早,預后較差[2-3],所以需對體力狀況良好但病情進展迅速的患者給予聯(lián)合方案化療以控制腫瘤。延長一線化療時間可改善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總生存期(OS)和無病生存期(DFS)[4]。因此,為了延續(xù)鞏固一線化療的療效,推遲腫瘤進展時間并延長生存時間,選擇其中一種藥物進行維持治療,有重要的臨床應用意義。本研究開展卡培他濱維持治療對聯(lián)合化療有效的復發(fā)轉移三陰乳腺癌取得一定的療效,現(xiàn)將臨床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浸潤性乳腺癌激素受體ER、PR及HER2均為陰性,病灶為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已經(jīng)轉移的女性患者46例,分成治療組(n=23)和對照組(n=23)。治療組平均年齡64歲(32~69歲),(T4N0~2M0)ⅢB期9例,(任何TN3M0)ⅢC期8例,(任何T任何NM1)Ⅳ期6例;對照組平均年齡65歲(31~68歲),ⅢB期8例,ⅢC期10例,Ⅳ期5例。兩組的年齡、臨床分期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1)年齡18~70歲;(2)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ECOG)身體狀況評分(PS)0~1分[5];(3)經(jīng)過病理和免疫組織化學明確診斷的浸潤性乳腺癌,激素受體ER、PR及HER2陰性,病灶為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已經(jīng)轉移的患者,ⅢB~Ⅳ期;(4)至少有1個可測量的病灶;(5)無主要器官的功能障礙;(6)預計生存期有3個月以上;(7)能理解本治療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8)進行血清及尿妊娠實驗檢查,排除懷孕可能。排除標準:不可控制的心臟疾??;不完全或完全腸梗阻;孕婦或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所有三陰乳腺癌患者接受多西他賽(75mg/m2)聯(lián)合順鉑(80mg/m2)方案化療,3周為1個療程,在準備第3個療程前復查進行評價療效,化療6個療程后4周復查進行療效評價,獲得完成緩解(CR)、部分緩解(PR)及穩(wěn)定(SD)的患者進入卡培他濱單藥維持治療階段,卡培他濱維持治療劑量每次1 000mg/m2,2次/天,連用21d,停7d為1個療程,直至病情進展(PD)或者不良反應不可耐受、死亡。對照組:單純接受多西他賽(75mg/m2)聯(lián)合順鉑(80mg/m2)方案化療,3周為1個療程,化療6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療效評價方法與治療組相同,獲得CR、PR及SD的患者進行觀察。兩組患者同時進行雙膦酸鹽每3~5周1次的治療。
表1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n(%)]
表2 兩組患者毒性反應比較(n)
1.2.2 療效和不良反應 評價標準參照《WHO關于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CR:所有可見病灶均完全消失,療效維持4周以上;PR:各病灶最大雙徑乘積總和(或)單徑總和縮小50%以上,并在至少4周后復測確認;SD:各病灶最大雙徑乘積總和或單徑總和增大小于25%或縮小不足25%,無新病灶出現(xiàn),并在至少4周后復測確認;PD:至少其中1個病灶的雙徑乘積或單徑增大25%以上,或出現(xiàn)新病灶,或不能判斷(NE)未能明確判斷者。療效計算:臨床有效率(RR)=(CR+PR)/總例數(shù)×100%,疾病控制率(DCR)=(CR+PR+SD)/總例數(shù)×100%[5]。毒性反應根據(jù)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常見不良反應標準(2.0版)評價,依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標準分為0~Ⅳ級[6]。
1.2.3 隨訪時間 療效確認后1個月開始,每1個月定期隨訪復查一次,包括B超、CT、磁共振成像(MRI)及發(fā)射型計算機斷層掃描儀(ECT)項目,隨訪至PD或患者死亡。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近期療效 治療組的PR、PD、RR及DCR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 主要急性毒性反應有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肝功能損害及手足綜合征等,治療組較對照組毒性反應稍大,骨髓抑制較為明顯,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只有治療組出現(xiàn)手足綜合征的毒性反應,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足綜合征的評價標準根據(jù)HFS的毒性分級標準進行評估,分為3級[7],其中Ⅰ度47.8%(11/23),Ⅱ度30.4%(7/23),Ⅲ度8.7%(2/23),有3例患者沒有出現(xiàn)手足綜合征。所有毒性反應經(jīng)處理后均能順利完成治療。
乳腺癌是目前婦女比較常見惡性腫瘤,其中約11.2%~16.3%乳腺癌患者屬于ER、PR和HER2均為陰性的三陰性乳腺癌(TNBC)。此類型常伴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突變,是一類侵襲性強,容易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治療方法有限,預后較差的乳腺癌[8]。因缺乏內分泌治療及針對HER2的分子靶向治療的適應證,其治療手段相對于其他乳腺癌受到限制,一般選擇聯(lián)合方案化療。為了改善患者生命質量、延長生存時間及減少不良反應,選擇和優(yōu)化化療方案是治療的關鍵,這時需要為患者選擇最佳治療措施,采用有效、低毒的化療藥物維持治療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晚期乳腺癌目前是難以治愈的,化療停止后疾病比較容易發(fā)生進展,所以維持治療方案顯得尤其重要,可以明顯延長乳腺癌患者的疾病進展時間[9]。對于三陰性的乳腺癌患者,選擇一種有效、低毒、方便、能夠維持給藥的治療方法,顯得更加重要[10]。維持治療模式主要鞏固一線治療的療效,延緩疾病進展,最終延長OS,還可以減少化療藥物毒性的積累,進一步提高患者生命質量??ㄅ嗨麨I是一種口服氟尿嘧啶制劑,該藥具備有效、方便、低毒等特點,口服后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吸收后迅速轉化為5-氟尿嘧啶,具有較高的靶向性,并且優(yōu)先進入腫瘤組織中,因沒有了胃腸外給藥的屏障問題,對乳腺癌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11]。對于老年且體質較弱患者,卡培他濱按標準劑量使用比較容易出現(xiàn)嚴重的胃腸道反應及手足綜合征等不良反應,而持續(xù)使用低濃度的化療藥物每次1 000mg/m2,不引起嚴重的消化道反應和手足綜合征??ㄅ嗨麨I安全性高,骨髓抑制發(fā)生率較低,是一個適合長時間維持治療的高效低毒藥物??ㄅ嗨麨I在復發(fā)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應用逐漸增多,叢雪等[12]報道卡培他濱聯(lián)合順鉑治療晚期三陰性乳腺癌療效好,毒性反應可以耐受。廖瑜倩等[13],Kotsori等[14]觀察長春瑞濱聯(lián)合卡培他濱治療復發(fā)轉移性三陰乳腺癌近期療效好,不良反應輕,可作為晚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一線和二、三線治療的選擇。
多個研究中心的研究結果顯示,卡培他濱單藥治療晚期乳腺癌的有效率為20%~40%,治療中不需要預防和輔助用藥,安全性好,患者有較好的生命質量[15]。目前晚期乳腺癌患者大多是不可治愈的,需要采用全程管理治療模式,根據(jù)患者的依從性,充分權衡治療的利弊,進行維持治療,從而改善生命質量及延長生存時間。2007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報告的一項回顧性分析顯示,對于復發(fā)轉移性乳腺癌患者,卡培他濱聯(lián)合化療治療有效或SD者后續(xù)卡培他濱單藥維持治療,32.2%患者臨床獲益,81%患者保持原有療效,中位腫瘤進展時間為4個月[16]??ㄅ嗨麨I維持治療轉移行乳腺癌,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改善生命質量[16]。
本研究對進行6個療程聯(lián)合方案化療有效的復發(fā)轉移三陰乳腺癌進行口服卡培他濱維持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且不良反應較低。治療組其RR及DCR分別為65.2%和91.3%,高于單純行聯(lián)合方案化療的對照組(34.8%和47.8%),治療組疾病進展率為8.7%明顯較對照組低(52.2%),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毒性反應方面,兩組出現(xiàn)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及肝功能異常多為Ⅰ、Ⅱ、Ⅲ度,經(jīng)處理后患者均能耐受治療,中途無需停藥,治療組的毒性反應較對照組增加,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使用卡培他濱維持治療的患者出現(xiàn)手足綜合征,以Ⅰ、Ⅱ度為主,但在經(jīng)過對癥治療后手足綜合征的毒性反應明顯減輕,可繼續(xù)進行治療。除手足綜合征外,治療組與對照組的不良反應對比較為相似,維持治療不失為是一種有前景的治療模式。
本研究顯示卡培他濱療效確切,有效率明顯提高,而且毒性反應較輕,顯著改善患者生命質量。但目前病例數(shù)較少,觀察時間短,生存率、復發(fā)率及遠期生存質量有待進一步觀察。
[1]Steger GG,Bartsch R.Trends and novel approaches in neoadjuvant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J].Breast Care(Basel),2011,6(6):427-433.
[2]陳茂山,袁杰,成宏,等.p53在乳腺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重慶醫(yī)學,2014,43(9):1069-1071.
[3]邱獻華,王公平.三陰性乳腺癌110例臨床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2,41(27):2827-2828,2831.
[4]Zapf I,Tizedes G,Pavlovics G,et al.Primary systemic 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2007-2010)[J].Magy Seb,2011,64(5):223-228.
[5]周際昌.實用腫瘤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45-48.
[6]孫燕,石遠凱.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47-149.
[7]李璽,姜華,郭衛(wèi)平,等.卡培他濱引起的手足綜合征發(fā)病特點與治療觀察[J/CD].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5(6):1781-1783.
[8]智英輝,尼杰,田秀芳,等.雄激素受體在三陰性乳腺癌的表達及其預后意義[J].重慶醫(yī)學,2012,41(27):2812-2815.
[9]Morgan GJ,Gregory WM,Davies FE,et al.The role of maintenance thalidomide therapy in multiple myeloma:MRC Myeloma IX results and meta-analysis[J].Blood,2012,119(1):7-15.
[10]Blum JL,Barrios CH,F(xiàn)eldman N,et al.Pool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capecitabine monotherapy clinical trials in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2,136(3):777-788.
[11]Pino MS,Milella M,Gelibter A,et al.Capecitabine and celecoxib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of advanced pancreatic and biliary tract cancers[J].Oncology,2009,76(4):254-261.
[12]叢雪,王亞帝,哈敏文,等.卡培他濱聯(lián)合順鉑治療晚期三陰性乳腺癌的療效觀察[J].中國藥房,2012,23(24):2226-2228.
[13]廖瑜倩,樊英,萬以葉,等.長春瑞濱聯(lián)合卡培他濱治療晚期三陰性乳腺癌的療效及生存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2,19(2):150-152.
[14]Kotsori AA,Dolly S,Sheri A,et al.Is capecitabine efficacious in triple nega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Oncology,2010,79(5/6):331-336.
[15]Huang H,Jiang Z,Wang T,et al.Single-agent capecitabine maintenance therapy after response to capecitabinebased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Anticancer Drugs,2012,23(7):718-723.
[16]Kamal AH,Camacho F,Anderson R,et al.Similar survival with single-agent capecitabine or taxane in first-line therapy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2,134(1):37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