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茂利
議論文,是寫作教學的重頭戲。其結(jié)構(gòu)可以訓練,其語段可以背誦,可是學生手頭的素材擁有量怎么解決?這著實令教師們苦惱!
一、你正在這樣做嗎?
1.“同學們回去積累一些關于良心方面的材料?!?/p>
2.“大家去買本關于素材方面的書,平時多看看。”
3.“今天我們印發(fā)了關于良心方面的素材,請大家課下看一看?!?/p>
4.“請同學們拿出剛下發(fā)的作文素材,我們講評一下。”
5.“平時讓同學們?nèi)シe累,有些素材我們也印了,甚至講評過,為什么到了考試時怎么沒有用上啊,你們這些同學??!”
以上所列舉的行為是語文課堂上常見的,深思這些行為,教師幾乎成了素材積累的局外人,素材積累則成了學生自己的事。誠然,學習應以學生為主體,但當這個主體還沒有完全確立起來的時候,教師們這樣的做法,只能徒勞無功!可是上網(wǎng)看看同樣的問題怎么解決?大多是給你一大堆你抄我抄的集錦,給出的方法無非仍是些什么要多看多背之類的,一言以蔽之:空!而“空”的背后仍是教師的脫責。
我一直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老師們?nèi)绻茉谒夭姆e累問題上,率先垂范,讓自己成為一個素材庫,時刻想著讓自己成為學生寫作素材積累的有力幫手,何愁學生們不紛紛效仿?何愁學生議論文的素材問題不能解決?因此,你要成為一個有準備的人。
二、你準備好了嗎?
1.教師積累手冊的建立
讓學生建立積累手冊,這是教師們幫助學生積累素材的常規(guī)做法。能把這個積累手冊堅持下去并有效使用,就要靠教師們的非凡能力了。然而,有多少教師能自己也建立一個積累手冊呢?如果教師和學生一樣建立一個積累手冊,首先就給了學生一個示范作用,教師都有,你學生為何沒有?其次,教師要像學生一樣使用這個手冊,這就從行動上給學生使用手冊注入了動力。如果教師在講評作文時提到某個素材,能準確地說出什么時候補充的,并展示給大家看,或者帶著大家一起看,大家想,效果會如何?
2.積累內(nèi)容的確定
排他性。作文有新意的表現(xiàn)之一便是使用的素材新,人云亦云不會博得老師的垂青。所以,積累材料時就要積他人之未積,即要有排他性。比如當大家言必稱魯迅啊屈原啊蘇軾啊的時候,你則注意積累北島、楊煉等人的詩,周國平、王小波的文,朱光潛、張大千的事,柏楊、白巖松的語,習主席、李總理的話等等,用到作文里,自然與他人有異,新意盎然,從而取得作文之優(yōu)勝。
故事性。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多面體,它會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維度的思索;故事越詳細,展現(xiàn)出的思維角度就會隨之增加。所以,掌握了一個詳細的故事就可以應對多種題目,也即是說,一個詳細的故事會成為多個作文題目的素材,這自然省去了不少積累的辛苦。故,積累時應注意對故事特別是細節(jié)的積累。
廣博性。很多學生在寫作時覺得沒有素材可用,可只要你幫他深挖一下他的素材庫,其實里面是大有存貯的,只是他沒有想到,他作文時只想到了文學作品中和新聞世界里的人與事,沒有想到所學的物理、化學、歷史等其它學科里的人與事也可以用在其中。這就提醒我們,幫助學生積累時,我們要注意積累的廣博性,即各個領域的、正面與反面的、古代與現(xiàn)代的人與事都要展現(xiàn)出來。
此外,積累內(nèi)容還要注意素材的文化味、經(jīng)典性。
三、你的方法對頭嗎?
1.在故事中記憶
每天讓一個學生在課前講一個自己掌握的小故事給大家聽,然后說出積累這則小故事的理由,最后請一兩個同學發(fā)表一下感想。講故事者,既整理了故事,喚醒了故事,也在講述中深化了對故事的理解;聽故事者,新穎了知識結(jié)構(gòu),擴大了素材視野。教師則以此活躍了課堂,豐富了教材。三者相得益彰。
2.在評論中理解
老師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資源,制作一些展板。展板的內(nèi)容既要與時俱進,時刻跟蹤社會現(xiàn)實與熱點,又要適時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根據(jù)這些內(nèi)容寫出簡短的時評與事評。學生在寫評論之時必會深究素材,這恰恰完成了對教師補充的素材的記憶與理解。特別是此事爭議很大時,更會讓學生記憶深刻。
3.在誦讀中強化
對于素材,需要加強誦讀,這是所有老師們的共識,可是如何誦讀?這的確是個值得研究的大問題。為了提高學生們素材積累的積極性,很多班級會在前后黑板上寫一些名言,每天一則,情況好一點的會有學生領讀一次或講評一次,下面的學生們將之記在積累本上可能就算完事了。在表揚這種做法的同時,我們也不能不深惜:這只能說明這些班級有了對素材的重視,但沒有達到我們所要求的重視的程度。會不會有人看?同學們記到腦海里沒有?到底能記多久?這些都是無從追究的。為什么不向電視廣告商們學習呢?廣告商們深諳記憶之道:一條廣告一年不間斷地播,一天不間斷地播,甚至一分鐘內(nèi)也要播兩三遍,聽得你順口就說出來了。由此,我們可以每周在班里設一個展板,同樣的內(nèi)容每天必讀三遍,持續(xù)一周,一周以后再換新的展板。第五周重復前四周的展板內(nèi)容。第五周的周末開展一次搶答會,其效果會如何呢?
4.在競賽中達標
老師們要做有心人,平時就注意積累,合眾人之力,編輯出《你必知道的經(jīng)典》系列,可以是一百句經(jīng)典電影臺詞,一百句經(jīng)典詩句;可以是一百個寓言故事,一百個名人軼事等等。一個學期一本,外加平時誦讀的內(nèi)容,然后采用中央電視臺的“星光大道”的競賽方式展開競賽:一月一次競賽,選出月冠軍。落選者參加復活賽,再與月冠軍同臺競技。年終進行決賽,選出年度素材人物。如是,怎能不激發(fā)出年輕學生們爭優(yōu)創(chuàng)先的意識?何愁那一本本的素材記不下來?也許,這樣下來,出來的不僅是素材小達人,還會有故事家呢!
5.在情境中升華
對于素材,要重理解,更要重應用。如果老師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背、背、背”,極易引起學生的厭倦情緒。有心的老師能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課堂有效地創(chuàng)設出一種情境,讓學生的素材如水般融進情境,走進課堂,學以致用,這樣不僅可以檢驗學生們對已有素材的掌握情況,更能激發(fā)學生掌握素材的內(nèi)在欲望,催成學生了解掌握素材的成就感。這是一種貼近寫作、貼近生活的演練,正如一場場軍演一樣,你得注重實戰(zhàn),總搞花架子,是練不出強兵的。所以,當你講完《雨霖鈴》時,請同學們講一講陸游與唐婉,聆聽生離之語;當你講完岳飛詞后,請同學們講一講郁達夫,感受家國之痛;當雨點敲響了教室的門窗,請引導學生輕吟舒婷《雨別》、戴望舒《雨巷》;當飛雪掛向了校園的枝頭,請引導學生詠以洛夫《湖南大雪》、林莽《融雪之夜》……
6.在寫作中訓練
一定要堅持一周一次小片斷訓練,兩周一次大作文訓練。至于片斷或作文的寫作內(nèi)容應由一周或兩周內(nèi)學生所掌握的素材內(nèi)容確定,并明確要求學生在寫作中必須使用這些素材,且須達到一定的數(shù)量,對使用得多且好的一定要進行大力表揚。堅持根據(jù)素材來命制作文,不僅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體驗到學有所用的快樂,而且熟能生巧,作文之難恐不再有!比如當我們在學習選讀文本《唐詩宋詞》時,每學完一個單元,便要求學生利用本單元的詩詞進行一次小的作文片斷訓練;整本書學完之后,再要求學生利用整本書中的詩詞再進行一次片斷訓練。學生們在這種訓練中,既熟悉了詩詞,又學會了作文,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習詩詞與作文的興趣!
7.在生活中實踐
素材最終是要服務于生活的。當素材真的從課堂、從作文走向生活,那么素材就真的活了。記得有個英語水平曾經(jīng)很一般的學生對我說起他英語成績提升快的原因的時候說:“我只是覺得以后會有用,所以就一下子來了學習的興趣!”也許他的話就能說明我們教師如何在生活中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了。
方法還有很多,可方法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單位:青島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