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落第詩中的送別情
程瑞麗
(陜西理工學院,陜西 漢中72300)
摘要: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最為繁榮的時期,落第詩作為科考之后的副產品,在全唐詩中比重很大。在唐代落第詩中,有相當數量是詩人贈送給即將與之分別的落第者的,不但表達與之分別的離愁別緒,友情的真摯可貴,也同時流露出作者自身命運的痕跡,更表達作者對友人落第命運的同情、安慰,或是勸勉、激勵,以及為落第者受不平待遇提出的質疑、譴責等一系列復雜的送別之情。
關鍵詞:唐代;落第詩;送別之情
作者簡介:程瑞麗,在讀碩士,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2012級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
基金項目:陜西理工學院2013年校級研究生創(chuàng)新
文章編號:1672-6758(2015)02-0129-3
中圖分類號:I206.4
落第詩,顧名思義,是科舉士子參加科舉考試不第之后的一類詩歌。唐代士子對于功名的熱情是空前的,他們順應時代潮流,追求仕途的顯赫,希望自己在朝堂中有所作為,而參加科考就是實現(xiàn)其理想的一個重要途徑??婆e考試取士原則不看出身貴賤,家境貧寒、身份卑微的庶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命運,因此,整個唐代的士子對于科舉考試呈現(xiàn)出巨大的熱情?!缎绿茣酚涊d,每年的科舉考試之時,“四方秀艾,挾策負素,坌集京師”,[1]場面很是壯觀。但是,激烈的競爭,錄取名額的有限,讓士子如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面對僧多粥少的尷尬,絕大多數士子的登第夢想會被現(xiàn)實擊碎,以致“沒齒而不登者重”。這樣,落第士子們的失意、自卑、痛苦、絕望情緒就需要有所發(fā)泄,落第詩便是很好的渠道。落第詩分為自題和贈人,自題的落第詩既是落第者排遣苦悶、抒發(fā)抑郁不得志的方式,亦是落第者籍詩以名志,表達自己愈挫愈勇的信念;贈人的落第送別詩是詩人贈送落第者所寫,通常用在離別的場合,“由于過去交通所限,又由于當時的干謁風氣,落第之后的送別詩也就大量產生了”,[2]落第者告友回鄉(xiāng)或是出京漫游,友人往往作詩相贈,既是相送,亦是相慰?!镑鋈讳N魂者,唯別而已矣”,落第送別詩不僅充滿離別的不舍與哀愁,也包含了詩人對落第友人更多其他復雜的送別之情。
一心有凄凄
科舉士子久困場屋,為考試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汗水,他們把獲得榮耀和利祿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科舉考試之中。當這些希望隨著放榜之日的破滅,落第者所受的痛苦往往是刻骨銘心,椎心泣血。很多士子落第后,痛苦絕望,心灰意冷。目睹落第者在科舉中所受的傷痛,落第送別詩時常表達詩人對落第者命運的同情,憐惜,“以同情的筆調勸慰舉子,希望他們修志增藝,語氣溫潤和婉,下筆中正閎達”,[3]以此幫助落第友人緩解落羽的痛苦,又安慰他們千瘡百孔的受傷的心。如王維的《送丘為落第歸江東》其中有云: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fā)新。[4]
全詩以一“憐”字開頭,道出了無盡的同情之意。丘為落第之時,正值柳枝嫩綠,陽光明媚的新春。傷心人面對滿目大好的春景不免倍覺神傷。而丘為屢試不第,如今又面臨著盤資耗盡,兩鬢白發(fā)的窘困,其遭遇更讓詩人唏噓不已。新春伊始,楊柳依依,送別之際,詩人對丘為的憐惜之意也分外強烈了。劉長卿的《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全詩云:
南客情歸鄉(xiāng)夢頻,東門悵別柳條新。殷勤斗酒城陰暮,蕩漾孤舟楚水春。湘竹舊斑思帝子,江蘺初綠怨騷人。憐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淚滿巾。[4]
詩中充滿離別的不舍與悲傷,而這種悲傷,更多的是來自作者對友人命運的擔憂。友人落第歸鄉(xiāng),一人獨自乘舟,孤苦無依,詩人悵然而立,“憐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淚滿巾”,想到友人落第的現(xiàn)實,仕途的多舛,不禁悲從中來,淚滿衣衫。全詩通篇感情真摯,筆筆含情,讓人讀來不覺為之哀婉嘆息。
有時候詩人也是落第者,相同的經歷,相似的心境,這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鳴,更能讓作者心有戚戚,理解并同情落第者的感受,如:
俱為落第年,相識落花前。酒瀉兩三盞,詩吟十數篇。行岐逢寒雨,嘶馬上津船。樹影高堂下,回時應有蟬。[4](賈島《送康秀才》)
天涯長戀親,闕下獨傷春。擬住還求己,須歸不為身。臨岐仍犯雪,掛席始離塵。共泣東風別,同為滄海人。[4](李頻《送友人下第歸安宛陵》)
離別之時,感到友人此行肯定旅途艱難,詩人在牽掛友人命運的同時,也聯(lián)想到了自己的處境,共同經歷的失意和挫折,使作者對友人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體會落第的切膚之痛,因而有更多相同的情感和話題交流。
二感士不遇
唐代科舉號稱以真才實學為據公正取士,然而,真實的情況不僅僅取決于士子文才的優(yōu)劣和努力的程度,科場得失的其他因素很多,其中薦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疤拼目婆e制還留有薦舉制的痕跡,應試舉子靠行卷博取公卿權貴的推薦和延譽,這對士子能否及第有很大作用,甚至起決定性的作用?!盵5]然而,大多數科舉士子出身貧困,門第甚微,根本沒有機會遇到賞識自己的知音,因此,即使才學優(yōu)異也常常難以登第。不平則鳴,屈則欲申,詩人把落第者的不平和委屈看在眼里,在落第送別詩里,詩人經常會表達對士子知音稀少、無人援引的悲哀,以及懷才不遇、科考不公的憤慨。如錢起的《送鄔三落第還鄉(xiāng)》云:
郢客文章絕世稀,常嗟時命與心違。十年失路誰知己,千里思親獨遠歸。云帆春水將何適,日愛東南暮山碧。關中新月對離尊,江山殘花待歸客。名宦無媒自古遲,窮途此別不堪悲。荷衣垂釣且安命,金馬招賢會有時。[4]
對于友人的才華,作者首先給予充分的肯定,然而智高才茂卻惜無知音,以致懷才不遇,屢試不第。一句“名宦無媒自古遲”,飽含了對友人縱有絕世之才卻因無人薦引而名落孫山的委屈和無耐。
有時統(tǒng)治階層取士的不公,科舉制度的弊端,也讓一些才華橫溢的士子在科考中被埋沒。在落第送別詩中,作者除了表達對友人無人賞識、無人援引的悲憤不平外,更有直接對科舉種種弊端的批判和指責,如賈島的《送沈秀才下第東歸》:
曲言惡者誰,悅耳如彈絲。直言好者誰,刺耳如長錐。沈生才俊秀,心腸無邪欺。君子忌茍合,擇交如求師。毀出疾夫口,騰入禮部闈。下第子不恥,遺才人恥之。東歸家室遠,掉轡時參差。浙云近吳見,汴柳接楚垂。明年春光別,回首不復疑。[4]
詩人對友人才能、品德都十分推崇,友人的落第不是恥辱,相反,那些不識賢才,不能公平擇士的主考官才是真正應該感到恥辱,“恥”中寓憤,對于賢才志士遭棄的黑暗政治現(xiàn)實表示了憤慨。曹鄴的《送厲圖南下第歸澧州》詩云:“送君自多感,不是緣下第,君看山上草,盡有干云勢。結根既不然,何必更掩袂。澧水鱸魚賤,荊門楊柳細?!盵4]對于友人的榜上無名,作者有悲傷,有勸慰,但更多的是不平,是憤慨。權貴子弟即使才智平平卻能倚勢登科,友人縱懷才抱玉也因出身寒門而無緣登第,充分表達了詩人對落第者懷才不遇的不平和無奈,以及對科舉取士不公的怨憤和批判。
三激勵勸勉
由于及第名額的有限,科場得失的偶然,及科舉制度的弊端等諸多原因,許多士子屢屢遭受落第的辛酸和尷尬,身心俱傷,苦不堪言。因此,在落第者經歷多次打擊和磨難后,會對一直苦苦追求的科舉目標產生動搖,懷疑自己才華有限,無登第的命運,以至停到了人生的分叉口,灰心失望,茫然無措。當看到友人輾轉徘徊于科舉考試的路口,停滯不前,甚至想打道回府時,詩人認為科舉依然是士子出人頭地,步入仕途的最佳道路,鼓勵友人總有一天會皇榜高中,狀元及第。因此,面對離別友人的失意絕望,詩人積極鼓勵落第者重塑平步青云的信念,堅定及第成名的信心,繼續(xù)科舉考試的道路。如杜荀鶴的《送吳蛻下第入蜀》詩云:
下第言之蜀,那愁舉別杯。難兄方在幕,上相復憐才。鳥徑盤春靄,龍湫發(fā)夜雷。臨邛無久戀,高桂待君回。[4]
詩中雖有友人分別的離愁別緒,但更多的是對友人的鼓勵和支持,作者希望友人不要心灰意冷,輕言放棄,不要被挫折壓倒,振作精神,相信友人的才華不會被遮掩,想念懷才終有登第時。又如岑參的《送杜佐下第歸陸渾別業(yè)》:
正月今欲半,陸渾花未開,出關見青草,春色正東來。夫子且歸去,明時方愛才。還須及秋賦,莫即隱嵩萊。[4]
初春時節(jié),陸渾花雖未開,但滿目的春色已無法遮掩,透過嫩綠的碧草傳達生機盎然的春意。雖是送別,但全詩不見離別的感傷,卻充滿美好的前景和無限希望。作者鼓勵友人不棄功名,力爭走上仕途,實現(xiàn)理想,也表現(xiàn)了詩人自己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風貌和積極入世的堅定信念。
只有科舉登第,士子才能實現(xiàn)以仕榮親,光耀門楣的夙愿,才能無愧十年寒窗的艱辛。為了幫助落第友人從失敗的泥潭中走出來,作者時常激勵友人我們生活在“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4](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的時代,只要有“文戰(zhàn)偶未勝,無令移壯心”[4](方干《送喻坦之下第還江東》)的堅定信念,和“勿嘆今不第,似君殊未遲”[4](岑參《送嚴維下第還東東》)的樂觀精神,就一定會有“荷衣垂釣且安命,金馬招賢會有時”[4](錢起《送鄔三落第還鄉(xiāng)》)的一舉登第和“莫羨長安占春者,明年始見故園花”[4](曹鄴《關試前送進士姚潛下第歸江南》的蟾宮折桂。
四勸士歸隱
在中國的歷史中,歸隱的傳統(tǒng)源遠流長??婆e士子久經科舉考試的磨礪,以及屢試不第的打擊,在久經挫折后,對封建科舉的種種弊端和社會黑暗了然于心,落第者身心俱疲,理想破滅,會希望通過移情山水,歸隱田園來撫慰心靈的創(chuàng)傷。詩人在送別落第士子時,對這種想法積極認同,力勸落第士子縱情山水,歸隱田園,遠離政治與仕途的道路,通過情志的轉移獲得心靈的安寧,實現(xiàn)痛苦的超脫,以慰藉那因久困名場而傷痛累累的身心。如岑參的《送胡象落第歸王屋別業(yè)》一詩云:
看君尚少年,不第莫凄然。可即疲獻賦,山村歸種田。野花迎短褐,河柳拂長鞭。置酒聊相送,青門一醉眠。[4]
詩人的離別中,沒有一般送別詩中的不舍,也沒有為友人落第命運的哀嘆或是痛惜,反而規(guī)勸友人即使考場失敗,亦不必悲痛惆悵,怡情山水,縱情詩酒,不失為人生的另一種樂趣和享受。而詩人即使已經上第,面對落第的友人時,也會勸慰友人歸隱,如李端的《送衛(wèi)雄下第歸同州》:
不才先上第,詞客卻空還。邊地行人少,平蕪盡日閑。一蟬陂樹里,眾火隴云間。羨汝歸茅屋,書窗見遠山。[4]
一開始詩人就謙虛地稱“不才先上第,詞客卻空還”,詩人雖上第,卻說“羨汝歸茅屋,書窗見遠山”。對友人的安慰,雖不乏客套之意,,卻也表明了作者希望友人放棄科場,隱居山野。作為上第者,也許作者更能了解科舉考試其中的艱辛和不為人知的黑暗,因此作者希望友人能夠在清凈安逸的田園之中度過,而不是繼續(xù)為科舉考試奔波。王維的《送孟六歸襄陽》也寫到:“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盵4]在作者看來,衣食無憂、飲酒賦詩的田園隱逸生活更能安撫落第者受傷的心靈,詩人極力奉勸友人放棄科考,充分享受隱逸生活的安樂?!捌茪w海暮,流水背城閑。余亦依嵩穎,松花深閉關”[4](李益《送同落第者東歸》)表現(xiàn)出作者希望落第友人像自己一樣退隱田林,尋求心靈的安寧。
唐代落第詩不僅拓寬了唐詩的題材,豐富了唐詩的內容,而且反映了當時的士風民俗,展示了士人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6]落第士子黯然而行,友人在為其送行時,往往以詩相贈,這些落第送別詩,不但表達詩人一系列復雜的送別情,也從一個特別的角度展示出士子們在科場上的遭遇,記錄其科場生活和心態(tài),對于后人了解唐代士子的生活、深化對科舉制度的認識,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Z].北京:中華書局,1975: 5636.
[2]李德斌.士子的失志情懷與唐代落第詩[J].名作欣賞,2007(12).
[3]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427.
[4][清]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 1999:卷126,卷151,卷573,卷588,卷236,卷571,卷592,卷691,卷200,卷125,卷648,卷201,卷236,卷592,卷200,卷285,卷126,卷283.
[5]李精一.唐代落第詩所反映的士人情感特質[J].學術交流, 2005(6).
[6]呂改梅.唐代落第詩論略[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
Farewell Affection Revealed in the Poems Described the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of the Tang Dynasty
Cheng Ruili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72300,China)
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is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history . The poems described the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s a by-product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have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poetic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Tang poems on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ere are a number of poems expressed parting feelings of sadness and sincere friendship, which revealed the fate of themselves. And some indicated the compassion, exhortation, motivation, as well as the doubt.
Key words: the Tang dynasty;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farewell feeling
Class No.: I206.4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