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謙 張小平
中國在國際政治格局中的崛起和作為后發(fā)工業(yè)化國家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進程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改變20世紀歷史態(tài)勢并將持續(xù)影響21世紀世界走向的重大歷史事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以開放的心態(tài)、高速的經濟增長、人民生活的顯著改善和對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重大貢獻為世界矚目。在改革開放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中國始終堅持因時為變、革故鼎新,堅持把普遍規(guī)律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堅持把遠大目標與腳踏實地相結合,堅持把集中統(tǒng)一與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相結合,取得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設的重大成就。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面臨著抓住歷史機遇、凝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發(fā)展和完善的新挑戰(zhàn)和新使命。推進經濟學和法學交叉學科研究,為建設現(xiàn)代國家經濟治理體系提供智力支持,進行理論探索,是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
在現(xiàn)代科學研究與教育體系中,人文社會學科基本上都經歷了一個從作為“知識總匯”的哲學中分離出來、進而獨立發(fā)展的過程。學科分化不僅是市場分工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在學術領域的反應,同時也是一門學科能夠在細膩觀察基礎上獲得對研究對象準確把握和精確認知的必然要求。[注]參見劉大椿、潘睿:《人文社會科學的分化與整合》,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經濟學家專注于研究稀缺性和效率,法學家則倡導從實證立場出發(fā)研究法律的規(guī)則及其效力。[注]See Raymond J. Heilma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ciences of Law and Economics”, 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20, May 1932, p.379.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濟學的面貌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其關注的焦點從市場轉向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制度。經濟學的這個“制度轉向”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包括道格拉斯·諾斯在內的一大批學者的努力,并且在今天仍然表現(xiàn)出旺盛的學術活力,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的學科劃分。[注]See Ron Harris, “Legal Scholars, Economics,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Institutions”, Cornell Law Review, Vol.96, 2011. p.789.與此同時,對法律的研究從內部視角轉向內部視角和外部視角兼顧,認為法學是一門自足的學科的傳統(tǒng)看法逐漸被修正,并且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方法加深對法律問題的理解。[注]See Erika Arb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Legal Research: Law and Economics and Critical Legal Studies from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 http://www.amministrazioneincammino.luiss.it/wp-content/uploads/2011/01/E.Arban_giur-cost2.pdf(last accessed 15 Nov 2014).經濟學與法學的交叉融合研究,催生了被稱為“法經濟學”的這一交叉學科的誕生。
經濟學與法學的交叉研究有較長的歷史?,F(xiàn)代法經濟學形成有兩個標志性事件:一是1958年《法和經濟學雜志》的創(chuàng)刊出版;二是科斯在該雜志上先后發(fā)表《聯(lián)邦通訊委員會》和《社會成本問題》等文章,奠定了現(xiàn)代法經濟學的方法和范式基礎。[注]參見魏建、周林彬主編:《法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頁。
“現(xiàn)代法經濟學的專家們將1960年羅納德·科斯著名的論文《社會成本問題》的發(fā)表認定為這一學科的起源。從純粹現(xiàn)代視角來看,毫無疑問他們正確的?!盵注][美]皮特·紐曼主編:《新帕耳格雷夫法經濟學大辭典》(第二卷),許明月等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31頁??扑箾]有簡單地繼承傳統(tǒng)經濟學關于“將外部性內部化”的討論,而是認為在“外部性”后面隱藏著相互沖突的需求??扑菇鉀Q沖突的方法不是簡單地判別兩方的對錯,而是認為應建立兩種活動或兩方主體之間適當的交易機制??扑挂庾R到,產權初始配置能否導致有效率的結果,和交易成本有關。無論產權進行怎樣的初始配置,零交易成本會導致最有效率的分配狀態(tài),而交易成本較高時則未必。因此倒過來講,為產生有效率的結果,產權的初始配置應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在科斯之外,1957年,格雷·貝克(Gray Becker)曾經用經濟理論研究過反壟斷法的問題;1961年,圭多·卡拉布雷西(Guido Calabresi)用經濟理論分析過侵權中的風險分配問題。但是相比較而言,科斯的理論提供了一個幾乎可以用來分析所有法律權利的方法論框架。1970年,理查德·波斯納出版《法律的經濟分析》一書,較為系統(tǒng)的運用經濟學的方法分析了法律的各個領域,將經濟學與法學的融合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注]James Penner, David Schiff & Richard Nobles (ed.), Introduction to Jurisprudence and Legal Theory, London: Reed Elsevier Ltd.,2002, p.856.
近幾十年來,經濟學與法學的交叉研究已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許多法學家認識到,所有法律活動,特別是經濟領域中的法律活動,在解決公平和正義這一根本問題的同時,事實上也是在促進著資源有效配置與合理運用,即促進效率最大化的實現(xiàn)。因此,所有法律活動都可以用經濟的方法來分析和指導。對法律的經濟分析,在可能的條件下不僅是定性的,而且很多部分也可以是定量的,從而使人們可以比較精確地理解各種經濟行為之間的經濟效益和差異。這一認識具有兩重意義,一是可以增加立法與司法的科學性和適用性;二是可以對經濟運行和經濟改革提供法律上的規(guī)范和指引。
許多經濟學家認識到,所有的經濟活動,包括稀缺資源的配置、要素市場的發(fā)展、效率的提升、經濟運行秩序和規(guī)范、調控的手段和效果等,都與法律及制度體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都需要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內來進行。因此,在經濟研究中引入法律的因素和分析方法,在解決資源配置和效率提升,增加社會財富和人民福祉的同時,可以用公平正義的基本理念調整經濟活動中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這一認識也有兩重意義:一是可以增強經濟改革和經濟運行中的公平公正性,二是可以助推立法與司法改革,完善法律制度。
中國改革開放是理性規(guī)劃和經驗探索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典范。盡管過程充滿曲折,但是較為科學的頂層設計和試點推廣的制度路徑是中國模式得以穩(wěn)健推進的基本保障。從“真理標準大討論”開始,中國的經濟學家和法學家回應時代召喚,以敢為人先的理論勇氣和嚴謹求實的學術作風,為國家和社會貢獻出豐碩的學術成果,為各項改革措施的出臺進行理論準備,為各項改革方案的實施進行具體設計,對社會各領域發(fā)生的變化進行及時的總結和評估。
在經濟學領域,從計劃和市場的爭論,到制度變遷路徑的比較與選擇,再到所有制結構、農村經濟體制、財稅體制、金融體制、流通體制、收入分配體制、社會保障制度、對外開放體制等重點領域的攻堅克難,經濟學理論工作者始終把握時代主題和理論脈搏,立足中國實際,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用自己的學識推動改革共識的形成。在法學領域,法學理論工作者不斷解放思想,清除“法律虛無主義”的負面影響,肯定法的歷史繼承性,強調法治、反對人治,肯定“權利本位”、“無罪推定”等代表人類法治文明進步方向的思想觀念,推動民主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并配合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為法案的起草、疑難案件的解決、法律文化的反思和法治觀念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后,如何治理一個人口眾多、貧窮積弱、地緣政治形勢復雜的大國,成為當時中國所面對的歷史性課題。經過幾十年艱難曲折的探索,逐步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改革目標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并將其寫入憲法。在改革開放所提供的理論沃土上,經濟學和法學成為發(fā)展迅速、研究人員眾多、社會關注度高的“顯學”。全方位深化改革,不僅要求我們進一步推進經濟學和法學各自的研究水平,更要求我們根據形勢的需要和學科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推進經濟學與法學的交叉學科研究。在良好秩序及其可行的治理安排這一點上,法學和經濟學是相通的。通過這個橋梁,法律經濟學和經濟法理學這兩門交叉學科都可以以此為基礎來構建學科理論體系,共同研究經濟法秩序以及國家經濟治理結構的演進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學和經濟學都可以對國家合作秩序的治理作出智識性質的貢獻,因為二者都是研究達成良好經濟秩序和國家經濟治理可行安排的學問,二者的有效結合可能催生具有重大價值的學術成果。[注]參見張建偉:《法律、經濟學與國家治理》,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頁。從研究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來劃分,這種交叉研究可能呈現(xiàn)“法學—經濟學—法學”和“經濟學—法學—經濟學”兩種研究進路。其中,前者討論問題的出發(fā)點是基于法律問題和法學研究的現(xiàn)實需要,方法論與認識論手段多采用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分析方法,最終分析解決問題的歸宿和落腳點還是法律和法學;后者討論問題立足于揚棄與突破傳統(tǒng)的研究范式,將法律制度的成本效益納入總體經濟學研究當中,納入關系主體的相互博弈結果中,擴大經濟學對人類行為的解釋力。[注]參見馮玉軍:《法經濟學范式》,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4頁。
時代的需求以及學科融合所展示出的動人前景,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學術資源配置方面作出相應的安排,提出具有交叉性質的研究課題,培養(yǎng)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學術團隊,完成具有交叉學科特色的研究成果,立足中國語境,突出問題意識,拓寬研究視野,鼓勵協(xié)同創(chuàng)新,為構建現(xiàn)代國家治理體系、優(yōu)化公共政策設計、提高平衡政治穩(wěn)定與改革發(fā)展的能力、增強治理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需要通過相關法律體系的建設,為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發(fā)揮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提供各種制度性的“基礎設施”。因此在立法領域,必須注意兩個要求:第一,經濟立法應該能夠保證和規(guī)范經濟的順暢有序運行,這需要更多的借鑒西方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立法的經驗。第二,經濟立法應該能夠引導經濟運行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方向,這需要我們根據中國的發(fā)展階段和特色定位加以創(chuàng)新。
民商法是調整市場經濟活動的基本法律。民商法確認市場交易參與者的主體地位、財產所有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在此基礎上,國家需要通過狹義的“經濟法”進行三種基本調節(jié)活動:第一,通過《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排除市場障礙;第二,通過相關法律規(guī)范和保障國家以直接參與方式進行投資經營;第三,通過相關法律,規(guī)范和保障國家對社會經濟實行宏觀調控。[注]參見漆多?。骸掇D變中的法律:以經濟法為中心視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7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中指出:“中國立法機關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快經濟立法,在規(guī)范市場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宏觀調控、促進對外開放等方面,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業(yè)法、商業(yè)銀行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拍賣法、擔保法、海商法、保險法、票據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廣告法、注冊會計師法、仲裁法、審計法、預算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對外貿易法、勞動法等法律?!盵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2011年10月發(fā)布,載http://www.gov.cn/jrzg/2011-10/27/content_1979498.htm,2014年11月10日訪問。這些法律是已經初步建成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法律框架。
在基礎性、大規(guī)模的市場經濟立法告一段落之后,市場經濟立法的中心將轉移到相關制度的完善方面。包括促進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構建民生促進與保障的社會體系,完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保障經濟安全運行,完善權力運行的約束機制、有效防范權力濫用以及完善對外貿易法治、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zhàn)等。[注]參見許明月主編:《中國市場經濟法治發(fā)展報告(2011—2012)》,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5-48頁。
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繼續(xù)列為重點立法領域,并且要求“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開展立法協(xié)商,充分發(fā)揮政協(xié)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lián)、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在立法協(xié)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專家學者等對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調整論證咨詢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健全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和公眾意見采納情況反饋機制,廣泛凝聚社會共識”,深入推進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
立法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律草案的質量。而法律草案的質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案起草者的知識、經驗和責任感?!胺ò钙鸩萑擞腥绻こ痰脑O計建筑師。他的任務一方面在于完成工程的設計建筑,另一方面也在于對建筑物的用途、形式、效用及其他有關問題作綜合考慮和協(xié)調……法案起草人所要解決的難題是多方面的。理解立法意圖或立法主旨并用適當方式將其表述出來,以科學的方法加以構建,所構建的法案要能為有關方面認可,往往為協(xié)調有關方面在某一個具體條文上所形成的不同意見而費盡周折?!盵注]周旺生:《立法學》,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46頁。起草者的重要責任在于,要賦予法案以來自經驗的理性,將政策轉換為法律。要明確規(guī)定法律調整對象的具體行為模式,實現(xiàn)法律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同時要使用一種符合國家立法習慣的技術形式,起草清晰、準確的法案,實現(xiàn)有效起草和為善治起草。[注]參見[美]安·賽德曼等:《立法學:理論與實踐》,劉國福等譯,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年版,第33-34頁。
為滿足對于法律草案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要求,相關領域的經濟學和法學工作者應當以一種更為科學有效的方式參與到法律案的起草和后續(xù)修改工作中。根據以往的經驗,經濟立法基本上主要是由經濟主管部門主導,主管部門起草法案初稿后,邀請經濟學界人士參與討論,然后再請法學界人士參加,業(yè)界人士參與較少。這使得最終通過的法律在實際執(zhí)行中與現(xiàn)實的契合度有差距。建議今后在立法時,經濟主管部門、法學家、經濟學家和業(yè)界人士應該建立一種更為緊密、更為深入的全程協(xié)作關系,使法案起草工作既尊重經濟規(guī)律,也體現(xiàn)法治要求,提高立法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實現(xiàn)科學立法,并以此為司法的專業(yè)化、技術化創(chuàng)造前提,奠定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已經初見輪廓,但是仍然有若干重要的領域亟待完善或強化。例如,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國有經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在拉動投資、擴大就業(yè)和技術創(chuàng)新方面舉足輕重,而且在經濟趕超、技術擴散和彌補市場失靈方面發(fā)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如何協(xié)調好國有經濟公益性與盈利性的關系,保持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的控制力,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探索建立科學的公有制實現(xiàn)方式,尤其是對于政府(特別是各級地方政府)以投資主體身份直接從事經濟活動、大量舉債興建公共工程的行為怎樣進行規(guī)制,絕非一部《國有資產管理法》所能勝任。又如,在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如何調節(jié)不合理的收入分配,使社會各階層公平分享改革與發(fā)展的成果,解決收入差距持續(xù)擴大和不合理收入分配格局固化的問題,理順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協(xié)調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是一個需要多部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綜合配套的系統(tǒng)工程。再比如,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和勞動力跨地區(qū)流動的日益頻繁,如何統(tǒng)籌建立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內容不斷充實的社會保障體系,應對常態(tài)化的“風險社會”和“老齡化社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所有這些領域法律的完善,都需要經濟學家和法學家在總結歷史發(fā)展、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協(xié)力合作,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并通過學術成果的傳播和對立法活動的實際參與將其轉化為立法創(chuàng)新。
經濟學家和法學家不僅是社會生活的觀察者和解釋者,更應該是社會體制構建的工程師。“立法的這種發(fā)明賦予了人類以一種威力無比的工具——它是人類為了實現(xiàn)某種善所需的工具,但是人類卻還沒有學會控制它,并確使它不產生大惡。立法向人類開放出了諸多全新的可能性,并賦予了人類已一種支配自己命運的新的力量觀或權力觀”[注][英]弗里德里?!ゑT·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第一卷,鄧正來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頁。。
為實現(xiàn)良法善治的理想,經濟學與法學工作者有必要以審慎的態(tài)度、求實的精神、前瞻的眼光,深思博覽,通達致知,為社會貢獻更為卓越的、包括學科交叉研究在內的學術作品。
資本市場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各類與經濟活動有關的糾紛數量也是經濟運行的指示器。例如,2014年上半年,全國法院系統(tǒng)一審審理的合同糾紛為2 265 604件,同比增加10.32%;其中結案1 755 235件,同比增加6.78%。[注]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1—6月人民法院審理一審案件情況》。http://www.court.gov.cn/qwfb/sfsj/201407/t20140725_196854.htm,2014年11月12日訪問。合同糾紛數量的增速超過經濟增速,說明宏觀經濟運行的壓力可能已經在微觀經濟運行中體現(xiàn)出來;而結案數量的增速低于受案數量的增速,可能意味著案件的復雜程度的增加和法院司法資源的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事、經濟案件的數量與經濟總量的增長呈現(xiàn)高度正相關關系。實證研究表明,在經濟發(fā)展的高峰期,商事糾紛案件也隨之增加,而在經濟發(fā)展的低潮期,商事糾紛案件也隨之下降。在經濟發(fā)展的冷熱交替期,商事糾紛案件則有顯著增加。[注]參見陳勝藍:《商事審判與中國經濟發(fā)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頁。良好的司法審判活動具有執(zhí)行契約、保護產權、執(zhí)行政策、管理經濟等多重職能,能夠矯正市場失靈,保障社會整體效益最優(yōu)化,追求經濟領域的實質正義[注]參見徐子良:《“民商事”審判中經濟法思維之運用》,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61-64頁。,有利于為市場參與主體提供可預測的、穩(wěn)定的經營環(huán)境,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經濟穩(wěn)定增長和長期繁榮。
現(xiàn)代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交易方式的復雜化、專業(yè)化。司法機關主要通過司法組織的專門化和司法職業(yè)的專門化來回應解決經濟糾紛的需求。所謂司法組織的專門化,就是設立各種專門法庭來處理相應的具有專業(yè)性、技術性的糾紛。而司法職業(yè)的專門化,則是指培養(yǎng)專門審理某類案件的法官。[注]See the Ad Hoc Committee on Business Courts, “Towards a More Efficient Judiciary”,The Business Lawyer, Vol. 52, May 1997, p. 948.
就目前審判工作的需要而言,一方面,應加強對法官經濟、商事領域專業(yè)知識的培訓。在金融、證券、期貨、保險、知識產權等類型的糾紛日趨專業(yè)化和復雜化,并且新型商事糾紛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法官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具備基本的經濟常識,就難以應對司法中的難題,難以把握何種裁判可以導向社會財富最大化的結果。另一方面,應著力培養(yǎng)法官在司法裁判價值取向上的職業(yè)共性,提高法官對于社會和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方向和特點的敏感度和認識,以實現(xiàn)價值取向和裁判結果的相對統(tǒng)一。司法實踐中,對商事判決產生爭議的原因往往在于判決違背了商業(yè)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從而增加了企業(yè)的交易成本并阻礙了行業(yè)的發(fā)展,而判決的不一致則往往源于法官對案件背后所涉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的不同,因此,加強法官對于社會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入認識,形成科學的司法裁判價值取向,具有重要意義。[注]參見第11頁注③,第183頁。
在疑難案件中,對成文法可能存在多種解釋。法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法官運用自由裁量權選擇妥當的解釋方案和判決結果。“在不同的、相互沖突的法律解釋之間進行取舍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本身就是一個價值取舍的過程,而價值取舍則必然牽涉到對社會現(xiàn)實的判斷,這種判斷往往需要借助法律經濟學,或者更廣義的社會學知識?!盵注]周林彬、董淳鍔:《法律經濟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08-509頁。
在經濟案件中,引入經濟專家擔任專家陪審員,是提高案件審判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保障公民陪審權利,擴大參審范圍,完善隨機抽選方式,提高人民陪審制度公信度。逐步實行人民陪審員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這一規(guī)定,為專家陪審員制度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例如,金融審判中,相當數量的案件具有專業(yè)性、新穎性、疑難性和國際性的特點。如果法官缺乏對相關領域知識的了解,裁判結果難以獲得具有專業(yè)背景的當事人的認同。專家陪審員彌補了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專業(yè)知識不足的缺陷,對復雜的專門案件作出權威判斷,增強了當事人對判決的信任度,有助于提升司法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契合了專業(yè)審判的特殊需求。
專業(yè)案件的審理結果不是單向的、唯一的,而是具有擴散效應和示范效應,會對整個金融市場運作產生一定影響,具有更強的能動效果。但是如果案件審理質量不高,這種能動作用不僅不能發(fā)揮出來,而且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相關專家對金融行業(yè)有著更為專業(yè)和前瞻的視角,能夠幫助法官深入理解相關金融政策和市場走向,為金融審判把握方向,引導市場健康發(fā)展,發(fā)揮好司法能動作用。[注]參見林曉君:《金融審判中專家陪審的實踐及制度轉化》,見王衛(wèi)國主編:《金融法學家(第二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118頁。在相互學習、深度參與經濟類案件審判、協(xié)助法院提升司法能力、回應經濟領域對于糾紛解決的需求方面,經濟學和法學工作者大有可為。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就是使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使國家治理跟上時代步伐,創(chuàng)新治理方式,回應國民的現(xiàn)實需求,實現(xiàn)最佳的治理效果,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wěn)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wěn)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的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國家的效能。[注]參見江必新等:《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重大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第1頁。從學術研究和學科發(fā)展的角度看,現(xiàn)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而經濟學和法學無疑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主軸。在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經濟學和法學工作者應該勇于擔當,大膽創(chuàng)新,用優(yōu)秀的理論研究成果特別是學科交叉研究成果,踐行學術研究的社會責任,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現(xiàn)代化,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貢獻才智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