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璨
(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河南鄭州451191)
隨著國際商務活動日趨頻繁,市場對商務口譯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商務口譯人才被列為“21世紀緊缺人才”,長三角地區(qū)的商務口譯證書考試也成為該地區(qū)的“金證書”。近年來,隨著河南加快實施中原經濟區(qū)發(fā)展戰(zhàn)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qū)成為全國首個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航空港經濟發(fā)展先行區(qū),河南對外開放范圍的不斷擴大,迎來了招商引資的井噴效應。[1]在這種形勢下,商務口譯人才作為工作在第一線的外宣力量,突顯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省乃至全國范圍內,口譯教學雖然在近10年有較大發(fā)展,但口譯專業(yè)建設尚未形成專業(yè)化,而以培養(yǎng)具備雙語能力、口譯技能和商務知識的商務口譯人才為目標的商務口譯教學就更缺乏科學系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這就造成大部分學生只零星掌握一些口譯技能和商務知識,不能滿足市場對專業(yè)化、實用型人才的需求。要做到與時俱進,商務口譯課程建設任務顯得必要而急迫,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討商務口譯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并進一步就師資培訓提出建議。
商務口譯實踐課的教學目標應區(qū)別于口譯課程和普通商務類課程,應是二者的契合點和延伸。經考察數所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口譯課程的教學大綱可知,口譯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提升學生的口譯技能,使之區(qū)別于普通的語言課和翻譯課,突出口譯課的特色,著重培養(yǎng)口譯能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口譯技能。[2]考慮到課時限制,這種定位符合實際,但是只掌握口譯技能的學生是無法勝任專門的口譯工作的。同樣,觀察商務類課程的教學大綱發(fā)現,商務類課程突出商務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力圖從閱讀、寫作、口語等方面提高學生對此方面的掌握。這適用于培養(yǎng)一般商業(yè)人才,而要真正達到能夠勝任商務口譯任務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商務口譯課勢在必行。閆波認為,商務口譯課的教學目標應為“培養(yǎng)具備英語技能、商務知識和口譯技能的復合型、實用型商務口譯人才,以推動國際貿易和技術交流的發(fā)展?!保?]具體教學內容包括語言能力的提高、商務專業(yè)知識的習得、口譯技巧的訓練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這一培養(yǎng)目標全面,但是考慮到課時的限制,一門課程是否能夠實現所有這些目標,效果如何,有待商榷。筆者認為,應形成課程群,以口譯類課程、商務類課程為先修課程,在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掌握了基本口譯技能,積累了相當的商務專業(yè)知識和逐步養(yǎng)成跨文化意識之后,再開設商務口譯實踐課程。因此,商務口譯課程的教學目標擬為:培養(yǎng)學生在模擬真實商務口譯環(huán)境中對語言、口譯技能、商務知識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打造實用型、專業(yè)型商務口譯人才。
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只負責翻譯練習的這種教學模式已遭到許多學者批判,筆者提倡以學生為核心,以能力為主導和以評判促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師應將注意力放在引導、支持和促進學生反思上,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索和實踐。在這種理念支持下,以“商務口譯”為關鍵詞查閱知網中相關文獻資料發(fā)現,在商務口譯教學模式方面存在以下幾種類型:交際教學法[4]、情景教學模式[5]、PBL 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6]、案例輔助教學模式[7]、項目驅動下合作式教學[8]、合作型互動模式[9]和 3P 模式(Preparing-performing-packaging)[10]。這些模式各有所長,教師應汲取各家精髓,在學習開展之前就做好周密安排,確保教學效果。交際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模式強調創(chuàng)造真實而活潑的語言交際環(huán)境,突出學生的交際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PBL模式、案例輔助教學模式和項目驅動下合作模式的共同點在于:通過設立問題、案例或項目,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自發(fā)結合新舊知識,構建新的知識經驗。合作型互動模式則倡導以小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策略,強調促進性互動效應、個人責任制和團隊技巧培養(yǎng)。3P模式強調譯后總結(packaging),包括評估(assessment)和總結(summary)兩部分,利于學生反思提高。教師應取各家所長,在真實語言交際環(huán)境創(chuàng)設、項目驅動型合作學習和以評促學方面進一步完善課程教學模式。
在以上文獻回顧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商務口譯實踐課程可具體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準備階段、小組自主學習階段和評估階段。從準備到學習再到評估反思,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其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應為引導和支持學生進行探索、實踐和合作,促進學生反思學習,真正突出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主導。下面將具體闡述教師在每個階段所發(fā)揮的作用。
3.1.1 布置任務
整個實踐課程以學生為主體,但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作用。所以在準備階段,教師布置任務需要注意任務的真實性、可操作性和可執(zhí)行性。
任務的真實性是指選取類似真實商務口譯場景的案例,模擬其現場交際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和學習動機,提倡做中學,在案例學習中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主動查閱專業(yè)知識以尋求解答的途徑。
任務的可操作性方面應同上述課程的教學目標相對應。教師要在語言能力提高、口譯技能鍛煉、商務知識累積以及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等各方面對學生提出明確指示,即對他們的各階段準備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并明確最終要以書面、視頻或音頻的形式提交,計入平時成績;同時也要提醒他們最終是以模擬真實商務口譯案例的方式來展現的,要注意各分項技能的綜合運用。
任務的可執(zhí)行性是指教師要為各小組提出針對性合作活動的建議,并就合作學習技巧做出指導,促進生生互助,促進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這也是綜合性人才所必備的素質。
3.1.2 創(chuàng)建真實場景
目前許多高校都已成立同聲傳譯實驗室,這為商務口譯練習提供了良好條件,如果能夠將教室布置為模擬商務場景,這無疑更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首先,可以借助桌椅將教室布置為產品推介會、展廳、談判席等場景;其次,創(chuàng)設模擬真實情景交流,如迎來送往、產品推廣、商務談判等,再現學生未來的真實職業(yè)場景;再次,師生還可以自制道具,甚至要求學生著職業(yè)裝,幫助他們真正進入職業(yè)角色。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交際教學法的指導下,通過創(chuàng)建真實自然的現實職業(yè)場景,必定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的熱情。
3.1.3 成立學習小組
考慮到真實場景和真實任務的難度和復雜性,成立學習小組將有利于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及時分享資源。設立學習小組時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專長和性別比例,并根據班級規(guī)模進行合理分組。之后要確立組長,為組員分配具體任務。這樣既有小組共同目標,也有個人具體職責,可以避免出現某些學生借小組學習的機會搭“順風車”的情況。同時,分工合作也有利于學生在邁向共同目標時加強交流、提高效率。
小組學習階段,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明確小組學習目標,即無論是哪一種內容或類型的商務口譯任務,均應緊扣語言、口譯技能和商務知識。面對學生的求助或提問,教師均應據此引導、支持和促進反思,必要時提供學習資源,力圖提高任務型學習活動中的知識建構。
其次,教師要注重促進學生能力培養(yǎng)。在任務開展過程中,學生要根據任務查詢資料、分配角色、討論行動大綱、及時溝通信息以確保任務的最終完成。而教師在這期間應對各小組提出針對性指導,明確目標,監(jiān)控行動進程,確保整體推進,記錄學生發(fā)言,出現問題時及時引導,并以此作為評估依據,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評估方式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即評估的組織和引導學生反思。
教師確立評估形式時可以考慮模擬情景展示。這種形式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實戰(zhàn)口譯能力,鍛煉其心理能力,而且能夠暴露出他們在各項能力綜合運用時所遇到的疑難問題,并使他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任務背后的各項機制和關系。
成果展示并不等同于整個學習過程的終結,在模擬情景展示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和商務口譯質量。教師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學生圍繞自身口譯表現和小組合作進行發(fā)言,創(chuàng)造熱烈討論的氛圍。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總結發(fā)言表彰突出的個人和小組,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針對不足給出針對性意見,幫助學生改進。
課程教學目標要求授課教師必須要具備熟練的雙語應用能力、完善的口譯技能并通曉商務知識,即語言、口譯技能和商務知識三者缺一不可,而現實中卻很難找到這樣的復合型師資。限于本科及碩士階段學習專業(yè)和方向的限制,教師往往具備專業(yè)技能卻缺乏商務學習背景,或者通曉商務卻缺乏對口譯課程的系統(tǒng)學習。而要達到與時俱進,培養(yǎng)出綜合型、應用型的人才,師資培養(yǎng)不可忽視。
一方面,校內可以實行雙師制教學,即商務口譯實踐課程由口譯教師和商務方向的教師共同備課,共同授課,結成團隊,相互學習,互通有無。這樣既可以保證授課內容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有利于學生的培養(yǎng),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師資力量。
另一方面,校方也可派教師參加針對口譯教師和商務教師的培訓班或培訓課程,使在職教師及時接受繼續(xù)教育,收獲最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科前沿知識,實現知識的跨越式發(fā)展。
最后,還可以邀請商務口譯從業(yè)者作為客座教師為學生授課,我們相信,有實際從業(yè)經驗的教師必定受學生歡迎。在國外翻譯院校有很多口譯教師都是資深的口譯從業(yè)者,這對于我國高校師資培養(yǎng)有重大借鑒意義。
[1]李金奎.關于河南省外事英語口譯培訓的探索與思考[J].決策探索,2013(4):29-33.
[2]劉和平.口譯培訓的定位與專業(yè)建設[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3):8-12.
[3]閆波.談商務口譯教學新模式[J].英語研究,2010(9):79-84.
[4]蔣志豪.淺談交際教學法與商務口譯教學[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2):21-23.
[5]馬騫.從口譯情景的多樣性看高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J].語言·翻譯·翻譯教學,2008(4):32-35.
[6]孫愛娜,黃光艷.非英語專業(yè)商務口譯教學模式探究—以PBL模式的應用為主[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0-91.
[7]許艷.商務口譯案例輔助教學模式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10(11):80-83.
[8]何小燕.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0(5):90-91.
[9]王夢.合作型互動模式下的商務口譯教學[J].經營管理者,2012(15):41-44.
[10]劉建珠.口譯人才培養(yǎng)的“3P模式”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4):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