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豐
(大連理工大學 城市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價值澄清法最早是在20世紀50年代作為一種咨詢方法由教育家路易斯·拉思斯提出的。拉思斯注意到,年輕一代的“情感需求”與“價值需求”是截然不同的。他發(fā)現兒童與青少年有“情感需求”,即歸屬感、成就感、經濟上的安全感、遠離恐懼與愧疚、愛與關心、自尊和對自己所處世界的了解。如果這些需求未被滿足,他們會變得內向、偏激、順從、叛逆或顯現心理病癥。為滿足這些情感需求,年輕一代需要多種情感支持與干預,來自家長、教師、青年指導員,在必要的時候,也來自心理健康專家。拉思斯設計的大量為滿足年輕一代情感需求的實用行為須知在今天仍有很強的建設意義。
拉思斯還注意到,除了情感需求,年輕一代也有價值需求。存在主義在美國家喻戶曉之前,他就認識到意義與價值的問題應得到充分重視。他發(fā)現許多青年不清楚什么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應如何使生命充滿意義與滿足。取而代之,他們表現得漠然、輕浮、過于順從、過分異議、無法做出決定。
這并不是說有這些行為模式的年輕人沒有偏好或目標,只是這些目標并沒有被充分認清及足夠重視起來,無法指導他們的行為朝著清晰、一致與令人滿意的方向發(fā)展。拉思斯認為,年輕人只有價值指示,而沒有價值觀,真正的價值觀應當綜合這些價值指,需要有情感成分(如感受、喜好、厭惡),認知成分(如觀點、信念、選擇),以及行為成分(如行動、模式)。這三者之間應具有一致性。
拉思斯想幫助年輕人走出價值缺失狀態(tài),在價值觀的指導下行動。他發(fā)現多數年輕人很少有機會在一種支持性與挑戰(zhàn)性并存的環(huán)境中思考他們的人生。所以他著手設計實驗,以外部干預的方式向年輕人說明這種缺少價值觀的情況。他開始問他們關于人生的“價值澄清問題”,這些問題旨在幫助縮小感受和選擇與實際行為之間的鴻溝,鼓勵運用一種過程發(fā)展和應用更成熟的價值體系。此外,他控制自己不對年輕人的反應做出判斷和評價。他發(fā)現這些問題本身已經啟發(fā)了思考過程,引發(fā)年輕人的深入思考。當他們經歷這一過程、開始認真反思他們的價值指示時,他們的價值需求或價值缺失的行為模式會發(fā)展為指示更明確價值觀的行為模式。
1957年拉斯思在紐約大學授課時首次提出“價值澄清”一詞,他已在無意間發(fā)展出一個新的咨詢方法。這個方法結合了可追溯至蘇格拉底式對話的文化傳統(tǒng)、18世紀理性主義及被愛默生反復強調的蘇格拉底格言精髓“未加檢驗的人生不值得過”。但拉思斯走得更遠。本著對約翰·杜威著作的理解,他認為某些類型的問題在幫助學生更深刻地審視生活中價值混亂和沖突中更有用。拉思斯的博士生西尼·西蒙和梅爾·哈明于1950年末至60年初擴充了這一理論及價值澄清方法,將拉思斯對價值觀的定義擴展為符合七個標準的方面。
珍視、珍愛
1.珍視、珍愛
2.當眾肯定
選擇
3.從多種選項中選擇
4.在思考后果后選擇
5.自由選擇
行動
6.積極行動
7.持續(xù)行動
1966年,拉思斯,西蒙與哈明合著的《價值與教學》一書問世,標志著價值澄清理論作為一個獨立的理論流派正式形成,給當時的教育界帶來了巨大影響?!袄妓沟热嗽诤线m的歷史時機出版了他們的著作。價值澄清理論與當時盛行的人本主義改革及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青少年反文化風潮的主旨相一致。”[1]書中演示了如何使用價值澄清問題,并提供了大量價值澄清活動來幫助青少年發(fā)展價值觀。
20世紀 70年代是價值澄清理論與方法的擴展期,價值澄清活動在迎合時代需求的道路上,通過政府的大力支持走向高峰?!巴ㄟ^教師現場培訓和聯邦、州的經費支持,價值澄清迅速成為道德教育的時尚統(tǒng)領?!盵2]西蒙與其他價值澄清教學者們繼續(xù)發(fā)展出更多活動與練習,強調價值澄清方法的書出版了40多部,1972年出版的《價值澄清:師生實用練習策略手冊》用大量事例詳述了79種活動,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售出超過50萬本,成為圖書館和教師案頭必備之書。大量同類著述接踵而至,發(fā)展了新的活動,將價值澄清應用到越來越多的領域,如就業(yè)教育,家庭教育,兩性關系,宗教,健康,人生規(guī)劃等等。成千上萬的參與者在學習會中親身體驗了價值澄清法并了解到它作為一種輔助助工具的效力。價值澄清開始被廣泛應用于課堂、個人或團體咨詢、心理輔導、大學教育及咨詢者培訓中。在這一時期,價值澄清學派通過大量的出版物手冊向教師提供了許多具體的教學方法,使之成為西方眾多德育理論方法中流行最廣、最為實用的一種。
70年代中后期的,經由價值澄清學說的另一位代表性人物、美國人本主義教育中心主任霍華德·柯申鮑姆的補充、豐富,價值澄清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得以進一步完善與推廣。以《超越價值澄清》、《對價值澄清的澄清:一些理論問題》兩本著述中的理論闡述為代表,柯申鮑姆成為價值澄清學派后期的一個最主要的代表人物。面對反對者的批評與質疑,柯申鮑姆提出了他修改后的價值澄清模式,將價值澄清過程由原來的3方面7步驟擴展至5方面18步驟。在這一模式中,柯申鮑姆除了強調選擇過程中要考慮社會文化的因素外,還特別強調了個體的情感在價值觀澄清過程中的作用,并引進了一個全新的范疇——交流。盡管做出修正,價值澄清理論仍不斷受到來自各方的批評。主要理由是它陷入了道德相對主義,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混亂反而更加劇了這種價值觀的混亂狀態(tài)。
柯申鮑姆在文章中總結到:“20世紀價值觀教育的歷史猶如鐘擺。世紀初以明確的品格教育開始;在20年代和30年代轉向進步的公民教育;40年代和50年代社會不重視價值觀教育,而致力于灌輸戰(zhàn)爭時期的努力目標和國家繁榮的思想;在60年代和70年代,價值澄清、價值分析和科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階段理論占主導地位;80年代則產生了一種更具指導性的道德教育形式;整個 90年代,乃至進入新千年,品格教育流行起來?!盵3]價值澄清理論以對傳統(tǒng)品格教育模式的批判開始,到被新品格教育所代替;從60、70年代的盛極一時的頂峰至80年代備遭批評跌至低谷,其過程和原因反映出美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變化以及當代教育鐘擺式的探索歷程。
進入20世紀80年代,新保守主義開始回歸,其標志是里根總統(tǒng)入主白宮。受此影響,美國的道德教育也向傳統(tǒng)道德教育回歸。由于青少年犯罪、毒品濫用、暴力及其他社會問題的增長,這一長久以來為人們所關心的問題變得尤為突出。價值澄清不是被視為在價值觀、道德觀及品格教育中有用的工具,而被當作一種完備的項目用于價值觀與道德發(fā)展——是造成日益增長的藥物濫用等的最終原因。很快價值澄清法就飽受指責,認為其在青少年發(fā)展教育中有很大不足并會帶來問題重重,需要輔以更加傳統(tǒng)的方法來灌輸并宣傳榜樣的力量。人們重新認識到加強核心價值觀的傳授、加強秩序和紀律整頓,規(guī)范道德習慣的重要性。批判地吸收傳統(tǒng)品格教育模式的新品格教育開始興起,價值澄清理論開始走向衰落并轉向新品格教育。
面對各方猛烈抨擊,柯申鮑姆在《支持價值澄清》、《捍衛(wèi)價值澄清:我們的聲明書》等文章中為價值澄清理論做了辯護、修正并擴展了其理論邊界,但最終在反思一學說本身的缺陷后,他也放棄了這一學派轉而投向新品格教育。他對價值澄清理論進行深入剖析,指出其走向衰落的四個原因:“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治和經濟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美國的教育改革和實踐存有時尚主義的問題;價值澄清應用不當;價值澄清運動缺少對研究和發(fā)展的關注,學派本身停滯不前?!盵4]價值澄清學派坦言價值澄清理論對一切于人類發(fā)展進步有關的學說是持開放態(tài)度的,他們也預見到該學說有可能會被修改、改進乃至融合。但無論如何,價值澄清理論的初衷是為了人類的進步,為了營造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為此,它將與其他學說合力致力于這一目標。80年代后期,價值澄清理論與新品格教育逐漸融合。對新品格教育從教育精神至教育方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早在80年代初期,柯申鮑姆在一次訪談中就指出,價值澄清未來的發(fā)展是“作為一門獨立方法將會消融,被整合吸收進人們所從事的各個行業(yè)中……這些方法將繼續(xù)被教授,但不一定被稱為價值澄清?,F在價值澄清方法是教育行業(yè)及其他輔助行業(yè)的一部分,它們會繼續(xù)流傳。”[5]90年代以后,雖然價值澄清理論已不復當時的盛行,它所介紹的方法活動仍被保留,甚至成為咨詢者、教育工作者、人力資源專家、培訓員等人的必備工具。正如柯申鮑姆預言的那樣,價值澄清與其他領域的學科很好的融合。但由于使用者并不知曉這些方法即是價值澄清法,他們只是片面或膚淺的使用一部分,并不了解這些方法的最初形成理念、它的延展深度與多變性。
2000年,柯申鮑姆于羅切斯特大學教育與人文發(fā)展瑪格麗特華納研究生院擔任咨詢與發(fā)展部主任時,深刻的感受到這一趨勢。他的碩士生與博士生們非常接受價值澄清法,認為它實用,對他們很有幫助。在擔當社區(qū)咨詢、校園咨詢及職業(yè)咨詢的角色時都能應用這些方法。他們提醒了柯申鮑姆價值澄清法可以在輔助性行業(yè)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同時,在全美各大咨詢與心理治療會議及學習會上,他不斷地被問及有關價值澄清的問題,了解到當代人們對價值澄清法仍有強烈的需求。
2013年,憑借45年來對價值澄清法的研究與應用經驗,柯申鮑姆出版了在新時代關于價值澄清的著述《價值澄清理論在咨詢與心理治療中的應用:為個人與團體設計的實用策略》。透過歷史的沉淀,作者更清晰的回顧了價值澄清法的發(fā)展過程,更透澈的分析了興衰的成因,從當今時代發(fā)展的角度系統(tǒng)介紹了如何使用價值澄清法,輔以大量真實的研究事例,為價值澄清在新時代應用提供了提導,預示著價值澄清法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
從這本新時代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歷經時代風潮后更加成熟的理論繼承者,用他沉穩(wěn)深厚的理論積淀與真實案例將一個經受住時間考驗的方法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與盛行期要將價值澄清推廣至越來越多領域的野心勃勃不同,這一時期柯申鮑姆有意將它推回原點——作為一門咨詢方法著重應用于輔助行業(yè),而不是作為主導學科大規(guī)模的應用。書中體現了價值澄清法發(fā)展的幾個特點:
柯申鮑姆甚至坦然“這些年價值澄清經歷了很多變化,因此并沒有對于價值澄清的官方理論,定義及術語也沒有完全一致的解釋。這里只是我對價值澄清理論基本概念、實踐活動的個人理解?!盵6]他按照傳統(tǒng)的價值澄清 7個步驟而不是經他修定的18步驟來介紹41種價值澄清法,具體地指導它們的使用場合及開展方式。同時為使用者總結與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價值澄清問題及價值采訪問題,并輔以相應事例。
為防止無效率、無目的地使用價值澄清法,他為使用者建立了便于操作的步驟和體系。價值澄清法的使用過程應包括以下組成部分:1)找出價值問題;2)使用一個或多個問題或活動鼓勵個體或團體對象就這一問題進行思考;3)鼓勵使用價值澄清七步驟;4)營造安全、尊重的氛圍,不強加任何價值觀。[7]在每個步驟中都有詳細的指導。他總結了價值澄清的四個主要傳遞模式即價值澄清問題、價值澄清訪談、價值澄清策略與 3階段教學。每個模式適用不同的群體與情境。
柯申鮑姆對咨詢者從培訓、監(jiān)督、態(tài)度、反應、到如何具體應用價值澄清法提出了詳細的要求與建議。在不同心理咨詢情境下介紹價值澄清法的導入及運用,并加以大量個案調查。包括職業(yè)咨詢與發(fā)展、康復咨詢、兩性問題、個人成長、校園咨詢等。
價值澄清法不是萬靈藥,它只是眾多方法中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是與其他多種方法配合使用,共同解決問題??律牾U姆將價值澄清法與榮格的個體中心咨詢法、艾爾伯特·埃利斯與威廉·格拉瑟的認知-行為治療法、現實主義治療法/選擇治療法、存在主義治療法、阿爾弗雷德·艾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法、敘事療法、動機訪談法、接受和承諾療法、欣賞式探詢、生活訓練與積極心理學作了簡要比較,讓使用者了解價值澄清法的各個方面,并與其他方法互補使用。
柯申鮑姆延續(xù)了價值澄清實用性傳統(tǒng),總結了大量的可用型問題及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對方法的應用和介紹始終以價值澄清一貫的精神為指導,最終目的是將價值問題引入咨詢及治療,引導人們思考,找到指導人生的價值觀,使生命更有目的性,更充實。
回顧價值澄清理論近50年坎坷發(fā)展不難發(fā)現,價值澄清法的創(chuàng)始者與繼承者們用多年的努力為世人留下大量實用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在新時代仍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為多種行業(yè)提供了解決問題的幫助。但正如世上沒有一種萬靈藥,認為價值澄清可以完全解決價值問題,不針對澄清對象特點大規(guī)模進行應用是達不到理想效果的。只有在了解個體、組織、行業(yè)的真正癥結所在,選擇適當的價值澄清方法,深入而持續(xù)的進行價值澄清,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在多元化背景的今天,價值澄清理論仍在幫助人們找到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幫助人們思考生活,合理安排人生。
[1]RECHARD T. KINNIER.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Values Clarification: Values Conflict Resolution [J].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5,74:19.
[2]HUNTER,J.D.The Death of Character:Moral Education in an Age Without Good or Evil[M].New York:Basic Books,2000:74.
[3][4][美]霍華德·柯申鮑姆.從價值澄清到品格教育: 個人的歷程[J].郭冰.譯.中國德育,2009(10):17.
[5]ROBERTA P. MARTIN. Values Clarification: The State of the Art for the 1980s. An Interview with Sidney Simon and Howard Kirschenbaum[J].Counseling and Values, 1982:222-223.
[6][7]HOWARD KIRSCHENBAUM.Values Clarification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Individual and Group Setting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1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