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怡
(海南省圖書館,海南海口570203)
“文獻”一詞,按照《新華字典》普適性解釋,指的是有歷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而“地方文獻”一般是指記錄有某一地方知識的一切載體,它包括一個地方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風俗、特產、人物、名勝古跡等,它是了解與研究地方狀況的重要文獻依據(jù)?!暗胤轿墨I”,也稱地方資料,通常包括圖書館收藏的有關某一特定地區(qū)及其居民的圖書、印刷品、地圖、圖畫、照片和其他資料,所有這些藏書資料又適用于歷史研究和家譜研究等。從學術角度而言,該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其內涵與外延仍存在爭鳴,但非本文淺議重心。依上所述,海南地方文獻顯然是記錄海南地區(qū)自然、歷史、社會等現(xiàn)象的一切文獻,故而它便是衡量海南地方文化發(fā)展高度與積淀厚度的重要指標,也是奠定海南學術文化基礎,增強當?shù)匚幕孕帕Φ闹匾獥l件和重要資本。海南地方文獻記載著海南從古至今的發(fā)展軌跡,是海南寶貴的文化財富,對海南地方文獻進行搜集整理和開發(fā)利用,對樹立海南文化自信、豐富海南文化內涵及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均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眾所周知,我省各級各類圖書館特別是海南省圖書館,肩負著本地區(qū)海南地方文獻搜集整理,加工收藏,宣傳利用等方面重大任務,是文獻2次加工并提供給地方黨政部門、企事業(yè)單位做出正確決策的參謀和助手,也是為普通讀者和廣大客戶服務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做好海南地方文獻搜集整理工作,是充實圖書館館藏,完善圖書館體系并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譬如,1998年海南建省辦大經濟特區(qū);2010年海南創(chuàng)建國際旅游島;2011年我省提出綠色崛起戰(zhàn)略,如此等等,這些重大創(chuàng)舉史無前例,為世界所矚目,被全球所關注,更可以說是奇跡,但誰能見證奇跡,記載奇跡,搜集奇跡,我省各級圖書館特別是海南省圖書館,自然應該有所擔當,因為它們對海南乃至整個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必將深入人心,利及后代。又如,對海南的黎錦、龍被、鉆木取火、瓊劇、人偶戲、制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海上絲綢之路、下南洋、海瑞清官文化、宋氏家族對近代中國影響、三沙設市宣示主權等文獻的搜集整理和開發(fā)利用,通過紙質、電子、音像等各種媒介與方式加以編輯出版,將之放置各級圖書館,供讀者和客戶閱覽使用,了解海南的歷史,熟知海南文化,增加知識積累,服務地方社會經濟,顯然善莫大焉,功德無量。
海南地方文獻浩如煙海,分散而缺乏系統(tǒng)性,搜集整理工作不僅量大,而且十分艱苦,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因此,海南地方文獻搜集整理者必須有強烈的責任心,吃苦耐勞的精神,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科學的態(tài)度與方法,一絲不茍、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開展這項工作。同時,要想把這項工作做細、做好、達到預期效果,既要尊重歷史、尊重事實,又要放眼未來,具備前瞻性。
毋庸置疑,我省各級各類圖書館特別是海南省圖書館,其工作人員是海南地方文獻搜集整理的主力軍,其他社會力量是補充。具體說來,海南地方文獻搜集整理人群和渠道還很多,主要有三大方面:第一,各市縣志辦、黨史辦、年鑒編委會、博物館、檔案館、社科聯(lián)等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這是相對專業(yè)的運作隊伍;第二,民間組織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這是一支十分有活力和生命力的隊伍,其或生活、工作在鄉(xiāng)鎮(zhèn)基層,或深入老百姓之中,最了解當?shù)貧v史文化情況,最有發(fā)言權,最草根也最接地氣;第三,一般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群眾團體及其文字工作者,一般而論,這個群體寫出來的材料往往都是質量相當高的。另外,我們?yōu)樽龊眠@方面工作,也要注意一下保密工作。例如,除涉密文件需作加密處理外,還包括內部編印報刊、資料,制作的網頁、光盤、視頻等。總之,他們可通過不同手段和方法,搜集整理與制作出版各文獻信息,為各級各類圖書館建立和完善地方文獻館藏打下牢固基礎。
由此可見,各級各類圖書館的海南地方文獻館藏是一座座沒有圍墻的社會大學;是一個地方經濟、文化、政治歷史等發(fā)展的“經驗寶庫”;更是一個地方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歷史印記和標志。我省各級各類圖書館特別是海南省圖書館,理應配備專人負責這項工作,組織人力、物力,甚至投入必要的財力進行搜集整理,除了爭取政府部門拔??顚S弥С滞?,還可通過社會捐款,海外華僑贊助等形式籌集資金,使文獻搜集整理工作有相對可靠保證的資金基礎,否則開發(fā)這項工作困難是很大的。此外,還要善于做海南地方文獻宣傳工作,讓更多領導關心此項工作,讓更多群眾了解與支持這項工作,把它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同時還要做好海南地方文獻出版、閱讀等服務工作。使文獻收集成果應用于當?shù)厣鐣?、文化、經濟工作,形成滾動式良性循環(huán),收到政治、經濟雙豐收效果。
海南是全國最大經濟特區(qū),也是全國唯一國際旅游島,更是全國最早提出綠色崛起的省份,具有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換言之,海南在以上幾方面走了前人沒有走過的路;趟過了前人沒有趟過的河;付出了前人沒有付出的努力和艱辛;取得前人沒有取得的發(fā)展成果,給世人提供了十分珍貴而且非常有價值的文獻。因此,要好好地把這些經驗及成就搜集和整理起來,加以開發(fā)利用,使其轉化為新常態(tài)下經濟、政治、文化等成果。
具體舉措和路徑如下:
真正將此項工作擺上黨委、政府工作日程去研究去落實。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千難萬難,領導重視就不難。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充分證明,不管做任何事業(yè)和工作,一旦離開了黨政部門的重視與支持,則將一事無成。海南地方文獻的開發(fā)利用工作,同樣也不例外。
領導重視固然重要,但要成事必須有人去做、去策劃、去宣傳、去落實,還要有一盤棋的謀劃和運作,更不能各自為陣、各干各的,造成不必要資金、資源浪費。因此,要建立科學管理體系與協(xié)調工作機制。例如:必須配備有人管事,有人做事,有人成事的工作班子,這個班子人員配備不一定很多,但一定要注意平衡,注意吸收各階層、各界別專業(yè)人士參加;必須配備有一定協(xié)調能力的人聯(lián)系各方力量;必須認真抓好業(yè)務培訓與實際操作工作,使有關人員掌握政策,了解方法,做合格地方文獻管理者和整理者。
1.全省各級各類圖書館必須有紙質文字和網絡文字,文字與照片、圖片相輔相成、互為作用的查詢閱讀平臺和必要的工具。其理由是參照我們當下國情和資料,有60%左右的青少年習慣或喜歡使用網絡電子平臺查詢閱讀圖書和資料;有40%左右的中年人喜歡使用紙質圖書平臺閱讀;2.要善于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從中展現(xiàn)海南時代精神、人文精神、創(chuàng)業(yè)精神與時代脈絡和歷史特征,以及它的獨特之處,過人之舉;3.各市縣志辦、黨史辦、年鑒編委會、博物館、檔案館、社科聯(lián)等機構要與各級各類圖書館聯(lián)動聯(lián)通,其所搜集整理的地方文獻,在各級各類圖書館要有備份,并同向社會各界采集、征集及其捐獻的地方文獻匯集在一起,不斷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切實實現(xiàn)海南地方文獻共享共榮。
一要變被動為主動,積極以“智庫”姿態(tài)參與到我省重大社會經濟活動及企業(yè)運營的預測和決策中來,充分挖潛并發(fā)揮海南地方文獻不可替代作用;二要以公益服務社會效益為主,以商業(yè)服務經濟效益為輔,適當收取一定成本費用,以彌補財政劃拔專項經費、社會捐助專項資金之不足。
“書香氛圍”海南地方文獻始于搜集整理,落腳點在于開發(fā)利用。因此,要營造好海南地方文獻的“書香氛圍”,使海南地方文獻在群眾讀書活動中,得到推廣,讓廣大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吸取海南地方文獻精華與營養(yǎng)。1.要加大我省“千村書庫”“百村書庫”“農村文化室”“家庭圖書角”“學校圖書室”工程作用力度,將海南地方文獻作為閱覽室的主要書目和內容,讓廣大群眾學習、閱讀,并根據(jù)自己工作和生活需要,學以致用;2.黨政機關、學校圖書室要搭建省圖書館海南地方文獻查詢平臺,讓黨政干部、大中小學生都能閱知海南地方文獻內容,熟知歷史,了解現(xiàn)實,面向未來,運用辯證思維和科學發(fā)展觀分析問題,開展工作,處理事情,真正做到科學、公正、法治、文明;3.對企業(yè)客戶及個體讀者提供一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獻版本,供其查閱使用,瀏覽學習,以滿足多層面讀者需求。唯其如此,海南地方文獻必將成為建設海南、發(fā)展海南、富裕海南的文化“寶庫”。
總之,海南地方文獻是本省歷史記錄,它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具有海南發(fā)展史承前啟后的偉大意義,海南地方文獻對本省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學習參考作用。海南地方文獻搜集整理和開發(fā)利用,是一項規(guī)模龐大體系復雜的文化工程,亟需黨政部門思想上重視,行為上支持,財力上扶持,安排專人負責,明確分工,群策群力,多方協(xié)作努力,把海南地方文獻搜集好,整理好、開發(fā)好、利用好,為海南全面實現(xiàn)小康社會,為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發(fā)揮應有作用。
[1] 金沛森.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