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重慶市銅梁區(qū)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402560)
?
·臨床探討·
血清胱抑素C在慢性腎功能衰竭診斷中的價值
李 青(重慶市銅梁區(qū)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402560)
目的 探討血清胱抑素C(CysC)在早期診斷慢性腎功能衰竭(CRF)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該院收治的CRF患者15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腎功能不全代償期19例,氮質(zhì)血癥期70例,腎功能衰竭期34例,尿毒癥期27例,分別測定各期患者CysC,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并計算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Ccr),另隨機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40例(無腎病史和其他慢性病史,血肌酐和肌酐清除率都在參考范圍內(nèi))作為對照組,比較2組CysC、Scr、BUN水平。結(jié)果 對照組與觀察組之間的CysC,Scr,Ccr及BUN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在腎功能衰竭的不同時期,CysC,Scr及BUN水平隨著腎功能的損害程度的增加而升高,Ccr隨著腎功能的損害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對照組與腎功能不全代償期組的CysC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Scr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 CysC,Scr,Ccr,BUN均為判斷腎功能損傷的指標,但CysC比Scr,Ccr,BUN對早期診斷慢性腎功能衰竭更靈敏。
胱抑素C; 血肌酐; 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 慢性腎功能衰竭
據(jù)流行病學統(tǒng)計,我國慢性腎病患者1.3億,患病率達到9.3%,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及生活質(zhì)量[1]。慢性腎病導致的腎損傷往往發(fā)展隱匿,不易發(fā)現(xiàn),若錯過了早期階段的治療,腎損害將不可逆轉(zhuǎn),最終發(fā)展為腎功能衰竭,大多數(shù)患者必須依靠透析療法或進行腎移植,極大地增加了患者痛苦,也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因此,腎功能損傷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尤為重要,直接關系到臨床治療效果,本文旨在探討血清胱抑素C(CysC)在慢性腎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以便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現(xiàn)將研究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腎功能衰竭(CRF)患者15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腎功能不全代償期19例,肌酐清除率(Ccr)50~80 mL/min,血清肌酐(Scr)133~177 μmol/L;氮質(zhì)血癥期70例,Ccr 25~50 mL/min,Scr 186~442 μmol/L;腎功能衰竭期34例,Ccr 10~20 mL/min,Scr 451~707 μmol/L;尿毒癥期27例,Ccr<10 mL/min,Scr>707 μmol/L[2]。另隨機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40例作為對照組,所有參加研究人員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采用肝素鈉抗凝管采集2組人員空腹時肘靜脈血,以3 800 r/min離心4 min。采用同一臺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奧林巴斯AU640)測定血清CysC、Scr、BUN水平,并計算Ccr。其中,當Scr以mg/dL為單位時采用公式1:Ccr=(140-年齡)×體質(zhì)量(kg)/72×Scr(mg/dL);當Scr以μmol/L為單位時采用公式2:Ccr=[(140-年齡)×體質(zhì)量(kg)]/[0.818×Scr(μmol/L)],女性計算結(jié)果可在此基礎上×0.85[6]。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CysC、Scr、Ccr、BUN水平比較 2組的CysC,Scr,Ccr及BUN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觀察組不同分期血清CysC、Scr、Ccr、BUN水平比較 在腎功能衰竭的不同時期,CysC,Scr及BUN水平隨著腎功能的損害程度的增加而升高,Ccr隨著腎功能的損害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對照組與腎功能不全代償期組的CysC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Scr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CysC、Ccr、Scr、BUN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觀察組不同分期血清CysC、Scr、Ccr、BUN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腎臟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泌尿系統(tǒng)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肥胖代謝綜合征、高尿酸血癥、高蛋白飲食、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感染或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都是其主要的患病因素,這些因素將會導致腎損害,并發(fā)展為終末腎病,早期診斷對預防腎損害的進行性發(fā)展極為重要。目前,能夠準確反映腎功能的重要指標主要為腎小球濾過率(GFR)。作為理想的早期診斷腎損傷的標志物應具有如下性質(zhì):(1)不通過腎小管分泌或重吸收;(2)相對分子質(zhì)量小,不與血漿蛋白結(jié)合,能自由通過腎小球的濾過屏障;(3)內(nèi)源性標志物要求生成量較恒定,且為終末代謝物,外源性物質(zhì)則要求為不在體內(nèi)代謝轉(zhuǎn)化的無毒物質(zhì)。菊粉恰好具有上述優(yōu)點,故菊粉清除率可代表GFR,最能準確反映GFR的標準方法,但菊粉是一種外源性物質(zhì)且檢測方法繁瑣,臨床應用受限,因此不便臨床廣泛開展,僅用于研究領域。目前,臨床最常用的腎功能指標主要為Scr、Ccr及BUN[3]。血中的肌酐由外源性肌酐和內(nèi)源性肌酐組成,Scr對早期的腎損傷缺乏靈敏度,受血漿蛋白質(zhì)、血糖等因素的影響大,導致結(jié)果欠佳。內(nèi)生性肌酐在體內(nèi)產(chǎn)生速度較恒定,在血中濃度和尿中排出量也穩(wěn)定,但Ccr需收集一定時間的尿量,易出錯,重復性欠佳,并必須嚴格控制攝入肉類、咖啡、茶等各種外源性肌酐,且避免劇烈運動等干擾因素的條件下采血。尿素是體內(nèi)氨基酸分解代謝的終產(chǎn)物,不與血漿蛋白結(jié)合,可經(jīng)腎小球自由濾過,但體內(nèi)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酐恒定,且有少量尿素可經(jīng)汗液、肝膽排泄,其水平取決于機體蛋白質(zhì)的分解代謝速度及腎臟的排泄能力。只有在GFR下降到50%以下時,BUN才能升高,因其敏感性低,尿素又不如Scr理想,也不能作為反映腎臟功能早期損害的指標。
CysC又稱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是一種人體內(nèi)幾乎所有有核細胞均可表達及分泌的堿性蛋白,分泌量較恒定,相對分子質(zhì)量小,故可自由透過腎小球濾膜。原尿中CysC幾乎全部被近端上皮細胞分解、攝取,不能回到血液中,尿中僅排出微量。由于其產(chǎn)生率穩(wěn)定,不受炎性反應、性別、肌肉含量及年齡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當GFR下降時,CysC比Ccr先一步升高,是一項理想的評價GFR指標[4-5]。研究證明,對于腎臟損傷的早期診斷,CysC明顯優(yōu)于Scr和BUN,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6-9]。因此,將CysC納入腎功能常規(guī)檢查項目之一,可為臨床提供了快速、準確、可靠的診斷[10]。
[1]畢增祺.慢性腎功能衰竭臨床防治與理論基礎[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3:74-79.
[2]陸再英,鐘南山.內(nèi)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549-550.
[3]陳文斌,潘祥林.診斷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49-352.
[4]Mussap M,Ruzzante N,Varagnolo M,et al.Quantitative automated partical-erhanced immunonephelometric assay for the rouutinary measurement of human cystatin[J].Clin Lab Med,1998,36(11):859-865.
[5]Tian S,Kusano E,Ohara T,et al.Cystatin C measurement and its practical use in patients with various renal diseases[J].Clin Nephrol,1997,48(2):104.
[6]韓平治,張翀,丁進芳.對幾種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估計公式實用性的探討[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5,26(9):594-596.
[7]Finney H,Newman DJ,Price CP.Adult reference ranges for serum cystatin C,creatinine and predicted creatinine clearance[J].Ann Clin Biochem,2000,37(1):49-59.
[8]Ekiel I,Abrahamson M,Fulton DB,et al.NMR structural studies of human cystatin C dimers and monomers[J].J Mol Biol,1997,271(2):266-277.
[9]杜月娟.血清光抑素C在糖尿病腎病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2,33(19):2663.
[10]朱亮,奚耀,錢義明.血清光抑素C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對膿毒癥早期腎功能損傷的預測價值[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1,18(4):465-466.
10.3969/j.issn.1672-9455.2015.16.062
A
1672-9455(2015)16-2449-02
2015-03-15
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