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錫珍(汪清縣春陽中心小學校,吉林 汪清 133200)
小學語文合作與競爭學習策略
馮錫珍
(汪清縣春陽中心小學校,吉林 汪清133200)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盲目合作”、“為合作而合作”、“形式化合作”等現(xiàn)象。因此,課堂教學中既要注重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又要強調在合作基礎上的競爭學習方式,使小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提高學習成績。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及采取相應策略談談自己的思考。
小學語文合作與競爭學習策略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中為廣大教師所采用。但綜觀教學實際,還存在“盲目合作”、“為合作而合作”、“形式化合作”等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乏必要的合作學習的內容,學生不會合作交流,既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又不傾聽別人的訴說;二是教師對合作學習缺乏有效指導;三是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缺乏必要的競爭學習。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采取合作的學習方式,又要強調在合作基礎上的競爭學習方式,使小學生在合作與競爭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1.要精選合作學習的內容。
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策略,但不是唯一的。有的內容適合于合作交流,有的內容適合于獨立思索。很多教師在組織合作教學時帶有極大的盲目性與隨意性。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讓學生兩人一組討論:課文中五壯士說的是誰?大部分學生讀了不到一半課文,就笑瞇瞇地把頭湊到一起玩了起來。因為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學生只要瞄一眼課文就知道答案了。這樣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具有合作價值的內容應該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合作內容具有價值。要選擇有探究價值的內容或有一定難度、答案多樣、學生感興趣、受參與的作為合作的內容[1]。如教學《五彩池》一課時,一名學生提出:“五彩池的水可以洗臉嗎?”教師先讓每位學生自行讀書理解、領悟,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組內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達成保護環(huán)境的共識。由于這一問題的答案具有多元性,并且是學生關心、感興趣的問題,因此積極性很高。
二是內容可具體分解,即可讓每個小組成員有明確任務的學習內容。如第八冊語文《落花生》一課,教師可以把文章分為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四個部分,小組中每個學生負責熟練掌握其中一個部分,然后教給同組其他學生,以便讓每個學生全面掌握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參加所有學習內容的檢驗。由于這種學習不僅僅是個人的事,它還關系到小組的榮譽,因此,學生們學起來就會格外專心。
2.分工明確。
當前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往往沒有明確的個人責任,這極易導致“責任擴散”,小組成員各自為戰(zhàn),一盤散沙,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小組成為學生逃避學習責任的“避風港”。如在《鯨》的教學課上,通過學習課文,老師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討論并歸納鯨的特征時,前后桌學生雖然圍在了一起,卻各自忙自己的事。幾分鐘后,教師喊“停”,提問了幾個學生,這一階段的“合作學習”就結束了,沒有觸及合作本質。針對這種不足,合作學習特別強調在小組活動中明確每個組員的個人責任,以實現(xiàn)小組成員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合作。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往往通過角色資源等的分配明確小組成員的個人責任,使他們互相依賴。如讓不同的小組成員擔任不同的角色:記錄員、檢查員、糾錯員、總結報告員、聯(lián)絡員,等等,這樣小組成員能分工負責,共同實現(xiàn)小組合作目標。
3.教給學生合作的技能。
“學生不會與人交流,沒有合作經驗,我能怎么辦?”這是教師常常提及的問題。這種認識忽略了合作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內容,合作過程就是一個學習過程。因此,教師要如同傳授學科知識一樣教會學生各項人際交往合作技能,使他們真正理解這些技能的確切含義。例如,“善于傾聽”是一項重要的合作技能,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傾聽習慣在合作中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羅列出許多具體的行為指標,如應該看著講話人,用點頭、皺眉等行動表示正在傾聽,用“嗯”“對”等詞語應對講話者,簡要記錄講話的要點,等等,這樣學生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傾聽別人的講話,這比籠統(tǒng)地要求認真聽、專心聽更能有效地影響學生的行為。
4.教師要給予及時有效的指導。
在合作過程中會暴露出許多問題,需要教師參與合作過程并給予有效指導。比如說,小組活動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或討論受阻時,教師應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制止或為小組討論提供及時點撥。
5.做好評價。
目前,不少合作教學的評價是單向的,往往使一些缺乏學習技能的學生受到其他同學的冷落和忽視。教師在進行小組評價時,應該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行為表現(xiàn)、積極性、參與度及學生在活動中情感、態(tài)度、能力的生成變化,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注的滋味,以此綜合評價小組的合作效率。合作學習追求的是教學中生生間、師生間民主、平等、和諧、融洽、互相信任、共同提高的交往過程,要想使這一學習形式取得實效,教師自身必須掌握一套科學、可行的引導和指導策略。
競爭學習策略有多種多樣,其目的也不盡相同。如采取辯論賽,就是培養(yǎng)小學生口語表達的一種有效策略,也是競爭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辯論是人們對事物產生不同看法時,各自陳述理由、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認識的口語交際活動,它是認識問題的重要方法,也是語言交際能力的綜合表現(xiàn)。因此,在小學生中經常開展辯論活動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新課標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而辯論中的競賽活動最能激發(fā)同學們的交際欲望,充分體現(xiàn)雙向交流,聽說互動。那么,如何通過組織辯論賽培養(yǎng)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
1.確定辯題,明確目標。
辯題是辯論賽的靈魂。小學生辯論賽的辯題必須充分考慮到問題是否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是否確實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或做法,如小學生是否適宜多看電視,課后學習班是否影響學習,分數(shù)是否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這樣的辯題既貼近學生生活,又屬于社會熱點、焦點,同時會激發(fā)辯手的參辯活力,使辯手有施展的空間,從而引發(fā)聽眾的共鳴與思考。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差,諸多良好的心理品質正逐步養(yǎng)成,加之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還較低,因此,賽前可根據(jù)不同年齡學生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切實可行的階段目標,使學生在辯論賽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揮、發(fā)展[2]。如在六年級的一次辯論賽中,我制定了如下學習目標:一是明確辯論過程,練習有理有據(jù)地說明問題,堅持和證明自己的觀點,同時鍛煉注意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及抓住要點快速應對的能力;二是學習兼聽各方意見、明辨是非、全面地認識問題的思想方法;三是學習與他人合作,增強團隊意識。這樣的目標既符合學生實際,又體現(xiàn)了新課標對高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訓練要求。
2.梳理材料,宣布規(guī)則。
小學生的辯論賽一般是為“辯”而“辯”,即為觀點而辯,參賽雙方在比賽中所持觀點不一定是其現(xiàn)實生活中的立場觀點。因此,辯前要讓學生收集正方(肯定方)、反方(否定方)的相關資料,為“辯”和“論”做充分準備,如理論依據(jù)、事實依據(jù)等。一旦確定為正方或反方,本方同學立即團結協(xié)作,收集、整理、交流資料,并分別選出四名主辯手。
辯論賽是賽事,要決出勝負,而且要保證盡量公平公正。雖然小學生辯論賽不同于正規(guī)的辯論賽,但為了培養(yǎng)他們的辯論能力,提高辯論水平,辯論賽中仍要有一套適合學生的比賽規(guī)則。因此,在賽前我預先宣布比賽的評比原則:態(tài)度是否積極;語言是否嚴密;表達是否清楚;論據(jù)是否有說服力;是否團結協(xié)作、互相支持,等等。通過以上賽前準備工作,學生明確了辯論的方式、方法,并隨時遵循標準衡量自己的表現(xiàn)。
3.展開辯論,相機點撥。
辯論不僅是語言的較量,更是智慧的角逐,思維的藝術。正如謝希德教授所說:“辯論看似‘口辯',實為‘思辯'‘智辯'?!币粓鼍实霓q論賽往往會產生許多新思想,撞擊出理性的火花,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它不僅考查辯手的語言運用能力,而且檢驗辯手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積累,更考驗辯手隨機應變的能力和語言、舉止的文明程度。因此,在辯論賽的過程中,教師在把握以上要點的同時,可從以下兩個方面相機點撥,指出辯手辯論中的亮點:一是思維敏捷,反應迅速;二是語言文明,簡潔生動。這樣,通過辯論賽就能為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生動形象的教材。
4.評議總結,提高認識。
評議總結是辯論賽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師生共同點評,全面分析雙方及個人的利弊得失,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及不足,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并下定決心在以后交際活動中不斷進步。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采取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平等競爭的學習方式,以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小學生合作與競爭的意識,掌握學習與生活的技能,從而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1]丁瑞林.小學生合作學習問題設計的策略淺談[J].吉林課改,2005(1).
[2]張寶軍.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淺談[J].吉林教育(學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