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自江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58-02
隨著社會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小學信息技術課將逐漸成為一門必修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這是信息技術課的重要責任。如何教好這門課,如何通過信息技術課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們在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意識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養(yǎng),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研究的重點。根據(jù)大綱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幾年的教學中,我得到以下幾點體會。
一、巧設導入語,激發(fā)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節(jié)課的開始,教師的導入是很關鍵的。一節(jié)課的開場白,既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愉悅身心,喚起他們更高的學習熱情。作為教師應當注重導入語的設計,使它起到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作用,引導學生樂于參與教學。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各種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欲。實踐證明,許多小學生學計算機都是出于對計算機的好奇而學的。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更應該重視并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fā)學生好奇心和產生興趣的導語導入新課,來使學生進入課堂,使他們樂學。短時的積極性很容易調動,怎樣使學生長時間的、經常處于積極狀態(tài)是很難辦到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做到根據(jù)教材內容,導語可以有多種形式,諸如發(fā)問式:你能把你的姓名寫入計算機里嗎?你知道怎樣用計算機聽歌曲的嗎?你能用計算機為你畫出美麗的圖畫嗎?這一系列的問題,扣住了學生的心弦,驅動了他們的好奇心,接著進入新課的講授學生便很容易接受了。另外,還可以用范例來代替語言,讓學生聽美妙的音樂、看用畫圖軟件畫的圖畫、用“WPS文字”設計的電子小報、用“WPS演示”制作的課本封面等,用這些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傊险n一開始,讓學生感到新奇、有學頭、愿意學、喜歡學。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質疑、求知欲望被激發(fā)起來了,作為教師當然就可以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了。
二、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樂學。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與意識。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應用,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所學的為自己的需要而服務。因此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學以致用。首先,教學內容的制定要與學生的應用相結合。在教小學生學計算機時,制定的教學內容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例如“畫圖”,學生可以利用它來設計賀片,送給他人;“WPS文字”,學生可以利用它寫作文、寫信;“超級解霸”,學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已喜歡的樂曲、看影片。這樣,在課堂上學的都能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都能服務于現(xiàn)實生活,都是學生所需要的,學生學起來就會有興趣,樂于學。其次,在應用中練習,鞏固知識。學到的知識與技能是為了應用,有了應用的可能,應用的需求,才會來強化鞏固自己的知識。這說明在計算機課堂上,設計練習時還要注重實用性。
三、讓學生嘗試,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努力嘗試,營造積極探索,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強調在課堂上,只要敢于嘗試,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學生制作幻燈片時,同學面對功能強大的“WPS演示”軟件,無從下手。模仿較多,創(chuàng)新較少,制作出來的演示文稿,沒有新意。這時,可仔細觀察學生作品中的特殊地方,讓同學發(fā)表意見,接著大家一起試一試。這樣,時間長了,學生的思路就開闊了,也愿意動手嘗試了。學生們不僅認識到了動手操作、手腦結合的重要,同時還培養(yǎng)了參與意識,淡化了失敗的感覺,體會到了大膽嘗試就會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學習的內在動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課堂上,要努力探索創(chuàng)造性學習新途徑。例如,在平時教學中,鼓勵學生不以老師和同學所做的作為標準,強調自己的作品要與眾不同;同時注意學生的作品,讓其進行展覽,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就會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另外,結合學校的各項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參與創(chuàng)新。例如,讓學生用“WPS演示”軟件為課本里的古詩進行配畫配樂,大家興趣盎然;讓學生利用“WPS文字”為班級制作課程表等等。這樣逐漸幫助學生樹立了創(chuàng)新意識。
四、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次學習
由于學生之間總存在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任務驅動法”為指導,分層次教學。在課堂上提出基本任務與擴展任務,只要學生完成基本任務就算完成了教學要求,這樣肯定了絕大多數(shù)同學的成績,使他們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有助于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同時給部分學生留下了更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完成所要達到的擴展任務,并且進行互相激勵。一個階段后,使學生整體水平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