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麗雯 鄒金平
(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中學,江西 贛州 341000)
板書:徐志摩。
同學們,你們認識這個人嗎?(學生講解他們了解的徐志摩。)
我看到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名字,便想起徐志摩清秀英俊的臉龐、憂郁多情的眼神。(展示徐志摩的圖片)
我還想起徐志摩一生中的三個女子,他的原配妻子張幼儀,一生最愛林徽因,最終伴侶陸小曼。(展示三位女子圖片)
我還想起徐志摩魂牽夢繞的康橋,那里是他步入文學殿堂并聲名大振的里程碑,也是他邂逅林嶶因?qū)ふ艺鎼鄣睦锍瘫P熘灸υ?jīng)寫下多篇與康橋有關的詩歌,康橋,因為徐志摩,走入中國文學的殿堂;徐志摩,因為康橋,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今天我們就要學到其中一篇《再別康橋》。
板書:課題作者
蘇軾稱贊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在這方面,徐志摩可以算是王維的知音,全詩7個小節(jié),每個小節(jié)都是一幅美妙的畫面。如果我是畫家,我愿意把這幅美景畫下來,可惜我不是,但我想用我的朗讀再現(xiàn)這幅美妙的畫面。
美不美?為什么這么美?
接下來就請同學自由朗讀一遍,然后找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幅或幾幅畫面,談談它的美。
第一個同學發(fā)言后,總結美在景、美在情,并提出押韻的問題。
1.輕輕的我走了,A.音韻美:詞,音韻和諧,前后呼應美。
正如我輕輕的來;B.情感美:為何“輕輕”?——包含情感
我輕輕的招手,C.三個“輕輕地”是否表達同樣的情感?
作別西天的云彩。D.朗讀:輕柔,輕快。喜悅的聲調(diào)高、節(jié)奏快;憂傷反之。
2.那河畔的金柳,(為何是金色?)
是夕陽中的新娘,(暗喻,嫵媚、耀眼、美麗、婀娜……)
波光里的艷影,(讀出愛慕的感覺,聲調(diào)稍高)
在我的心頭蕩漾。(搖曳生姿,撥動心弦)(讀出延長語音和氣息)(用這么美的詞形容金柳,說明詩人對其充滿了愛)
3.軟泥上的青荇,油油地(潤澤柔美,讀出油油的感覺,輕快)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招搖(動態(tài)美、自在。)(讀得輕靈自在)
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對水草寄予了什么情感?哪個字最能表現(xiàn)?)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比愛更深。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就像嬰兒在母親的懷抱里,舒適、安全。讀出心甘情愿的感覺,把心交出來的感覺。)
4.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暗喻,彩虹的特點:五光十色)
揉碎在浮藻間(如鏡子的碎片,一種美變成千萬種,無窮無盡的美;美得像?)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誰的夢?說明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沉醉。)(讀出沉醉夢幻感)
5.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動詞,美景還沒看夠,還向青草更青處找尋美夢沉醉、流連。讀出悠遠的感覺。示范兩種讀法)
滿載一船星輝,(五光十色)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在如此夢幻的美景中,詩人想做什么?放歌表現(xiàn)詩人此時的心情如何?激動。達到了—高潮,讀出高亢)
6.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無聲,靜默替代了笙簫。為何不是笛子?)
夏蟲也為我沉默(我們感受到的是詩人怎樣的情感?讀得低沉,感嘆氣息)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ㄅc上一節(jié)的情感逆轉,標志是“但”,要停頓)
7.悄悄的我走了,(結構相似,前后呼應之美。)
正如我悄悄的來;(“輕輕”重在外在動作,“悄悄”重在內(nèi)在心理,“悄悄”更顯孤寂低沉。讀得更低沉)我揮一揮衣袖,(古典美)
不帶走一片云彩。(為何不帶走?)
7幅畫面的美都被聰明的同學們發(fā)掘出來了,原來它美就美在景、美在情、美在韻。而這些融入了詩人情感的景物,有個特別的名稱叫作意象。在高中我們會更深入地接觸到它。景美養(yǎng)眼;情深才動心。接下來就請同學循著詩人的感情起伏,朗讀詩歌,再一次心動之旅吧?。ò鍟楦芯€條)
詩中有畫,詩才不單調(diào);詩中有情,詩才不蒼白;詩中有韻,詩才平凡。讀詩,就是要賞其景,品其情,詠其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詩歌的美握在手心。
感謝康橋,因為它開啟了詩人的靈性,于是就有了這首不朽的詩歌;感謝徐志摩,因為他喚醒了我們的深情,于是我們就走進了詩歌美的殿堂。
最后讓我借用林徽因的詩句,作為給徐志摩的致意: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板書設計:
案例評析:本課設計的突破口是詩歌的“美”。老師給了學生兩把鑰匙,一是美讀的鑰匙,用動情的朗讀展現(xiàn)詩歌“聲”之美,讓學生對詩歌的美有直觀的認識。在同學們都沉浸在詩歌的美和朗誦的美當中的時候,老師又給出了第二把鑰匙,指明了理解詩歌的方向即從詩歌的“色”入手,通過一個問題:“詩歌的美美在何處?請找出每一節(jié)當中你認為美的詞語”把握詩歌的意象。
因為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新月派提出了“三美的主張:繪畫美、建筑美和音韻美。而美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老師通過兩把“鑰匙”將它具象化,讓每個學生都有話說,有參與的熱情,老師掌控了全局,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很自然地概括出詩歌的美,原來是美在情、美在景、美在韻。這樣很順利地完成了對詩歌“聲”與“色”的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