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敘春 劉建生 陳 芳 謝寶全 彭桂平 陳日新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贛州 341000)
“熱敏灸”療法[1]是使用清艾條或特制的直徑較大的精制絨艾條產(chǎn)生的熱感懸灸經(jīng)探查得到的熱敏化的穴位,激發(fā)出透熱、擴熱、傳熱、近部不熱遠部熱、體表不熱里部熱、非熱感覺等6種熱敏灸感,根據(jù)個體化的飽和灸量實施消敏的時間不一,發(fā)現(xiàn)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的一種創(chuàng)新的艾灸療法。熱敏灸的理論源于《黃帝內經(jīng)》,根基在于臨床并有其繼承創(chuàng)新,是江西省陳日新教授歷經(jīng)20多年的原始創(chuàng)新技術,臨床療效上較傳統(tǒng)懸灸療法有大幅度提高。本課題作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 ——灸療的熱敏規(guī)律及其科學基礎研究的子課題。本科從2012—2014年應用三伏天時節(jié)“熱敏灸”療法治療老慢支,獲得良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共110例,均為本科門診及住院病人。采用數(shù)字隨機化方法,平均分為2組,試驗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齡60~85歲,平均69.5歲;病程5~38年;慢性遷延期25例,臨床緩解期30例;其中肺虛型18例,脾虛型20例,腎虛型17例;對照組55例,男28例,女27例;年齡55~84歲,平均71歲;病程5~39年;慢性遷延期27例,臨床緩解期28例;其中肺虛型19例,脾虛型19例,腎虛型17例;為最大限度減少隨訪脫落病例,患者均為方圓15公里內居民,兩組性別、年齡、病程、中醫(yī)證型等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按照《實用內科學》[2]中慢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反復咳嗽、咯痰,每年發(fā)病至少持續(xù)3個月,并連續(xù)2年或以上,可伴有氣喘,多數(shù)患者肺部可有喘鳴音和濕羅音,X線檢查結果顯示肺部紋理粗多紊亂或有小斑片狀影。排除嚴重肺氣腫、支氣管擴張、肺心病、肺結核、慢性鼻咽疾病等具有咳嗽、咯痰、喘息癥狀的其他疾病。
1.3 納入標準 符合慢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急性發(fā)作期屬輕、中度者,非急性發(fā)作期屬間歇性及輕、中度者;3周內未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者;年齡60歲以上,85歲以下者;能按規(guī)定完成療程者,居住范圍在醫(yī)院周邊15公里以內者,3年后確保能聯(lián)系到位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年齡小于60歲、大于85歲者;3周內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疾病者;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重度患者;孕婦、發(fā)熱、皮膚對藥物特別敏感者;不能按規(guī)定完成療程者。
1.5 治療與方法
1.5.1 治療時間 2012年—2014年每年的三伏天期間
1.5.2 試驗組(熱敏灸組)
1.5.2.1 穴位選擇 老慢支患者腧穴熱敏的高發(fā)區(qū):肺俞、頸百勞、膏肓、腎俞、志室、至陽、風門、脾俞等穴。按照全國統(tǒng)編教材第6版《腧穴學》定位。
1.5.2.2 熱敏穴的探查 (1) 環(huán)境:治療室播放有α波等安靜的樂曲,室內溫度保持在20~28℃為宜; (2)體位:充分暴露病位的體位,選擇舒適的俯臥、坐位均可;(3) 探查工具:選擇清艾條或特制的粗艾條:規(guī)格為直徑20~26 mm×長度100~200 mm;(4) 探查方法:用點燃的艾條先在膀胱經(jīng)上激發(fā)經(jīng)氣5~10分鐘,然后在上述腧穴,距離皮膚2~5 cm左右施行溫和灸,當患者在某些腧穴上有透熱(熱感從艾灸部位的表層直接向里、深層組織穿透)、擴熱(以腧穴點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傳熱(灸熱從局部開始循經(jīng)絡路線傳導) 或涼、痛、抽、麻感等以上感覺時,即為發(fā)生穴位的敏化了,這穴位經(jīng)探查出即為熱敏穴。在其他腧穴上重復以上步驟,直至所有的熱敏腧穴被探查出。
1.5.2.3 治療 選擇上述高發(fā)區(qū)腧穴至少有2~5個穴位,每次施灸時間以該穴熱敏灸感完全消失(即消敏量)為度(以20~75 min為佳),初伏每日1次,共治療10天,中伏開始每2日1次,連續(xù)治療5次,末伏起每3日1次,連續(xù)治療3次,每年治療18次,3年為1療程。
1.6 對照組(三伏貼組)
1.6.1 治療穴位 初伏選擇風門(雙)、膏肓(雙)、肺俞(雙)、腎俞(雙)、天突、足三里(雙);中伏選擇脾俞(雙)、定喘、頸百勞、志室(雙)、胃俞(雙);末伏選擇肺俞(雙)、膏肓(雙)、腎俞(雙)、至陽。
1.6.2 治療藥物 將白芥子、細辛、甘遂、麻黃、肉桂按2∶2∶1∶1∶1比例研粉,拌生鮮姜汁備制成1 cm×1 cm×0.3 cm大小的藥餅,臨時配制。
1.6.3 治療方法 用龍膽紫記號筆定好穴位后,將藥餅貼于穴位上,用5 cm×5 cm的三伏天專用膠布蓋上,每次貼藥2~6小時,三伏天內每10天1次,每年治療4次,3年共12次為1療程。
1.7 療效評定
1.7.1 療效標準 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分為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無效4級。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療前后癥候積分減少值/治療前癥候積分×100%。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候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癥候積分減少≥30%;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變,或加重,癥候積分減少<30%。
1.7.2 生活質量測評 采用COPD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QOL) 測評表[4],由一名專職醫(yī)師進行測評,該評分表由35個項目組成,每項按4級評分,1分為最好,4分為最差;35個項目分4個因子,即日常生活能力、社會活動情況、抑郁心理障礙和焦慮心理障礙。然后計算總積分(總分/測評項目數(shù),) 和因子分(組成某一因子的各項評分之和除以組成該因子項目數(shù))。
1.7.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軟件包,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顯示試驗組總有效率為85.5%,對照組為69.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生活質量比較 見表2。結果顯示兩組在日常生活能力、社會活動情況、抑郁心理障礙、焦慮心理障礙及總均分上,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生活質量評分表 (±s,分)
表2 生活質量評分表 (±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抑郁心理障礙試驗組 2.43±0.52 2.42±0.49 2.39±0.45對照組 2.86±0.69 2.84±0.71 2.77±0.57日常生活能力社會活動情況焦慮心理障礙2.40±0.46 2.79±0.53總均分2.43±0.45 2.81±0.63
慢性支氣管炎以老年為多見,病程緩慢,初起在寒冷季節(jié)發(fā)病。隨著病情發(fā)展,終年均有咳嗽、咳痰。屬于中醫(yī)學“咳嗽”“痰飲”“喘證”“哮證”等疾病范圍。老年患者多屬陽虛體質,所以喜歡三伏貼,更喜愛熱敏灸,三伏天又是一年中陽氣最旺之時,人體腠理張開,易于養(yǎng)陽、補陽,運用熱敏灸,容易激發(fā)經(jīng)氣、發(fā)動感傳、開通經(jīng)絡、搜滌人體深部之寒邪,況且夏季虛寒性疾病病情較穩(wěn)定,針對“虛”采用“補”、針對“寒”采用“熱”的治療方法,一方面能祛除陰寒之病邪,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從而達到治療或明顯緩解上述冬季易發(fā)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熱敏灸療法[1]與傳統(tǒng)“三伏貼”天灸療法雖然表面上都是對準穴位進行灸療,但有以下本質的不同:①灸感不同:灸感即施灸時患者的自我感覺。熱敏灸強調要求施灸過程中產(chǎn)生6種熱敏灸感和經(jīng)氣感傳,氣至病所,而三伏貼僅有局部和表面的熱感,而且容易引起皮膚發(fā)泡潰爛,患者難以接受。②灸位不同:灸位即施灸部位,熱敏灸是在熱敏穴位上施灸,熱敏穴位對艾熱異常敏感,最易激發(fā)經(jīng)氣感傳,產(chǎn)生小刺激大反應;而三伏貼由于未認識到穴位有敏化態(tài)與靜息態(tài)之別,不刻意追求感傳,因此激發(fā)經(jīng)氣感傳的效率很低。③灸量不同:在施行熱敏灸療法時,每穴的施灸時間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個體化的熱敏灸感消失為度的施灸時間,這是患病機體自身表達出來的需求灸量,所以是最適的個體化充足灸量即飽和消敏灸量。而傳統(tǒng)三伏貼天每次每穴固定時間固定灸量,或者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往往達不到治療個體化的最佳灸量。
因此,三伏天對老慢支患者實施熱敏灸療法,不失為一種臨床較佳的創(chuàng)新治療方式。
[1]陳日新,康明非.熱敏灸實用讀本[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4.
[2]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第13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9.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58.
[4]Fishman A.Martinez F,Nauheim K,et a1.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lungvolume-reduction surgery with medical therapy for severe emphsema[J].N Engl Med,2003,348(21):2059-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