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忠
2014年11月3日,擔任中央紀委書記近兩年的王岐山在《人民日報》撰文:反腐敗是輸不起的斗爭。
面對反腐敗斗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卻用了“輸不起”來概括。原因何在?
十八大前,我曾撰文提出,新一屆黨中央將面臨三個“不得不”的關口:一是政治體制,到了不得不改革的關口;二是兩極分化,到了不得不解決的關口;三是反腐困境,到了不得不突破的關口。而反腐敗因其共識度最高、支持度最廣、口子最小、見效最快而必須成為攻關破局的首選。
2012年12月6日,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站的“案件查處”欄目,首次通報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四川省原省委副書記李春城被調查的消息。中央的強力反腐敗拉開序幕。
2013年,全國18.2萬名黨員和公職人員受黨紀政紀處分,平均每天近500名;全國3萬多千部因違反八項規(guī)定被處理,平均每天82名。近兩年來,50多名涉嫌違紀違法的省部級及其以上高官被查處,平均每月2名多。截至2014年7月31日上午10點,被中紀委網站通報涉嫌違法違紀的官員中,廳局級以上干部達300多名。如此高強度、大力度、長時間的反腐行動,極大地震懾了問題官員和貪腐官員,其中相當多的人開始收斂收手了。
形成反腐高壓態(tài)勢一年后的2014年1月,在中央紀委第三次全會上,習總書記指出,必須以“深化改革推進反腐敗斗爭”,明確了“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的反腐目標(也即政改目標)。這是用輸不起倒逼必須贏的政治綱領。
從下定“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反腐決心,到明確“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的反腐目標,這場沒有硝煙的反腐敗之戰(zhàn),不僅打出了氣勢,打出了威風,而且收到前所未有的效果,為治本贏得時間。
兩年來的反腐敗斗爭成效,不僅國內肯定,而且舉世公認?!巴该鲊H”的“清廉指數”。2013年第一次給了中國40分,結束了我們多年來從未突破40分的歷史。
但作為反腐敗一線最高指揮員的王岐山,卻用了“輸不起”三個字來總結。這是用輸不起倒逼必須贏的政治反思。
在前所未有的反腐成效面前,“輸不起”折射出的不僅是反腐敗形勢前所未有的極其嚴峻的形勢,而且證明了王岐山作為反腐前線最高指揮官頭腦的清醒。
我以為,越是在反腐敗斗爭的第一線,越能真正感受到形勢的極其嚴峻;越是查案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越能真正明白腐敗呆賬存量前所未有的極其巨大;越是高壓態(tài)勢下的強力反腐,越能真正懂得化阻力為動力的極其不易。
從“輸不起”的可能性、現實性來看,大概有這么九個:一是多年治標,讓治本輸不起;二是黨不管黨,讓黨建輸不起;三是蘇聯模式,讓執(zhí)政輸不起;四是缺乏特區(qū),讓政改輸不起;五是等級授職,讓普選輸不起;六是呆賬存量,讓化解輸不起;七是冷眼旁觀,讓民意輸不起;八是燈下之黑,讓自身輸不起;九是失之交臂,讓機遇輸不起。
防止這九大“輸不起”,在于能否贏得時間。十八大以來的強力反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高壓態(tài)勢,為打勝這場反腐之戰(zhàn)。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為了贏得時間,在最初的階段,堅持以治標為主,誰問題嚴重查誰,誰腐敗突出抓誰;保持強力反腐的高壓態(tài)勢,以上率下,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使反腐壓力層層傳導,讓“超調量”(控制系統(tǒng)動態(tài)性能指標中的一個指標值)保持在一個合理可控的范圍內,從而收到矯枉雖過正,最終能復原的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用輸不起倒逼必須贏的政治行動。
但是,“輸不超”不單要贏得時間,更要贏得空間。因為,贏得時間雖然是“輸不起”的前提和條件,贏得空間才是“輸不起”的關鍵和根本。
贏得空間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既是兩軍對壘的搶占灘頭陣地,也是科學家必須有的試驗之場;還是試錯糾偏的試驗田和發(fā)展鞏固的落腳地;更是可供復制拷貝的樣板間和升級換代的新版本。
于是,十八大以來的兩年,中央和中央紀委的戰(zhàn)略部署、工作思路和邏輯關系也越來越清晰——治標力度前所未有,是為形成反腐高壓態(tài)勢;已經形成的反腐高壓態(tài)勢,是為集中力量打擊重點;通過對現有兵力“三轉一聚”的集中力量打擊重點,可以讓相當多的問題官員收斂收手;為讓更多的問題官員收斂收手,應該分而治之推行有條件赦免;為讓有條件赦免問題官員不空談誤國,需要設立政改特區(qū)先行先試率先全面深化改革;通過設立政改特區(qū)率先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治本,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這是用輸不起倒逼必須贏的頂層設計。
高壓態(tài)勢兩年后的下一步,中央的反腐會突出四個要點:一是時間上的聚焦,以十八大之后仍然不收斂不收手的為查處重點。二是空間上的聚焦——現處在重要崗位??赡苓€會被提拔的。三是問題上的聚焦——線索集中的。四是影響上的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下一步反腐敗斗爭突出“四要點”。將為一些問題官員留下“金盆洗手”的時間和機會。
深刻的反思使中央認識到,在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雙重轉換下,由于政治體制改革未能與經濟體制改革同步,由于實踐中未能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由于30多年來,我們只在經濟領域而未在政治領域擯棄蘇聯模式,因此不僅腐敗的形勢極為嚴峻。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且各級黨委政府的執(zhí)政能力明顯不足。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尖銳指出:“我們國家無論在體制、制度上,還是在所走的道路和今天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境遇,都與前蘇聯有著相似或者相近乃至相同的地方。弄好了,能走出一片艷陽天;弄不好,蘇聯的昨天就是我們的明天?!?/p>
而擯棄“蘇聯模式”的權力結構和選人用人體制,既是當前反腐敗的治本之策,也是不走“老路”走出“新路”的成功之道。
30多年的權力反腐,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最大的問題是沿用至今的“蘇聯模式”,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設立政治體制改革特區(qū)。
當前高壓態(tài)勢下的強力反腐,使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更大的政治勇氣已經不是敢不敢反,更大的政治智慧已經是敢不敢改。這是用輸不起倒逼必須贏的政治智慧。
一部人類社會史,既是一部權力擴張與權力制約的沖突史,也是一部腐敗與反腐敗的斗爭史,還是權力結構的發(fā)展史,更是權力與權利的搏弈史。其中,最大的公約數是權力,最好的形式是公開,最深厚的動力是群眾,最能發(fā)現問題的機制是監(jiān)督,最有效的控制力量是制衡,最終實現制衡的法寶是民主與法洽。而制度反腐的過程,就是推動權力結構不斷改革并“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的過程。
綜上所述,反腐敗斗爭的輸與贏,既表現于能否贏得時間上,更體現在能否贏得空間上。其一,古今中外歷史反復證明:國家、社會治理的好壞,常常贏在權利的合理保障和伸張,輸在權力的過度濫用和膨脹。其二,只有改革黨的領導,才能改善和加強黨的領導,否則,適得其反。再不改革黨的領導,則很可能輸;只有堅決改革黨的領導,我們才會贏。其三,不改革權力結構,權力反腐肯定輸;通過設立政改特區(qū)的先行先試,以在局部率先“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制度反腐則肯定贏。
摘自鳳凰網評論
作者系中國紀檢監(jiān)察學院副院長,中國民生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制度反腐專家,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