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亮
1919年,丁文淵去了瑞士,在楚西里大學學習。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留歐學生監(jiān)督處秘書曹梁廈。巧的是,曹梁廈是丁文淵二哥丁文江的好友。知悉丁文淵的狀況后,曹梁廈對他說:“令兄不是有錢的人,你不應當讓他獨自負擔你的學費。照你的學歷,你可以請補官費。他和留學生監(jiān)督、教育部次長、高等教育司司長都是老朋友,你又符合資格,我想你申請一定可以核準的。”
丁文淵想了想,曹梁廈的話是有道理的。二哥家累很重,四個弟弟和一個侄子的學費全由他負擔,還要幫助無力的老親戚,一年開支3000多元,而他一年的收入不到1500元。更糟糕的是,二哥在地質(zhì)調(diào)查所工作,常因政局不穩(wěn)發(fā)不出薪水。于是,丁文淵寫信給二哥,要他為自己設法申請官費。
沒多久,丁文淵收到了丁文江的回信。他在信中寫道:“照你的學歷和我們家中的經(jīng)濟狀況,你當然有資格去申請……不過你應當曉得,在國中比你還要聰明、還要用功、還要貧寒的子弟,實在不少。他們就是沒有像你有這樣一個哥哥,來替他們負擔學費。他們要想留學深造,惟一的一條路就是爭取官費。多一個官費空額,就可以多造就一個有為的青年?!弊詈?,丁文江勸勉弟弟:“我既然答應負擔你的學費,如何節(jié)省籌款,都是我自己的事,你只應當安心用功讀書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