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亮
(新疆兵團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聚丙烯纖維混凝土在橋梁施工中的應用
雷亮
(新疆兵團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雷亮(1982—),工程師,研究方向:路橋設計。
摘要:聚丙烯纖維混凝土能夠有效地提高混凝土內(nèi)部的粘結力,具有良好的抗壓、抗彎拉能力,從而適應復雜外力作用,因此在橋梁工程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文章結合具體的橋梁施工實例,探討聚丙烯纖維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方案及施工技術,以期對類似工程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聚丙烯纖維混凝土;橋梁工程;配合比設計;應用
0引言
根據(jù)相關的工程實踐可知,在混凝土中摻加一定比例的聚丙烯纖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內(nèi)部粘結力,同時使得混凝土在抗壓性能和抗彎拉性能上得到提高,在結構中的應用可以有效補償溫差抗裂。同時,聚丙烯纖維在混凝土中會形成具有多維結構的支撐體系,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混凝土早期泌水的問題,降低孔隙率,從而達到緩解混凝土早期沉降裂縫的目的。因此聚丙烯纖維混凝土在橋梁工程中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本文將結合具體的橋梁工程施工實例,簡要探討聚丙烯纖維混凝土的具體施工過程。
1工程概況
本工程為新疆地區(qū)某公路橋梁施工建設項目。該橋梁全長132.16 m,橋面寬度為12 m,按照二級公路標準進行設計,上部結構為30 m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箱梁,下部結構采用柱式墩臺,鉆孔灌注樁樁基,樁徑為1.4 m。根據(jù)設計要求,橋面鋪裝層采用10 cm厚的聚丙烯纖維混凝土,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50,混凝土中鋪設一層鋼筋網(wǎng),直徑為12 mm。
2聚丙烯纖維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
(1)粗集料:粗集料采用礫石,其粒徑控制在10~20 mm,每100 kg水泥采用338 kg的礫石。
(2)細集料:采用中粗砂,其細度模數(shù)控制在2.27,每100 kg水泥采用144 kg中粗砂。
(3)聚丙烯纖維:根據(jù)設計和規(guī)范的要求,聚丙烯纖維在混凝土中的體積百分比為0.9%,每100 kg水泥采用0.225 kg聚丙烯纖維。
(4)水灰比:經(jīng)過相關試驗,最佳水灰比采用0.38。
(5)水:采用當?shù)氐娘嬘盟纯?,?00 kg水泥采用38 kg水。
(6)外加劑:外加劑采用緩凝減水劑,每100 kg水泥采用0.75外加劑。
3聚丙烯纖維混凝土施工技術
由于聚丙烯纖維在混凝土早期裂縫中的作用不是很明顯,因此為了確?;炷潦┕べ|(zhì)量,減少早期裂縫的出現(xiàn),在聚丙烯纖維混凝土的具體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施工工藝流程要求進行橋面鋪裝作業(yè)。
在本工程中進行聚丙烯纖維混凝土的施工,具體施工工藝流程為:清除鑿毛→立模→綁扎鋼筋網(wǎng)→拌和混凝土[1]。
在混凝土施工之前,應先對梁體進行清理,將其上的雜物清除干凈,并進行鑿除處理。重點需要進行鑿毛的部分主要為梁體頂面、鉸縫處。鑿毛之后清洗梁體,這樣可以確保橋面鋪裝層混凝土與梁體之間的粘結效果。
立模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是確保橋面標高和橋面平整度的關鍵工序。在立模施工中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注意事項。
(1)模板的拼裝。由于工程所在地區(qū)晝夜溫差較大,一般情況下溫差可以達到20 ℃~30 ℃之間,因此經(jīng)過綜合考慮,決定采用槽鋼作為側模。模板的拼接長度控制在6 m以內(nèi)。同時側模之間應預留有0.5 cm的縫隙,并采用直徑8 mm的鋼筋進行上下焊接。鋪筑層模板底腳應確保緊密加固[2]。
(2)模板標高測量。由于后張法預應力箱梁容易受到溫度的影響,在不同時間內(nèi),梁體的標高往往會出現(xiàn)不同,因此為了切實掌握梁體標高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應對梁上拱度標高進行監(jiān)測。這對于橋面鋪裝層標高的控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表1所示為本工程梁上拱度標高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
表1 梁上拱度標高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梁上拱度標高在一天的時間內(nèi)呈現(xiàn)不同的變化,因此為了對橋面鋪裝層標高進行控制,應選擇最佳時間立模。一般情況下可以選擇在早上7:00~8:00點立模,在晚上22:00~23:00點校模。
當模板安裝完成之后,即可進行鋼筋網(wǎng)的綁扎。在進行鋼筋網(wǎng)綁扎施工時,應嚴格控制好鋼筋網(wǎng)的厚度。如果保護層的厚度過大,鋼筋網(wǎng)就無法起到應有的抗裂作用,如果保護層的厚度過小,則容易導致橋面鋪裝層出現(xiàn)裂縫問題。因此在鋼筋網(wǎng)下面,每間隔30~40 cm的間距應焊接一個支點。
(1)混凝土的拌和。在本工程中進行聚丙烯纖維混凝土拌和采用的是強制式攪拌機,并采用自動線進行原材料的添加。各種原材料應嚴格按照設計配合比的要求進行添加。按照砂石、纖維、水泥、水以及外加劑的順序進行原材料的添加。當進行聚丙烯纖維的添加時,應安排專人將其均勻灑布在自動線裝料筒內(nèi),由自動線送入到攪拌機中。在攪拌施工中,應嚴格控制好攪拌時間,因為攪拌時間對聚丙烯纖維的影響較大,一般情況下,應將攪拌時間控制在2~3 min之間。
為了確保混凝土攤鋪作業(yè)的順利進行,應嚴格控制好混凝土的坍落度[3]。一般情況下應將聚丙烯纖維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5~7 cm之間。當混凝土充分攪拌均勻之后,即可將其及時運輸?shù)绞┕がF(xiàn)場。在運輸過程中,應在混凝土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這樣可以防止水分蒸發(fā),從而影響混凝土的坍落度。
(2)混凝土的澆筑。當混凝土運輸?shù)绞┕がF(xiàn)場之后,即可開始進行混凝土的澆筑?;炷翝仓母叨纫话銘饶0宓统?~4 cm。之后即可采用插入式振搗器和平板振搗器進行混凝土的配合振搗。首先采用插入式振搗器,然后再采用平板振搗器進行搶平。在振搗過程中,應安排專人對振搗的情況進行檢查,從而確?;炷琳駬v密實、均勻,避免出現(xiàn)漏振的問題。
混凝土澆筑振搗完成之后,即可進行混凝土表面的抹面處理。在本工程中進行混凝土的抹面,采用一刮、二滾、三縱、四抹的方法,這樣可以確保橋面鋪裝層的平整度。抹面處理完成之后,即可進行收漿處理,這是聚丙烯纖維混凝土橋面鋪裝層的關鍵施工工序。在具體的聚丙烯纖維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應根據(jù)工程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收漿時機,一般應考慮的影響因素包括天氣冷熱情況和風力的大小。收漿過早或者過晚,都可能會影響橋面鋪裝層的平整度,或者引起早期裂縫的出現(xiàn)。
為確保聚丙烯纖維混凝土橋面鋪裝層的平整度,在施工過程中,應加強平整度的檢測。在本工程進行平整度的檢測采用的是6 m的鋁合金尺桿。檢測結果應及時反饋給后續(xù)的施工者,從而為后續(xù)工序的平整度控制提供依據(jù)。
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時,即可采用刻紋機進行混凝土的刻紋。
4結語
從以往工程實施效果表明,聚丙烯纖維加入到混凝土中,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壓和抗彎性能。文章通過結合某橋梁施工實例,針對該橋梁橋面鋪裝層采用10 cm厚的聚丙烯纖維混凝土,從聚丙烯纖維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以及實施過程展開探討。從本工程實施效果表明,聚丙烯纖維混凝土對于緩解混凝土早期沉降裂縫效果顯著,可在同類工程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邱士權.聚丙烯纖維混凝土在橋梁工程中的應用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07(8):76-78.
[2]王彬,黃云,關忠林.聚丙烯纖維混凝土首次在新疆橋梁施工中的應用[J].混凝土,2003(11):63-64.
[3]賴水生.聚丙烯纖維混凝土在石圳大橋橋面鋪裝修復中的綜合運用研究[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2(9):78-79.
Application of Polypropylen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in Bridge Construction
LEI Liang
(Xinjiang Corps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Group)Co.,Ltd.,Urumqi,Xinjiang,830000)
Abstract:Polypropylen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ternal cohesion of concrete,with good compression and bending resistance ability,it can adapt to the impact of complex ex-ternal force,thus it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bridge engineering.Combined with specific bridge construction example,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mix ratio design plans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polypropylen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in order to play a reference role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words:Polypropylen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Bridge engineering;Mix ratio design;Application
文章編號:1673-4874(2015)12-0046-03
中圖分類號:U4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282/j.cnki.wccst.2015.12.011
作者簡介
收稿日期: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