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文化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統(tǒng)一,是以大學生為主體、大學校園為空間、以豐富的活動為內容的群體文化,建設校園文化的目的在于營造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陶冶學生的青草,提高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校園文化倡導積極向上的主題,而不同時代的大學生對校園文化的需求又不盡相同,本文在此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心里特點、時代環(huán)境和發(fā)展需要分析當前學生校園文化需求的特點。
關鍵詞:大學校園 文化需求 特點
引言:
建設校園文化的意義發(fā)展文化,必須全面認識掌握大學生文化需求。文化需求對社會的發(fā)展起著牽引整合的作用,并且能夠,調節(jié)、制約著群體文化心理。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全面分析學生的文化需求狀況,學校不僅需要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的掌握、更需要重視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以及校園文化的建設。
一、建設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性
(一)校園文化是校園之間競爭的軟實力
新時代大學校園的競爭,不再是硬件設施,師資水平,學生就業(yè)率等硬性指標的比較,未來的競爭,很多程度上來說是文化的競爭,所以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教學文化、行為文化等優(yōu)良的教學文化,才是大學用之不竭的發(fā)展原動力。
(二)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跨越式發(fā)展的源泉與動力
校園文化看似無形,但作用巨大。文化對教師有激勵作用,對于學生有熏陶感染師范作用,不僅可以提高高校的命運,也能夠激發(fā)師生的創(chuàng)造力,增強師生對校園的認同感[1]。
二、當代大學生有關校園文化活動的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的合作意識薄弱
當今社會是一個分工極為精細的社會,一個人很難完成一整項工作,對于任何一個項目,通常至少是有一個人或者一個小組的人負責。但從當前情況來看,當代大學生在文化活動中表現出了較強的個人意識,追求個人價值的體現,嚴重到出現了越俎代庖的現象,這就造成很多文化活動最后只有某幾個人在執(zhí)行,其他人只是名義上參與了該文化活動。
(二)當代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功利心強
由于現在的大學獎學金測評、素質綜合衡量制度等都要求大學生參加過相關校園文化活動,因此很大一部分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目的很明顯,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導致很多活動虎頭蛇尾,工作只是走過場,根本達不到校園文化應有的效果。
(三)缺乏校園榮譽感、文化建設使命感
現在的大學生多數出生在20世紀90年代,家庭條件相對優(yōu)越,生活環(huán)境相對寬松,這也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大學生的依賴心理,他們實踐能力差,在組織相關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責任感、使命感缺乏,出現錯誤時不會從自身找原因,常常歸咎于外界環(huán)境或其他問題。對于校園文化缺乏正確的理解,缺乏集體榮譽感[2]。
三、正確導向下大學生校園文化的需求及特點
我國當前大學均為80后90后,他們是信息時代開始的見證者,他們感受了時代變化的巨大浪潮,夾在主流與邊緣、傳統(tǒng)與現狀、理想與現實之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于校園文化活動,很多大學生表示肯定文化活動的作用,認為好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能提高自己的素質,又能結交更多的朋友,留下來的成績不僅是一份回憶,更是在職場的能力證明書。他們對校園文化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需要校園文化緊跟信息時代主旋律
大學生思想活躍,思維能力強,知識水平高,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他們是流行文化的傳播者,在當前信息時代大環(huán)境之下,大學生文化生活越來越多地依托于新媒體文化,他們渴望在校園生活中了解到更多的更新的更有使用價值的內容,能夠為自己的校園文化生活提供方便,使自己的校園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二)需要校園文化擴展知識面鍛煉技能
學生普遍認為學習成績只是綜合素質的一部分,并不能衡量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很多大學生受到社會需要的影響,考慮到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希望能在大學課外活動中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學習專業(yè)課以外的相關知識,全面的鍛煉自己的能力,包括社交能力組織能力。很多學生都表示愿意學校電腦硬件維修技能/和參加個人形象設計專題講座等等,全面建設個人素質,所以校園文化與個人發(fā)展的統(tǒng)一,是目前大學生文化需求的主要特點。
(三)需要校園文化貼近就業(yè)市場
大學生失業(yè)率逐年增加,大學生畢業(yè)人數有增無減,當前市場環(huán)境之下,就業(yè)市場競爭激烈,很多大學生時刻關心著自己的就業(yè)能力,職業(yè)發(fā)展,很多學生認為在校期間參加的活動應該注重就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加強自我分析,素質技能培訓。先進代表經驗介紹都是校園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學生在求職中遇到困難,近一半學生認為是工作經歷的缺少,還有部分學生是任務自己缺乏自信心,缺乏面試技巧,還有學生認為是簡歷編制不夠優(yōu)秀。學生普遍認為在校期間獲得的榮譽是招聘單位考慮的一個因素。所以應該在校園文化中加入求職方面的內容,這是大學生面向未來就業(yè)市場,心里最需要的文化內容,包括面試技巧指導、個人形象設計、外交禮儀、怎么樣成為成功的推銷員等等能夠對大學生就業(yè)提供幫助的校園文化活動。
(四)需要校園文化活動給學生特長發(fā)展空間
很多大學生各自有不同方面的特長,在大學這個講求個性發(fā)展的舞臺上,大學生都希望能夠切實參與到校園文化活動中,在活動中活躍,展現自己,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并且能在求職之路上為自己的校園經歷填一個亮點。
(五)需要傳統(tǒng)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新
學生長期參與校園活動,這些傳統(tǒng)的活動固然給學生帶來了各方面的發(fā)展,但是內容普遍陳舊,無法滿足新一代大學生的文化需求,例如運動會是傳統(tǒng)校園文化活動,運動會之所以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因為體育鍛煉不僅有益于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更重要的是體育競賽中所體現出的競技精神,但是形式過于單一,將運動會內容形式創(chuàng)新,引入趣味運動會的模式,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的樂趣。
(六)需要能夠突出學校特色的文化
很多大學生希望,校園活動能夠體現出學校的特色,增強學生的校園集體榮譽感、認同感,例如工程院校的機械設計發(fā)明活動,音樂學院的音樂會,能發(fā)揮出學校自己的特色,而非前篇一律的辯論會、運動會等等。
(七)需要文化活動提供人際交流的機會
很多大學生人為,參加文化活動是增加交際面的重要手段,通常一個人的交際體驗越豐富深刻,他的個性發(fā)展就越自由全面,他的精神世界越充實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生對人際交流的需要是他們成長的需要,是發(fā)展的需要,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校園文化活動涉及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這對大學生合理分工、團結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大學生人際交往合作能力的提高。因此,營造一種充滿健康、積極向上的人際關系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責任。
結語:
大量粗劣的校園文化活動會占用學習時間,影響學習質量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同樣滋生了大量低質量的校園文化活動,而且由于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在判定校園文化活動性質方面還存在很大漏洞,因此,這樣的粗劣校園文化活動也在蔓延生長,所以學校要嚴格把關,駁回無意義的校園活動提案,保證校園文化的高質量。
參考文獻:
[1]張雷聲: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 年第 1 期。
[2]仇道濱.現實與虛擬交織下的文化自覺——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校園文化的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J].山東社會科學,
2013(2).
[3]馮曉玲.論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84-88.
作者簡介:
艾蓉 單位:青海民族大學 郵編:810007 籍貫:遼寧沈陽
1986.7——2006.5西寧鐵路分局司機學校 教師
2006.5——2011.9青海民族大學 教師
2011.9——至今 青海民族大學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