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力 劉堯 范瑜 王可 孟令原 宋偉峰
摘要:落葉松八齒小蠹是為害落葉松樹的主要害蟲之一,幾年來,采用信息素防治落葉松八齒小蠹蟲方法取得了顯著效果。該方法捕蟲效果好,便于攜帶懸掛、 經(jīng)濟適用。
關鍵詞:落葉松八齒小蠹;漏斗式誘捕器;原理
中圖分類號: S436.8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02.041
落葉松八齒小蠹(Ips subelongatus)(以下簡稱該蟲)由于其具有個體小、活動隱蔽、繁殖力強等特點。一直以來是森林保護戰(zhàn)線的“頑固敵人”。筆者于2014年4~10月承擔了凈月林區(qū)利用漏斗式誘捕器與信息素配套使用防治落葉松八齒小蠹蟲的工作,親身體會到該方法的合理性。
1落葉松八齒小蠹
1.1分布與寄主
從參考文獻上得知:該蟲國內主要分布于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qū)東部,國外主要分布于歐亞大陸北部,主要為害落葉松(Larix spp.)。
1.2形態(tài)特點
卵:呈橢圓形長徑約1.1毫米,短徑約0.7毫米,顏色乳白,半透明,表面光滑油亮。幼蟲:老熟幼蟲體長4.2~6.5毫米,渾身褶皺,脊背長有剛毛,除頭部呈灰黃至黃褐色外,全身顏色乳白,正面看,頭部呈三角形,下方長著一對觸角,前胸和第1~8腹節(jié)各有一對氣門。蛹:體長4.1~6.0毫米,顏色乳白,幾對足和翅折疊在腹部,第9腹節(jié)末端帶有2根刺。成蟲:由蛹羽化為成蟲,顏色由乳白轉變?yōu)榈S至深黃至淺褐色到最后黑褐色。鞘翅逐漸變硬。成蟲體長4.4~6.0毫米,翅盤兩側各有4個獨立齒(兩側共8個齒,該蟲由此而得名)。雌成蟲翅縫末端呈內“八”字型,雄蟲呈外“八”字型。
1.3生物學特征
1.3.1生活史 該蟲在凈月林區(qū)1年發(fā)生3代,偶有2代。越冬成蟲于翌年4月末開始飛揚,自5月中旬至8月下旬在落葉松林內均可見到該蟲的卵、幼蟲、蛹和成蟲,各世代界限不明顯。
1.3.2生物學特性卵 卵的發(fā)育速度受溫度影響很大,5月卵期一般在9天左右,6月下旬至8月中旬卵期一般為5天左右,卵的發(fā)育起點為6.1℃。
1.3.3生態(tài)學特性 溫度:由于緯度不同帶來的溫度不同而導致越冬成蟲飛揚時間有顯著差異。濕度:松樹皮內濕度是決定此蟲能否生存的先決條件。
1.3.4為害狀況 該蟲對中齡以上落葉松樹侵害嚴重,樹干越高侵害越輕。剛侵入樹干時從侵入孔頂出木屑,成蟲開始蛀坑道,母坑道呈倒“Y”狀;子坑道從母坑道兩側橫向伸出;由于這些活動嚴重地破壞松樹的維管束導致生長衰弱直到枯死。
2誘捕原理
揮發(fā)性的化學物質,被落葉松八齒小蠹種內其他個體嗅到,體內有性反應和聚集反應,這些化學物質學名信息素??茖W家們根據(jù)這一原理,人工合成信息素制成小包裝取名“誘芯”,制造出漏斗式誘捕器。
2.1結構
該漏斗式誘捕器由聚乙烯制成,每套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由直徑30厘米的大白蓋組成,用14號鐵線穿大白蓋圓心眼。鐵線尾端打結,首端穿出蓋上并與橫向連接2株樹的規(guī)格12號線相連.中部由上圓直徑20厘米(外側周邊平均預留3個眼),下圓直徑5.2厘米,高11.7厘米的8個內外壁都十分光滑的黑色漏斗,用高10厘米首尾帶卡的連桿順序螺旋連接而成,誘芯掛在中部漏斗中,第8個漏斗底部帶有陰卡扣.下部由直徑10厘米,高11.7厘米頂端帶有陽卡扣的白色收集桶構成。中部陰卡扣與陽卡扣對齊,順時針旋轉即安好,取蟲時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即可將誘捕到的該蟲倒出,里面要注入收集桶2/3體積的純凈水。該蟲從漏斗處滑落下來到收集桶后由于掙扎中沾少許水,越沾水越掙扎,越掙扎水越多直到“溺水身亡”。該桶中上部側壁有對稱2個直徑2厘米圓洞,然后用細篩網(wǎng)熱熔而成。飛揚高峰期每2天收集一次。收集到的蟲子可以飼喂雞鴨。
2.3懸掛時間
一般早春日最低氣溫超過7℃,日均氣溫超過15℃是該蟲越冬飛揚初盛期。在此之前懸掛結束。用規(guī)格為12號的鐵線兩端分別纏繞株距3米的2株樹,纏繞點距地面2米處,就地取3段干、結實樹椏,將纏繞一圈的鐵線平均分成3點墊起,以防勒樹,并將該段12號鐵線拉直,地點是在林緣或林間空地。嚴重發(fā)生區(qū)每100米掛2~3套,輕度發(fā)生區(qū)每80米掛1套。
通過幾年來效果看,明顯比沒懸掛地點長勢好。有利于維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明顯優(yōu)于化學藥劑,有效控制并將蟲災帶來的損失降在最低水平,扭轉了災后治理的被動局面。
參考文獻
[1]楊忠岐.中國小蠹蟲寄生蜂[M].科學出版社,1996.
[2]高長啟等.松皮小蠹可持續(xù)控制對策[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99(4):101-104.
作者簡介:苗力,本科學歷,北方綠化中心,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yè)有害生物測報、防治、檢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