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晨
施世綸是康熙年間政壇上一個出類拔萃的官員,其宦海生涯極富傳奇色彩。他是晚清民間通俗小說《施公案》的主人翁,為政清廉、政績超群。在整肅官場歪風中,他堅持身體力行,從細微處抓起。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施世綸被擢拔為漕運總督。漕運在朝廷中是個肥得流油的好差事,漕運總督更被人們視為肥缺。漕運系統(tǒng)的官員貪腐成性,借漕運生財;漕運內(nèi)部管理混亂,當官的經(jīng)??丝垆蠲住⑶迷p船丁,致使漕運船只不能如期抵達目的地成為常態(tài)。施世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馬上任的。
甫一上任,施世綸便沉到漕運系統(tǒng)底層調(diào)查研究,身體力行抓漕運事務(wù),決心革除漕運管理痼疾。為了不給當官的克扣兵丁漕米的機會,施世綸就坐在淮河邊,等漕運船一過來,就親自開艙檢視米色的好壞和重量。在船上,他只和船丁悄悄說話,不準當官的窺探偷聽。監(jiān)視完畢,他讓船趕快駛離,使船丁們免除被敲詐之苦。
不僅如此,施世綸每天還帶兩三個文書,坐著船沿河行駛。他用一個小本子詳細記錄天氣以及水流緩急深淺狀況,以此預(yù)測漕船的位置,竟測得十分準確。碰到淺水急灘,他就預(yù)先安排好駁船接駁貨重人少的漕船。如有押運船只的官員因私滯留而借口“遇上逆風”種種,他就拿出小冊子給他們看,堵住他們?nèi)鲋e的嘴。久而久之,一些受過施世綸懲戒的官員以為他未卜先知,將他奉若神明。他們哪里知道,施世倫的“未卜先知”,不過是身體力行、過細體察,成為漕運工作內(nèi)行的結(jié)果。
正是這種身體力行的作風,讓施世綸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處理起具體問題來有根有據(jù)、有理有節(jié),讓那些借權(quán)營私、胡作非為的官員心存畏懼、無空可鉆。同時,他還對那些敲詐克扣、中飽私囊的官員“立杖轅門,耳箭示眾”。不過三四年,原先一團糟的漕運政務(wù)便被肅清,漕船按期往返,船丁不再受苦,百姓不再被欺……
施世綸身體力行肅歪風,對于今天的反腐倡廉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假如施世倫像一些貪官污吏那樣,將管理漕運當作肥缺,利用手中大權(quán)發(fā)財,就不可能想到要整治漕運管理混亂、貪腐成習的弊端;假如施世倫不是身體力行、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即便他有整肅漕運積弊之心,也未必能收到除弊之果。原因很簡單,革除官員作風之弊,絕不是光憑決心和口號就能實現(xiàn)的,而是需要真抓實干,需要對具體問題和事件逐一、細致地去解決。倘若不身體力行,不具體細致深入實際,而是提提要求、聽聽匯報,再找?guī)讉€“典型”浮光掠影地看一看,一準兒會落入貪官們設(shè)下的騙局,時間一久,也就難免隨波逐流、沆瀣一氣了。
時下正在進行的作風建設(shè),正需要領(lǐng)導(dǎo)干部身體力行、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的作風。既不能干打雷、不下雨,更不能霧里看花。歷史的經(jīng)驗早已證明,沒有扎實的作風是成不了事的,何況是整肅不正之風這樣的大事、難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