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文
摘要:目的 對比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肛周膿腫的臨床效果。方法 2011年8月~2013年12月選擇在我院進行診治的60例肛周膿腫患者,治療組選擇切開掛線曠置引流,對照組選擇切開掛線對口引流。結果 手術后經過觀察,治療組的術后住院時間與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術后隨訪3個月,治療組的肛瘺、肛門輕度畸形、肛門部分失禁等并發(fā)癥總體發(fā)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結論 相對于切開掛線對口引流,切開掛線曠置引流治療肛周膿腫能促進患者的康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肛周膿腫;手術;并發(fā)癥;切開掛線曠置引流
肛周膿腫(Perianal abscess)也被稱為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是肛管直腸周圍間隙發(fā)生急慢性化膿性感染所致,也是肛腸科臨床常見疾病[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肛周膿腫占外科疾病的4%左右,占占肛腸疾病的12%左右,多見于20~40歲的男性。在其發(fā)病進程中,膿腫通常發(fā)生在肛門直腸周圍的間隙,可形成肛瘺,嚴重可造成敗血癥、中毒性休克等嚴重后果,需要早起進行手術治療[2,3]。肛周膿腫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為先切開引流,待繼發(fā)肛瘺后再行第二次手術治療,其流程長,對于患者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切開掛線曠置引流術、切開掛線置管引流術等得到了廣泛應用,其能徹底清除原發(fā)感染病灶并改善預后。本文為此具體對比了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肛周膿腫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8月~2013年12月選擇在我院進行診治的60例肛周膿腫患者,納入標準:符合肛周膿腫的診斷標準;排除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甲亢、血液病、精神病等患者;年齡20~70歲;知情同意。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26歲~69歲,平均年齡(48.23±2.98)歲;病程2~39個月,平均(12.98±3.12)年;疾病類型:骨盆直腸間隙肛周膿腫32例,坐骨直腸間隙肛周膿腫28例。根據隨機抽簽原則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兩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治療組:選擇切開掛線曠置引流,患者取截石位,腰麻,肛門常規(guī)消毒,在膿腫隆起最明顯處作放射性切口后,手指探入膿腔后分開纖維間隔,排出膿液。在與內口位置對應的肛緣作放射性切口,球頭探針自切口探入,累及50%以上肛管直腸環(huán)采用掛線治療,既低切高掛法。治療后用2%雙氧水與生理鹽水交替沖洗膿腔,充分止血,術畢。對照組:選擇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距肛緣2cm處作弧形切口,切除覆蓋膿腔的皮膚及皮下組織使創(chuàng)口呈小喇叭狀,引流后分離膿腔,探針尋找內口掛線,沖洗膿腔,充分止血,術畢。所有患者在術后積極抗感染與便秘,禁食辛辣。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術后住院時間與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觀察兩組術后1個月的并發(fā)癥情況,包括肛瘺、肛門輕度畸形、肛門部分失禁。
1.4 統(tǒng)計方法 選擇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與計數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分析、Wilcoxon檢驗、t檢驗等,P<0.05代表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術后住院時間與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 手術后經過觀察,治療組的術后住院時間與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隨訪并發(fā)癥情況對比 所有患者術后隨訪3個月,治療組的肛瘺、肛門輕度畸形、肛門部分失禁等并發(fā)癥總體發(fā)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2。
3 討論
肛周膿腫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其需要進行早期手術治療。當前肛周膿腫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充分引流,徹底清除原發(fā)感染病灶,正確尋找處理內口,也要很好的處理感染的肛竇、肛腺及導管。但是在治療中,術后也比較容易發(fā)生肛瘺、肛門輕度畸形、肛門部分失禁等。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外科理念是在最短時間內盡最大程度保證治愈的前提下做到微創(chuàng),從而改善預后。
本文在手術后經過觀察,治療組的術后住院時間與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切開掛線曠置引流術存在損傷肛周組織多、瘢痕較多等諸多問題,為此在手術中也要注意以下事項:術后換藥亦重要,保證引流充分、通暢,沖洗徹底,根據創(chuàng)面情況及時換藥,避免假性愈合。肛周皮膚創(chuàng)口的"引流線"長度松緊適當,以便于拖拉沖洗引流,避免結扎的寬橡皮筋緊箍兩引流口間的皮橋,引流切口之間距離不應超過2 cm,以確保膿腔中分泌物可以被充分引流。掛線的橡皮筋松緊要適度,膿腫炎性浸潤范圍大,掛線宜松,反之則緊;膿腔位置越高,距肛門越遠,掛線宜緊,反之宜松。肛緣引流口應選擇準確,以便于患者直立位時,膿腔壞死組織徹底流出,不致形成死腔而致膿液潴留。本文所有患者術后隨訪3個月,治療組的肛瘺、肛門輕度畸形、肛門部分失禁等并發(fā)癥總體發(fā)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
總之,相對于切開掛線對口引流,切開掛線曠置引流治療肛周膿腫能促進患者的康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馬進生.一期根治術治療肛周膿腫92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3(15):119-120.
[2]張金良.一次性根治術治療肛周膿腫的療效觀察[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7,27(5):34-35.
[3]司徒欣欣.一期根治術治療肛周膿腫的臨床體會[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12):58-60.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