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春暉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上課前所做的各項準備工作。它的實質是教師以教材為載體根據課程目標對正式課程進行領悟和把握,并以課程標準和學情為依據讓自己的教育思想具體化,具體可細化為備課標、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等。前三者歷來被教師們重視,但長期以來備學生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案例】某教師借班執(zhí)教評優(yōu)課《有余數(shù)的除法》。得出 “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學生是否通過自主探究真正理解掌握這一規(guī)律,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此,教師創(chuàng)設了“豬八戒分西瓜”的教學情境。
屏幕顯示:西天取經的路上,孫悟空讓豬八戒分西瓜:“18塊西瓜,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的要盡可能多,分剩下的就獎給你吃?!?/p>
八戒每人分了2塊(畫外音:剩下的10塊都是我的了),孫悟空掄起金箍棒,就要打八戒(畫外音:打死你?。?。
教師提問:孫悟空為什么要打豬八戒?
有的學生說:“八戒貪吃。”有的說:“八戒饞。”有的說:“八戒好吃懶做?!边€有的說:“悟空脾氣暴躁,不順心了。”……就是沒有人回答出教師心中的標準答案“余數(shù)比除數(shù)大了。”教師急了,趕忙提醒說:剩下的還可以分嗎?(可以)因為余數(shù)比除數(shù)大了,所以孫悟空要打豬八戒。
【剖析】該教師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一個童話情境,設想通過直觀、富有趣味的童話演示,形象地展示 “第二次再挨打(余數(shù)比除數(shù)大)、第三次不打(余數(shù)比除數(shù)?。钡脑颍瑢⒈緛砜菰镫y懂的數(shù)學知識趣味化、生活化,以追求教學設計的完美,投聽課教師所好,博各位評委贊賞??缮嵊蔡祝Y果只能是削足適履。教師在備課時也許根本沒考慮到學生看到這些鏡頭會想些什么,反而由于年齡特點過分糾纏于生動愉悅的具體情節(jié),沒有及時把童話情境轉化成數(shù)學素材,沒有把由情境帶來的短暫沖動逐步過渡為對所學知識深層次的體驗,那又有什么意義呢?它又能促進學生的哪方面發(fā)展呢?
因為是一節(jié) 評優(yōu)課,教師們都想借此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以至于教師在備課時就把更多的關注點落在一味地揣摩評委和其他聽課者的個人喜好上,絞盡腦汁思考的是:如何讓自己的教多一點新鮮的亮點和與眾不同,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完美無缺,導致教學目標并沒有真正鎖定學生,在備課時根本沒“備學生”,沒為學生的需要和發(fā)展而設計。
【思考】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師備課時對于“備學生”還缺少應有的認識。備課時關注學生,確實是一項非常重要而又是艱巨的任務。
一、什么是“備學生”
所謂“備學生”,即我們?yōu)樯险n所做的一切準備都必須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之上。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并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在研究教材的同時,還要分析學生對于新知原有的理解程度、對新知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適合學生學情特點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適應學生個性、能力發(fā)展的教學情境,以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教師要通過備學生,加強備課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發(fā)展學生潛能。
二、“備學生”應遵循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是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備學生的過程,就是深入研究學生的過程,就是不斷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過程。教師通過備學生,解決學生現(xiàn)有水平與教學要求之間的矛盾,起到調節(jié)學生與教材之間關系的作用。因此,在備課中教師應多創(chuàng)設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內容,使學生通過自我的活動獲得欣賞自我、體驗成功的喜悅。
2.差異性原則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側重的。這種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教師不僅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而且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根據不同情況,有的放矢地備課。備課中要利用多種反饋渠道,積極創(chuàng)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的條件和情境,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fā)展。無論是優(yōu)秀生還是學困生都各有長短,在教學中應注重進行因材施教。
3.發(fā)展性原則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師要相信學生是潛藏著巨大發(fā)展能量的,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自我成長的,是有培養(yǎng)前途的,是追求進步和完美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應對教育好每一位學生充滿信心。教師要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你能行”的期望來激發(fā)學生“我能行”的自信。教師不能只重視學生成績的高低,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忽視一些學困生身上隱藏的潛在能力。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和非智力潛能,在備課時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三、如何“備學生”
1.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
了解學生包括很多內容: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了解學生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基礎,了解學生喜歡的聽課方式以及感興趣的學習內容等。在備課時,教師更需要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的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老師要了解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教學目標中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還有哪些知識和技能沒有掌握,所教學的新知哪些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哪些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等。了解了這些學情,教師就可以確定哪些知識可以略講甚至不講,哪些知識應重點進行輔導,從哪個地方入手比較好,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
2.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預設學生問題解決的策略
尊重學生,就是要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對同一個數(shù)學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一般說來,教師可以把學生劃分成幾個思維水平不同的層次,對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可能想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作出設想,以便課堂上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展示。
3.練習設計要分層,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練習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設計有層次的練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收獲,這樣才能讓學生得到有差異的發(fā)展。一般說來,可以設計兩個層次的習題:第一層次的練習,指基本的、單向的,帶有模仿性和稍有變化的習題。目的是過好“課本關”,要求人人都要做;第二層次著重反映思考性、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方面的要求,可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以及開放性習題,讓優(yōu)等生思考、練習。有些習題也可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要求,對學困生可以是要求一題一解,落實課程要求。而對優(yōu)等生則要求能一題多解時盡量做到一題多解,溝通知識間的橫向聯(lián)系,使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以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學生才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我們備課要重在備學生。我們的教學活動,面對的不是物,而是有思想、有個性的人。我們的備課應從他們的年齡、個性、心理等特點出發(f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得到全面發(fā)展。事實證明,無論我們教師把教材吃得怎么透,教學重點抓得怎么準,教學步驟安排得怎么周密與得當,如果沒有學生的有效配合,教學活動是很難取得理想效果的。我們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認知水平、知識基礎以及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備課,“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這樣備出來的課才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真正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