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愛珠
如《標準》所說: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
《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們不難發(fā)現,在平時那些看似與語文毫無關系的學科中,在那些平時看似與語文風馬牛不相及的活動中,也蘊涵著豐富的語文教育與學習資源。
1.語文學科與科學相整合,建立和諧的教學體系,促進大語文學習方式。語文資源無處不在,科學的內容也是語文中一部分內容的延伸與深入。作為語文教師,應該與科學教師的教學活動謀求最優(yōu)的合作,從而促進學生的學。(1)配合科學的教學流程,進行語文的拓展應用。(2)應用科學常識的內容,更好地進行語文的學習。
2.語文學科與計算機教學相整合,從現實到虛擬,拓展語文學習渠道與模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計算機網絡的日益普及,語文學習的空間得到了空前的擴大。計算機的網絡應用日益成為潤色語文學習的一條重要渠道?!稑藴省分赋稣Z文課程總目標之一:讓學生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師一方面應該跑在時代的前沿,應用這一媒體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同時更應該通過不同的學習形式培養(yǎng)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1)利用網絡豐富教學內容,通過教師的教,激發(fā)學生的學。(2)在教師積極利用網絡豐富自己教的同時,引導學生從他主到自主,積極學習利用網絡,搜集資料與信息,革新自己的學習方式。
3.語文與美術學科的整合,借助整合,進行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充分綻放語文學習的光彩。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是多元的,而它對于美的理解不僅僅體現在語言文字的表面,更是需要學生內心審美意象與文字表面的對接。而美術正是一門深入培養(yǎng)美的感悟、美的理解、美的表現的專門學科。語文教師不應單立的進行教學,應該主動與美術求得和諧,為我所用。(1)珍視美術課堂的內容與成果,珍視學生的美術成果。如一年級美術課上,學生制作了美麗的蝴蝶,這種成功與美感的獲得是短暫的,也許他們過后就可能馬上把這種心靈體驗遺忘,甚至連自己制作的漂亮的紙蝴蝶也會一扔了之。為了積累這一美好的內心體驗,培養(yǎng)相應的心理品質,同時又更好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潤物于無聲。(2)利用美術技能技巧與美感積累,美化語文課堂教學。如四年級第七冊《鸕鶿》一文,平靜的湖面,岸邊的垂柳,西下的夕陽,靜默的小船,整齊一排的鸕鶿,一望無際的稻田,以及坐在船上的漁人,這些意象無不展示著同一個主題:美。對于這種美的感悟,語文課堂上有許多形式。有的教師在品讀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畫一畫這一美麗的畫面。于語文美術兩兩有益,怎么不是一種痛快的學習方式?
4.語文與其他活動的整合?!稑藴省分赋觯赫Z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應該立足于教育的長遠利益上,觀照所有學科內容,并時時與這些學科教師相聯系,在相互合作的基礎上提升共有的教育資源與目標,在相互促進中提升各自的教學,從而使學生擁有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使語文這一學科成為富有生命力的學科。
5.語文學科與少先隊載體的整合。語文教學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校教育中,有一塊地方永遠是培養(yǎng)學生這些思維特性、意志品質及實踐能力的沃土。那就是少先隊組織,這是小學教育中最富有生命活力的一片天空。21世紀教育工作的四大支柱是:── 從這意義上來說,語文學科與少先隊教育盡管領域不同,但卻承擔著共同的教育內容。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少先隊的優(yōu)勢,謀求最佳的方式,創(chuàng)新學生的學習。(1)少先隊體驗教育與語文實踐活動相一致,少先隊體驗教育理念要求通過體驗一個崗位,扮演一種角色,參加一種實踐,獲得一種感受,體驗一種情感,明白一個道理,從而獲得個體的成長。新時期語文要求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一個重要體現就是開展綜合性學習,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便是語文學科與少先隊整合的接點。(2)少先隊為創(chuàng)造性的語文實踐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地。隨著少先隊科研的發(fā)展,進行實踐體驗,開展探究性活動已成為少先隊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命題。如建立紅領巾勞動基地,開展種植、飼養(yǎng)、護理等實踐,讓學生在快樂的實踐中獲得認識與提高。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深入這些基地,培養(yǎng)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能力,注重自主與合作,與此同時開展一些相應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和運用語言規(guī)律,建立新型的學習方式。如指導學生在參加勞動實踐后寫寫體驗日記,在飼養(yǎng)小動物過程中記觀察日記,或專門圍繞一種事物開展小課題研究,撰寫活動報告等。因為有了這樣的生活積累,學生的語文根基有了相應的底蘊,難道還怕學不好語文?
總之,不管在什么時期,語文教學都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植根于教育的方方面面,學生的方方面面,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在實踐中體現語文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而且不光從自身的角度優(yōu)化教學,更是從教育的各個角度各個層面謀求最佳的整合,從而使學生建立富有生命力、律動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語文教苑才能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