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13022) 張靳冬 付 強
中國農村人群高血壓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
常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13022) 張靳冬 付 強
目的探討中國農村人群高血壓發(fā)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為今后防治提供依據。方法以高血壓、農村、危險因素等為主題詞或關鍵詞,檢索1998-2013年發(fā)表的有關中國農村人群高血壓發(fā)病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按照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選擇文獻、評價質量,提取數(shù)據,采用RevMan5.1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共17篇文獻符合條件納入研究,meta分析結果表明各危險因素的合并OR值及95%CI分別為:年齡(OR=1.07,95%CI:1.06~1.08)、BMI(OR=1.36,95%CI=1.27~1.45)、高血壓家族史(OR=1.79,95%CI=1.34~2.39)、吸煙(OR=1.20,95%CI=1.07~1.34)、飲酒(OR=1.20,95%CI=1.14~1.27)、嗜鹽(OR=1.28,95%CI=1.17~1.41)、高脂肪攝入(OR=1.17,95%CI=1.05~1.31)、文化程度高(OR=0.78,95%CI=0.71~0.87)、經濟收入高(OR=0.90,95%CI=0.86~0.94)、鍛煉(OR=0.81,95%CI=0.69~0.94)、腰臀比(OR=1.51,95%CI=1.2~1.89)、性別(OR=1.28,95%CI=1.15-1.42)。結論高血壓家族史、腰臀比、BMI、嗜鹽、性別、吸煙、飲酒、高脂肪攝入、年齡為中國農村人群高血壓發(fā)病的危險因素,文化程度高、鍛煉、經濟收入高則為保護性因素。
meta分析 高血壓 危險因素 農村
高血壓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其發(fā)病受遺傳因素、社會因素、環(huán)境因素、經濟因素、生活習慣等的綜合影響[1]。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人口老齡化和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高血壓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我國農村居民高血壓發(fā)病率也處于較高水平[2],由于農村居民經濟、文化水平較低,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等有其特有特征,為探討農村居民高血壓發(fā)病危險因素,我們在文獻檢索的基礎上,采用meta分析方法,對1998-2013年期間發(fā)表的17篇有關中國農村人群高血壓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進行綜合定量分析,旨在為農村人群高血壓的防治提供一定依據。
1.資料來源
以高血壓、農村、農民、危險因素、發(fā)病因素為主題詞在萬方、維普、CNKI中文全文數(shù)據庫上進行檢索,以hypertension、risk factors、china、Chinese、rural、countryside、village等在pubmed上進行檢索,采用主題詞和關鍵詞相結合的方式。
2.文獻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1998-2013年國內外期刊上發(fā)表的關于中國農村人群高血壓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2)各文獻假設及研究方法類似。(3)各文獻須提供高血壓的危險因素統(tǒng)計指標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區(qū)間(95%CI)或可以計算OR值及其95%CI。(4)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符合WHO定義。(5)危險因素的定義一致或基本相似。
排除標準:(1)重復報道的文獻。(2)信息少、數(shù)據不全、計算錯誤而無法利用的文獻。(3)綜述。(4)研究對象為特定人群如單一性別、特定職業(yè)、老年等。
3.質量評價由兩人參考Lichtenstein等提供的標準對納入的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對重復報告、質量差或報告信息太少而無法利用的文獻進行剔除[3]。
4.統(tǒng)計學處理
對不同數(shù)據類型,全部轉換成OR值及其95%CI的形式。統(tǒng)計分析采用RevMan5.1和Stata11.0。多個研究間的異質性檢驗采用Q檢驗,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或固定效應模型計算合并OR值?!俺閷衔募狈治鐾ㄟ^計算失安全系數(shù)(fail-safe number,Nfs)來量化[4],發(fā)表偏倚評價通過觀察漏斗圖。
1.文獻的基本情況
經初步檢索,共檢索到有關中國農村人群高血壓危險因素研究的文獻137篇,按照本研究的納入、排除標準和質量評價標準,最終共納入文獻17篇,其中中文16篇,英文1篇,累計病例34 320例,對照81 910例,納入文獻基本情況見表1。本研究擬對影響高血壓的13個因素進行meta分析。
2.文獻資料的一致性檢驗
對各研究的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納入的13個研究因素中除經濟收入外,其他因素各研究結果間均無一致性,即存在明顯的異質性,因而經濟收入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其余因素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見表2。
3.農村人群高血壓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結果
meta分析結果顯示,13個危險因素中除蔬菜攝入外,其余12個因素的合并OR值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年齡、BMI、家族史、吸煙、飲酒、嗜鹽、高脂肪攝入、腰臀比、性別為危險因素,危險因素聯(lián)系強度前五位依次為家族史、腰臀比、BMI、嗜鹽,性別(相對女性),而文化程度高、經濟收入高、鍛煉則為高血壓的保護性因素,見表3。
表1 納入文獻基本情況
表2 文獻的一致性檢驗結果
4.“抽屜文件”分析
meta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結論,為了說明結論的可靠性,本研究計算了各危險因素的失安全系數(shù)Nfs0.05,即需要多少陰性研究結果才能使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meta分析結論逆轉。表3顯示,各危險因素的失安全系數(shù)均較大,均大于5k+10,說明meta分析合并的結果可靠,其結論不易被逆轉。
5.發(fā)表偏倚評價
對入選文獻數(shù)超過10篇的年齡、BMI、家族史、飲酒四個危險因素繪制漏斗圖,見圖1。除年齡較為對稱外,其余均不對稱,提示存在一定的發(fā)表偏倚。
表3 高血壓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結果
圖1 4個危險因素的漏斗圖
本研究通過meta分析,將17個研究目的相同的研究結果進行定量綜合,不但提高了統(tǒng)計檢驗的功效,也解決了研究結果的不一致性。高血壓在農村人群中的發(fā)病逐年升高,由于農村人群對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處于較低水平,遠低于城市,因此防治形勢更為嚴峻[5-6]。本次meta分析結果顯示,農村人群高血壓發(fā)病與遺傳因素有較強的聯(lián)系強度,他們合并OR值為1.79,農村人群中有高血壓家族史的要尤其注意。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壓的發(fā)病因素,本次研究顯示BMI和腰臀比與高血壓的發(fā)病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同時也是冠心病、腦卒中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要重點控制。此外,年齡也是危險因素,高血壓發(fā)病隨年齡增加逐漸上升。
食鹽的攝入量和高血壓病的發(fā)生成正相關,嗜鹽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高,本次研究顯示嗜鹽與高血壓的發(fā)病合并OR值為1.28,吸煙飲酒與高血壓的關系國內外研究結果不一致,本次研究顯示吸煙、飲酒與高血壓發(fā)病的合并OR值均為1.2,提示其與高血壓發(fā)病有關。高脂肪攝入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本次研究其合并OR值為1.17。由于農村人群普遍食鹽攝入量較高,吸煙、飲酒率居高不下,很多地區(qū)有吃腌制食品、肥肉和葷油的習慣,需重點開展這方面的宣傳教育,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7]。
性別是高血壓發(fā)病危險因素,既往研究顯示男性高血壓發(fā)病率一般高于女性,本次研究性別合并OR值為1.28,除了可能與女性雌激素的保護作用有關,還與男性不良生活習慣相關[8],但近年來農村人群女性高血壓發(fā)病率亦逐年升高,防治同樣不容忽視。
文化程度高、經濟收入高、經常鍛煉為農村人群高血壓發(fā)病的保護因素,本次研究顯示其合并OR值分別為0.78,0.9,0.81。農村文化程度高、經濟收入高的人可能有更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且更注重日常保健。經常鍛煉簡單易行,但對高血壓的預防、控制、治療有重要意義,應大力提倡。
meta分析的結果受到若干偏倚的影響尤其是發(fā)表偏倚,同時由于檢索到的文獻中有不少文獻存在變量定義不一致或統(tǒng)計分析失誤,造成部分研究結果無法利用而不得不舍棄,可能會對本文研究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1.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中華高血壓雜,2011,19(8):701-743.
2.孫兆青,鄭黎強,張大義,等.遼寧省農村人群高血壓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危險因素調查.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1):74-76.
3.劉鳴.系統(tǒng)評價、meta-分析設計與實施方法.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72-73.
4.陳長生,徐勇勇.第十四講如何進行meta分析.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3,37(2):138-140.
4.顧東風,何江,吳錫桂,等.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和控制情況,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3,37(2):84-89.
6.Guanghui Dong,Zhaoqing Sun,Liqiang Zheng,et al.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Rural Adults from Liaoning Province,Northeast China.Hypertens Res,2007,30(10):951-958.
7.陳首英,龐志剛,李貞潔,等.冀州市農村居民飲食慣和保健意識與高血壓患病的關系.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4):318-320.
8.Qiao X,McConnell KR,Khalil RA,et al.Sex steroids and vascular responses in hypertension and aging.Gender Med,2008,5(SupplA):S46-64.
(責任編輯:郭海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