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慧,宮瑞松,姚 茜,侯亞靜,黎穎欣,趙長鷹(.暨南大學醫(yī)學院臨床醫(yī)學系0級,廣州 5063;.暨南大學醫(yī)學院口腔醫(yī)學系0級,廣州 5063;3.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廣州 5063)
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生活與工作模式的改變,中成藥的使用變得越來越普遍,已成為中藥發(fā)生不良反應的主要品種[1]。如何安全使用中成藥,避免或減少中成藥使用過程中的不良反應已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在本研究中,筆者對廣東省不同地區(qū)居民中成藥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并希望以此了解人們對安全用藥知識的認知及日常的用藥習慣,探討用藥安全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而提出合理化建議,旨在為更好地保證民眾用藥安全提供參考。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廣東省部分市區(qū)及農(nóng)村的居民,調查時間為2013年2月-2014年3月。共選擇3個市即廣州市、肇慶市、惠州市的居民小區(qū)、街道,根據(jù)各城市的人口大致比例,采取隨機抽樣方式向小區(qū)居民及行人發(fā)放調查問卷進行調查。
1.2.1 調查人員的培訓 對協(xié)助本次調查的調查員進行統(tǒng)一的培訓,內容涵蓋詢問方式、溝通技巧及對問卷中各問題的解釋等,使得在所有調查點開展的調查都能夠做到認識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以確保調查的可靠性與真實性。
1.2.2 調查問卷設計 參考以往類似的調查研究所使用的問卷,并結合廣東省實際情況與最新研究進展設計調查問卷,內容涵蓋受訪者基本情況、受訪者對中成藥的認知、使用習慣、用藥安全意識、獲取中成藥相關信息及購買的途徑等,所有問題均為選擇題(包括單選題及不定項選擇題)。
采用SPSS 13.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錄入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同時采用計算機邏輯檢錯和利用頻數(shù)分布查錯,對可疑的錯誤及時修正。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530 份,根據(jù)人口大致比例,廣州市分配300 份,惠州市分配130 份,肇慶市分配100 份,共回收問卷530份,其中16份未填寫完整被剔除,回收有效問卷514份,有效回收率為96.98%。
本次調查受訪者中男性占46.69%,女性占53.31%;年齡<20 歲占14.40%,20~40 歲占71.01%,>40 歲占14.59%;初中及以下學歷占17.32%,高中學歷占7.98%,大學及以上學歷占74.70%,詳見表1。
表1 受訪者的基本情況Tab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respondents
2.3.1 對中成藥的認知情況 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購買過中成藥,其中70.04%的受訪者知道所使用的中成藥的適應證。但有64.01%的受訪者不知道所使用的中成藥的藥物組成;50.39%的受訪者不知道所使用的中成藥的禁忌證;48.44%的受訪者不知道所使用的中成藥的不良反應,詳見表2。
2.3.2 使用中成藥的習慣 中成藥的用藥安全與使用中成藥的習慣息息相關。81.91%的受訪者使用中成藥前會閱讀藥品說明書,81.71%的受訪者使用中成藥時會注意藥品的保質期,87.94%的受訪者沒有用過茶水送服中成藥;但仍有23.74%的受訪者掰開過藥片后服用,詳見表3。
表2 受訪者對中成藥的認知情況Tab 2 Cognition of the respondents about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表3 受訪者使用中成藥的習慣Tab 3 Habits of the respondents about using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2.3.3 對中成藥的用藥安全意識 在使用劑量方面,86.77%的受訪者知道不能加大劑量服用中成藥,91.44%的受訪者知道小兒與成人中成藥使用劑量不一樣,但有65.18%的受訪者不知道老年人中成藥使用劑量要小于青壯年;82.30%的受訪者知道不能縮短中成藥的二次服藥間隔時間,89.30%的受訪者知道中成藥對孕婦、小兒可能有一定的危害,但有44.75%的受訪者不知道某些中成藥不能與西藥一起服用,詳見表4。
表4 受訪者對中成藥的用藥安全意識Tab 4 Consciousness of the respondents about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safety
獲取中成藥相關信息的途徑有多樣,其中主要信息來源是醫(yī)師和藥店的藥師,分別占67.70%和57.98%,另外還有38.72%的受訪者從親戚朋友那里獲得中成藥相關信息,有8.95%的受訪者從電視報紙獲得相關信息,詳見圖1。購買中成藥的途徑也有多種,90.08%的受訪者從藥店購買過中成藥,其次有49.02%的受訪者從醫(yī)院購買過中成藥,詳見圖2。
圖1 受訪者獲取中成藥信息的途徑Fig 1 Ways of the respondents to obtain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information
圖2 受訪者購買中成藥的途徑Fig 2 Ways of the respondents to purchase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中成藥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以中藥材為原料按照規(guī)定的處方、生產(chǎn)工藝和質量標準生產(chǎn)的制劑,因其療效確切、使用方便而成為當今醫(yī)療實踐中廣泛應用的治療手段[2]。根據(jù)調查結果,大部分受訪者通過看藥品說明書和其他途徑知道所使用的中成藥的適應證。但大部分受訪者不知道所使用的中成藥的藥物組成、禁忌證和不良反應。這一方面說明市民對用藥安全意識不強,沒有主動去了解中成藥的藥物組成、禁忌證和不良反應等基本信息;另一方面,可能與中成藥自身的“宣傳不足”有關——中成藥說明書缺項較為嚴重[3],中成藥相關不良反應方面研究不夠[4]、不良反應標注不客觀[5],不能讓人們較全面地了解中成藥。
根據(jù)調查結果,大部分受訪者使用中成藥前會閱讀藥品說明書和注意藥品的保質期,并有較好的用藥行為。但仍有18.09%的受訪者沒有閱讀藥品說明書的習慣,18.29%的受訪者不注意藥品的保質期,12.06%的受訪者用過茶水送服中成藥,甚至有23.74%的受訪者掰開過藥片后服用。據(jù)報道,某些中成藥禁與茶水同服[6],原因可能是茶葉中的鞣酸、茶堿、咖啡因、可可堿等有可能與藥物發(fā)生化學反應,造成藥物失效或難以吸收。另外,并不是所有的藥片都可以掰開服用的。這也證實了居民的用藥行為和用藥習慣仍有待改善[7]。
根據(jù)調查結果,在用藥劑量方面,有少部分受訪者存在以下錯誤觀念:小兒與成人中成藥使用劑量一樣,老年人中成藥使用劑量與青壯年一樣,可以加大劑量服用中成藥。還有一些受訪者對服藥時間、藥物危害性的認知不足:有17.70%的受訪者認為可以縮短中成藥的二次服藥間隔時間,有10.70%的受訪者認為中成藥對孕婦、小兒沒有危害。另外,對于中成藥是否能與西藥一起服用,選擇“是”與“否”的人數(shù)很接近,說明這是困擾大多數(shù)人的用藥問題。
由于患者大多沒有專業(yè)的醫(yī)療知識,對劑量把握不好,對安全服藥的意識不足,對藥物危害性的了解不夠,極容易出現(xiàn)不合理用藥,由此可能延誤病情或者造成嚴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大部分受訪者是通過醫(yī)師和藥店的藥師來了解中成藥及其相關信息。有一部分人是在藥店自行購買中成藥,缺乏醫(yī)師指導;藥店雖然有藥師,但藥品的管理和指導用藥方面顯然沒有醫(yī)院那么規(guī)范,這部分患者的用藥安全主要由其自己掌控,因此存在較大的用藥安全隱患。
中成藥用藥安全是受多個因素影響的復雜問題,但影響居民用藥安全狀況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安全用藥的認知和意識、用藥的習慣和行為、外部環(huán)境影響等。其中,安全用藥的認知和意識決定了用藥的習慣和行為;外部環(huán)境主要由醫(yī)院、藥店組成,醫(yī)師、藥師是對患者造成影響的主要人群[7]。為從根本上解決居民的用藥安全問題,應從3 個方面采取干預策略:首先是基于居民的干預策略,即加強對居民自我藥療知識的科普教育,通過居民的自我管理,降低自我藥療的風險;其次是基于藥店的干預策略,主要包括加強藥店的處方藥管理[8]及發(fā)揮執(zhí)業(yè)藥師的藥學服務功能;最后是基于社會的干預策略,即加強藥品廣告的監(jiān)督管理與規(guī)范藥品說明書的內容,倡導正確使用藥品說明書[8],在藥品說明書中要給予患者明確的信息,特別是使用注意事項、禁忌證等方面要有明確的標注,以降低患者的用藥風險。
[1]梅全喜,曾聰彥.對中藥安全性問題的探討[J].中國藥房,2007,18(12):881.
[2]解海,朱林峰.中成藥安全風險相關因素淺析[J].中國藥房,2011,22(15):1 436.
[3]楊潔江,馬鵬輝.92 份中成藥說明書和61 份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表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8,28(2):148.
[4]陳偉,穆秀珍,馬金蘭.110 份中成藥說明書的調查分析[J].中國藥師,2009,12(5):676.
[5]陳冬裕.對現(xiàn)行中成藥說明書的調查和思考[J].中國藥房,2009,20(9):718.
[6]李光明.中成藥使用時應重視的幾方面問題[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1,28(15):50.
[7]許尉,周冠宇,胡明.北京市居民用藥安全現(xiàn)狀調查分析[J].中國藥房,2013,24(28):2 064.
[8]陳文滟.北京市藥品零售企業(yè)銷售處方藥的過程中對處方管理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