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腦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分析
劉旭
目的分析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和白細胞介素-8(IL-8)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方法65例腦梗死患者和同期30例健康體檢者(對照組), 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腦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復期和對照組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 比較三組間差異。結(jié)果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明顯高于恢復期和對照組, 三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值分別為4.654、5.382和3.386, 均P<0.05)。結(jié)論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明顯升高, 隨著病情的恢復呈逐漸下降趨勢, 有助于判斷病情的預后。
腦梗死;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
腦梗死是神經(jīng)內(nèi)科的常見病, 好發(fā)于中老年人, 具有高致殘率和致死率的特點, 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1]。諸多研究已經(jīng)證實急性腦梗死的主要發(fā)病機制是動脈硬化, 其中缺血缺氧后產(chǎn)生的炎癥反應起著關(guān)鍵作用[2]。諸多研究已經(jīng)證實腦梗死患者血清中炎癥因子有明顯升高趨勢, 但是對于炎癥因子的變化各家報道不一。TNF-α、IL-6和IL-8是研究較多的促炎因子, 在多種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機制均已經(jīng)得到了證實[3]。本研究通過檢測急性期和恢復期腦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來推測炎癥因子在腦梗死中的作用機制和臨床判斷意義, 為臨床更好的診治腦梗死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腦梗死患者65例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jīng)頭顱CT和MRI檢查證實為急性腦梗死, 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4], 排除腔隙性腦梗死、腦栓塞、腫瘤、血液病以及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疾病者。選取同期3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腦梗死組男40例, 女25例;年齡38~80歲, 平均年齡(59.6±6.4)歲。對照組男18例, 女12例;年齡36~81歲, 平均年齡(59.2±6.6)歲。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和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檢測腦梗死患者急性期(發(fā)病12 h內(nèi))、恢復期(發(fā)病4周)及對照組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比較三組間差異。
1.3 標本采集 所有患者均于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外周靜脈血3 ml置于促凝管中在3000 r/min條件下離心20 min后分離血清后分裝于-20℃的冰箱中保存待檢。
1.4 標本檢測 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 ELISA試劑盒由法國Immun Otech公司提供。具體檢測步驟參考說明書進行。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明顯高于恢復期和對照組, 三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值分別為4.654、5.382和3.386, 均P<0.05)。見表1。
表1 三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比較(±s, ng/ml)
表1 三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比較(±s, ng/ml)
組別 例數(shù) TNF-α IL-6 IL-8對照組 30 1.14±0.24 98.64±15.63 0.24±0.08急性期組 65 3.12±0.68 186.2±26.27 1.34±0.64恢復期組 65 1.98±0.52 133.5±19.28 0.75±0.34 F4.654 5.382 3.386 P <0.05 <0.05 <0.05
急性腦梗死的病灶主要由中心壞死區(qū)和周圍的缺血半暗帶組成, 中心壞死區(qū)的腦組織不可逆的死亡, 但是缺血半暗帶內(nèi)仍有大量的側(cè)枝循環(huán)可以開通[5]。因此, 盡快恢復側(cè)枝循環(huán)的血流, 改善腦組織的新陳代謝, 使尚未壞死的腦組織得到血流灌注, 盡量代替壞死的神經(jīng)細胞, 對于恢復患者功能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的研究已經(jīng)證實腦梗死的發(fā)生與動脈粥樣硬化密不可分, 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越來越多的報道提出在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過程中一直貫穿著免疫機制, 眾多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均參與了腦梗死的發(fā)病和演變過程, 使得治療腦梗死又多了一種手段。腦組織缺血缺氧后引起能力代謝異常, 繼之引發(fā)興奮性神經(jīng)遞質(zhì)釋放、自由基反應、鈣超載和細胞死亡等一系列變化, 這是導致神經(jīng)細胞壞死的中心環(huán)節(jié)[6]。IL-6具有營養(yǎng)神經(jīng)和保護神經(jīng)元的作用, 正常患者血清內(nèi)也有少量表達, 當機體出現(xiàn)脫髓鞘或者炎癥發(fā)生時會導致體內(nèi)IL-6迅速升高, 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機體的損傷程度[7]。TNF-α是由單核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 在炎癥反應中處于最先激活的地位, 并且能夠誘導IL-6和IL-8水平的產(chǎn)生。研究顯示當腦組織出現(xiàn)缺血再灌注后血清IL-6與TNF-α水平明顯升高, 引起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1(MMP-1)表達增多并參與了神經(jīng)元的損傷[6]。IL-8具有激活和趨化中性粒細胞作用, 促使中性粒細胞釋放彈性蛋白酶及活性氧代謝物, 還可以增強白細胞和內(nèi)皮細胞的粘附功能, 引起組織浸潤反應。陳芳梅等[8]的研究顯示急性腦梗死患者在發(fā)病后第1天血清IL-6和IL-8水平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第4天達峰值, 之后逐漸下降;血清TNF-α水平在第1天即達峰值, 在1~14 d始終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發(fā)病后第1天及第4天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與梗死體積呈正相關(guān), 有助于臨床判斷腦梗死患者病情并指導治療。本研究檢測了腦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復期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明顯高于恢復期和對照組, 三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值分別為4.654、5.382和3.386, 均P<0.05)。
綜上所述, 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明顯升高, 隨著病情的恢復呈逐漸下降趨勢, 有助于判斷病情的預后。
[1]王麗.高尿酸血癥與急性腦梗死的相關(guān)性研究.中國現(xiàn)代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1,11(3):358-359.
[2]陳林芳, 丁新生, 田向陽, 等.依達拉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NSE、hs-CRP的影響.實用藥物與臨床,2011,14(5):380-382.
[3]張洲, 徐元宏, 李濤, 等.細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在細菌性血流感染中的診斷價值.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47(9):1079-1081.
[4]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0,43(2):146-153.
[5]林魁.依達拉奉聯(lián)合血栓通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觀察.海峽藥學,2012,24(10):134-135.
[6]秦德友, 康俊玲, 程超, 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IL-6、IL-8、CRP水平與腦梗死面積的相關(guān)性研究.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35):358-359.
[7]蔡志友, 晏勇, 余昌胤, 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和應激性高血糖的相關(guān)性研究.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22):2851-2853 .
[8]陳芳梅, 尹琦.血清IL-6、IL-8、TNF-α表達與急性腦梗死損傷的相關(guān)性.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8):3509-351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24
2014-10-29]
450052 鄭州大學醫(yī)學檢驗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