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宇強
無人機航拍新聞“熱”的“冷”思考
□ 文/張宇強
編者按:近幾年,國內外無人機航拍屢屢運用于新聞報道。熱潮來臨,不妨冷靜地思考一下無人機航拍背后的深層次問題。包括如何運用無人機航拍新聞,無人機航拍新聞的安全問題,對無人機航拍器的管理等?!吨袊浾摺?014年第10期曾組織了一組《無人機航拍:誰在用,如何“管”?》的焦點文章,其中就談到相關問題。歡迎來稿繼續(xù)交流。
無人機新聞報道是指利用無人機,或無人駕駛飛機,作為一個在天空中的觀察者,用于航拍地面圖片和視頻,或為突發(fā)新聞事件提供及時的報道,它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Drone Journalism”。
國內一些動手較早的媒體,在2012年至2013年初,就以攝影部為基礎,組建了無人機航拍工作室,不僅能做新聞報道,而且提供對外航拍專題片、形象片等業(yè)務,能創(chuàng)造一定經濟收益。而火爆熱播的《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中穿插出現了大量無人機以及航拍鏡頭,讓它在大顯身手的同時開始被廣大觀眾所熟知,漸漸成為新聞、娛樂、搜救、能源等領域的???,甚至在婚禮、畢業(yè)典禮上,都有無人機航拍實況。
可見,如今無人機航拍熱已然形成,業(yè)界甚至把2015年稱作無人機航拍的“元年”。打開百度輸入“無人機航拍器”,相關搜索達200多萬個,其價格從幾千到數萬元不等。
“換個角度看世界”“360度無視覺死角”,這是無人機航拍愛好者引以為豪的口頭語,同時也給長期處在新聞報道一線的記者一個嶄新的報道視角和思維。特別是在自然災害、突發(fā)事件等的新聞報道中,記者要親臨新聞現場進行報道會受到主觀條件、客觀條件的諸多限制,無人機航拍卻可以沖破傳統(tǒng)新聞采集的空間短板,為受眾帶來鳥瞰視角和有視覺沖擊力的現場畫面。
這些因素為無人機航拍新聞報道贏得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首先,無人機在空中進行航拍,極大克服了地面上的惡劣環(huán)境,從記錄自然災害帶來的后果到調查危險事件情況,都能獲得全方位資料,這就意味著無人機可以在帶來直觀性震撼性的同時保障記者安全,讓記者可以快速而無危險地接近新聞事件中心。其次,無人機可以在大場景、大活動中獲取空中視角,運用其強大的數據采集能力,帶來信息突破。比如,馬拉松比賽、環(huán)城自行車賽、大型戶外活動等體育報道中就可以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第三,無人機航拍新聞,不僅能把新聞報道的美學意義提升到一個新高度,而且獲取新聞的方式更加經濟實惠,它價格低、小巧、易于使用,讓以前“高大上”的航拍進入一個大眾時代,能夠被記者帶入任何現場,并廣泛地運用于新聞報道,從而很大程度上拓寬了新聞表現空間,增加了表現手段,豐富了新聞題材,甚至現在有些無人機航拍已經實現了直播功能。
當然,在承認無人機航拍新聞優(yōu)勢的同時,也要看到它并不能包打天下。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記者不能跟隨無人機到第一現場去。我們都知道:新聞現場報道,貴在新聞人有條理地“望、聞、問、切”,才使現場新聞生動有吸引力。因此,人在新聞報道中可以說是決定因素,設備作為輔助只能是重要因素。單靠無人機航拍畫面來報道新聞,只能做到“望”,可能會導致不全面,不能看到畫面以外的東西,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記者對事發(fā)現場的深度解析報道。
為做好“美麗石嘴山”系列宣傳片的航拍工作,2014年石嘴山廣播電視臺就進行了相關人員的航拍學習和培訓,2015年初購買航拍器,組建了航拍工作室,由筆者帶隊進行了半年多的試飛訓練和實拍操作,并在石嘴山市舉行的“全國鐵人三項賽”“全國露營大會”上一試身手。報道效果超出預期,但是有一點筆者的感受也很深:就是使用無人機航拍新聞報道并非易事,每次飛行都伴隨著高風險和安全隱患,不是想當然地飛上天隨便轉幾圈,而是需要前期計劃、中期飛行、后期制作等一整套過程。
在每次飛行之前,我們都必須踩點,了解飛行線路、周邊環(huán)境、天氣預報、設備適應等,根據這些情況制定完整的前期飛行計劃。有了飛行計劃,才能進入“中期飛行”環(huán)節(jié)。飛行環(huán)節(jié)由筆者帶領兩位同事共同完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飛手、云臺手和地勤三人密切配合,按飛行計劃里的演練路徑,飛出一系列的成組成套的精彩鏡頭,包括順逆光、前飛倒飛、俯沖拉升等等方式下的航拍,當然還要兼顧不同景別,這樣無論對航拍小組還是航拍器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因為電池、遙控距離以及空中風力變化等因素的制約,一個點往往需要多次航拍才能達到預期。最后,經過工作室后期制作的調色、剪輯等優(yōu)化處理,一部無人機新聞作品才算完成。三人小組里,飛手是相對重要的。除了具備優(yōu)秀電視攝像記者的素養(yǎng)外,還必須有豐富的飛行經驗、敏捷的反應力和空間美感。
就目前的趨勢看,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無人機航拍熱潮還將廣泛地被運用到其他領域。熱潮來臨,不妨冷靜地思考一下無人機航拍背后的深層次問題。比如近期國內外頻頻曝出因無人機操控失誤引起的墜機事件,不僅引發(fā)了航空領域管制的話題,其安全隱患也凸顯出來。2013年,密蘇里大學無人機新聞報道項目收到美國聯(lián)邦航空管理局(Fā?。├樟钇渫V故彝怙w行的通告函。Fāā就無人機的應用給予了嚴格限制,其中就包括無人機的飛行高度,以及禁止“接近人口密集地區(qū)”或機場附近等條例。2013年12月29日,北京首都機場以東空域,一架無人機飛行致使十余個航班延遲起飛,兩個航班緊急實施空中避讓。事后,放飛無人機的4名當事人,涉嫌“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刑事拘留。因此,在自然災害、重大事故等現場以及機場、軍事等特定區(qū)域,除了官方允許的無人機可以進入現場外,其它無人機航拍器不能違規(guī)飛行,干擾正常載人飛機飛行和警方的救援工作。
□ 本文作者在航拍工作中。
據了解,目前我國低空領域尚未對民用航空器開放,對無人機航拍的管理,多是參照2013年11月中國民用航空局發(fā)布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tǒng)駕駛員管理辦法》。該辦法的出臺當初主要是針對航模的管理,而對迅速火爆的無人機航拍器的管理相對滯后。隨著無人機航拍器的搭載和續(xù)航能力不斷提升,操控距離成倍增加,飛行高度越來越高,由此帶來的安全隱患也越來越大,這一點在我們航拍夜景時體會最深。實際上,現階段國內無人機航拍器應用基本面臨著“適航認證沒有統(tǒng)一標準”“作業(yè)運營缺少合法實體”“操控培訓亟待完善”“空域管理難以實施”等諸多問題。業(yè)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低空飛行安全監(jiān)管比較困難。
有專家建議,我國對無人機航拍器的管理,如市場準入、適航認證、飛行資質以及飛行器的技術參數、專利保護等,亟待從國家層面和行業(yè)標準進行立法規(guī)范,理性分析無人機航拍應用客觀限制因素及其對策、探索突破方向,以便引導這一新興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首先是操作無人機的飛手必須“持證駕駛”。根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tǒng)駕駛員管理暫行規(guī)定》,從2014年4月開始,無人機駕駛員資質及訓練質量管理,就已經由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xié)會(中國āOPā)負責。但根據2014年的統(tǒng)計,全年獲得無人機駕照的不足100人。而目前國內大多數無人機生產企業(yè)都在自行組織駕駛員資格培訓,并頒發(fā)并不具備法律效力資格證書。因此,對新聞傳媒行業(yè)來說,考取被法律認可的無人機駕駛資格是當務之急。其次是安全飛行區(qū)域的劃定。我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tǒng)駕駛員管理暫行規(guī)定》中提到,在室內使用的無人機、在視距內運行的微型無人機、在人煙稀少以及空曠的非人口稠密區(qū)進行試驗的無人機,由無人機系統(tǒng)駕駛員自行負責,無須證照管理。但是針對“何謂人煙稀少、非人口密集”的界定范圍、賠償等一系列問題卻并未觸及,現實中就存在著很多的“黑飛”群體,安全隱患極大。因此,在填補法律監(jiān)管空白的前提下,管理部門應盡快推動低空空域改革,進一步簡化飛行手續(xù),在政策上支持這項事業(yè),無人機航拍才可以在中國健康穩(wěn)步地前行。 (作者是石嘴山市廣播電視臺專題中心主任)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