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斗仁
(江蘇省淮安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藥劑科 223002)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是一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A),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但因術(shù)后大量血小板被激活,聚集、黏附在損傷的血管壁上,增加了支架內(nèi)急性或亞急性血栓的形成。因此,迅速、持續(xù)、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對治療ACS至關(guān)重要[1-2]。氯吡格雷作為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已被廣泛應用于ACS的臨床治療,然而醫(yī)學界對于其使用劑量意見并不完全統(tǒng)一[3]。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劑量的氯吡格雷對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血小板聚集率(PA)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8例ACS患者納入研究,均符合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制定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4],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齡46~78歲,平均(62.74±8.35)歲。包括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46例,非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32例,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20例。排除嚴重心力衰竭或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具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惡性腫瘤的患者;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近期曾服用抗凝、抗血小板、止血及抗炎、抗氧化等藥物的患者;具有藥物禁忌證或?qū)β冗粮窭子羞^敏反應的患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積極配合治療。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 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構(gòu)成、年齡、疾病類型及病情嚴重程度等一般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同時給予硝酸酯類、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劑(ACEI)、鈣離子拮抗劑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于PCI術(shù)前給予負荷劑量的氯吡格雷300mg,術(shù)后服用維持劑量75mg/d;觀察組PCI術(shù)前給予負荷劑量600mg,術(shù)后服用維持劑量150mg/d。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PA 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PA 比較(±s,%)
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與治療前比較。
組別 n 服藥前 服藥后2h 服藥后6h 服藥后24h 服藥后48h對照組 49 49.87±9.43 43.26±12.45b 36.47±11.28b 34.16±10.82b 30.29±11.46 b觀察組 49 50.16±10.27 36.47±11.76ab 31.68±12.34ab 29.52±11.87ab 28.46±12.37 b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hs-CRP水平比較(±s,mg/L)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hs-CRP水平比較(±s,mg/L)
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與治療前比較。
組別 n 服藥前 服藥后2h 服藥后6h 服藥后24h 服藥后48h對照組 49 18.97±5.32 20.16±4.63 14.27±2.78b 11.46±3.25b 5.79±2.43 b觀察組 49 19.26±5.27 19.08±5.02 11.46±3.24ab 9.57±2.68ab 5.64±2.37 b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分別于服用氯吡格雷前及服用后2、6、24及48h后空腹抽肘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后,采用比濁法測定腺苷二磷酸(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率(PA),采用ELISA 測定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服藥前PA-服藥后PA,△A>10%時認為藥物反應正常,△A≤10%時認為存在氯吡格雷抵抗(CR),當△A<0時,考慮服藥后血小板活性較服藥前增加,亦認為存在CR。治療期間,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CR 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有15 例患者存在CR,發(fā)生率為30.61%;觀察組有12 例存在CR,發(fā)生率為24.49%,觀察組CR 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13,P<0.05)。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PA 比較 服藥前兩組患者PA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服藥后兩組患者PA 均明顯下降,與服藥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服藥后2、6、24hPA 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hs-CRP水平比較 服藥前兩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服藥6h后兩組hs-CRP水平均顯著下降,與服藥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服藥后6、24h 時hs-CR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有2例出現(xiàn)牙齦出血,1例出現(xiàn)輕度腹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12%;對照組有3例出現(xiàn)牙齦出血,1例出現(xiàn)腹痛,1例出現(xiàn)皮膚黏膜出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20%。兩組均未發(fā)現(xiàn)顱內(nèi)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小板減少及骨質(zhì)疏松等明顯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CS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的一種嚴重類型,其病理生理機制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不穩(wěn)定、破裂引起的冠狀動脈狹窄加重、血栓形成,甚至閉塞,造成患者的心肌缺血壞死[5-6]。炎癥反應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關(guān)鍵步驟,與斑塊的穩(wěn)定性密切相關(guān),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癥是導致斑塊不穩(wěn)定、誘發(fā)ACS的重要因素,而hs-CRP被認為是與動脈粥樣硬化關(guān)系最密切的炎癥標志物之一[7]。另外,血小板的活化在ACS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chǔ)上,由于冠狀動脈內(nèi)皮受損或斑塊破裂,斑塊內(nèi)高度致血栓物質(zhì)暴露于血流中,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強,導致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從而引起疾病的發(fā)生。同時,血栓形成后又加重了動脈粥樣硬化,促進血小板進一步活化,形成惡性循環(huán)[8-9]。因此,有效抑制患者的炎癥反應和血小板活化是治療ACS的關(guān)鍵所在。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ACS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不斷上升的趨勢,患病年齡也趨向年輕化。由于病因復雜多樣,患者臨床表現(xiàn)輕重不一,常常表現(xiàn)為發(fā)作性胸痛、胸悶等癥狀,嚴重的還可導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zhì)量[10-11]。目前PCI已被廣泛應用于ACS的臨床治療中,但手術(shù)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對血管造成一定的損傷,激發(fā)了血小板的活化及炎癥反應,形成急性或亞急性血栓,進而影響治療效果[12]。因此,抗血小板治療在ACS的治療中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高劑量的氯吡格雷對ACS 患者的CR發(fā)生率明顯低于低劑量治療,且在服藥后2、6、24hPA 顯著降低,同時服藥后6、24h炎性因子hs-CRP水平明顯下降,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氯吡格雷為噻吩吡啶類藥物,可選擇性的與血小板表面ADP受體結(jié)合,使纖維蛋白原無法與糖蛋白GPⅡb/Ⅲa受體結(jié)合,并且阻斷了由于ADP 釋放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擴增,從而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13]。另外,氯吡格雷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時,還能有效地降低血清中hs-CRP等多種炎癥因子的水平[14]。但是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劑量和時間依賴性,部分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可能出現(xiàn)對藥物缺乏反應或反應性降低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CR 癥狀,所以增加藥物用量或許是改善CR 的重要措施,與國外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一致[15]。
綜上所述,高負荷劑量的氯吡格雷能夠更加快速、強力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CR 發(fā)生率及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且不良反應較輕,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
[1] Olivier CB,Diehl P,Bode C,et al.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Therapeutic strategies and treatment duration[J].Herz,2014,39(7):808-813.
[2] 王健,趙琦,王天浩.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和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冠狀動脈內(nèi)斑塊64層螺旋CT 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4B):1178-1181.
[3] 李磊,褚俊.不同劑量氯吡格雷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及超敏C 反應蛋白、P 選擇素水平的影響[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47(5):558-561.
[4]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和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4):295-304.
[5] Jin PY,Zhang HS,Guo XY,et al.Glucose-insulin-potassium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2014,39(15):2978-2982.
[6] 賈旭榮,黎紅,韋誠,等.低分子肝素與肝素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療效與安全性[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1,32(3):230-232.
[7] 曹芳芳,張海濤,馮雪,等.早期應用阿替洛爾注射液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Meta 分析[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4,39(1):35-39.
[8] 王家琪,劉劍剛,王承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術(shù)后可視化血液流變性與血小板功能的相關(guān)性分析[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4,30(2):214-219.
[9] 李松華,李冬榮,陸陽,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冠脈介入治療術(shù)后二級預防現(xiàn)況調(diào)查分析[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4,35(3):251-255.
[10] Collet JP,Silvain J,Bellemain-Appaix A,et al.Pretreatment with P2Y12inhibitors in non-ST-segmen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n outdated and harmful strategy[J].Circulation,2014,130(21):1904-1914.
[11] Valgimigli M.Pretreatment with P2Y12inhibitors in non-ST-segmen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s clinically justified[J].Circulation,2014,130(21):1891-1903.
[12] 張俊平,自如冰.不同負荷劑量及維持量氯口比格雷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6):665-666.
[13] 蘆俊峰,程功.不同劑量氯吡格雷對PCI術(shù)后血小板反應不全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療效的影響[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4,23(13):1399-1400.
[14] 張由建,張曉,朱記法,等.高維持量氯吡格雷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后血小板功能的影響[J].醫(yī)學與哲學,2013,34(4B):39-41.
[15] Tavassoli N,Voisin S,Carrie D,et al.High maintenance dosage of clopidogrel i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risk of stent thrombosis in clopidogrel-resistant patients[J].Am J Cardiovasc Drugs,2010,10(1):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