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旭婷(昆山市錦溪中心小學校 昆山 215324)
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一劑良藥”
——教學做合一
陸旭婷
(昆山市錦溪中心小學校 昆山 215324)
信息技術是一門動手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且信息技術早就成為了人們?nèi)粘I钪斜夭豢缮俚囊晃换锇?,小學生如何學好信息技術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小學信息技術 教學做合一 有效教學
新課改強調(diào)要在尊重和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情況下因材施教,主張教師要根據(jù)具體的學情制定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以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提升了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然而這種根據(jù)學生情況而定的教學方法,陶行知先生早就進行了詳盡的說明,他指出:“教什么和怎么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guī)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边@段話則明白地告訴我們,教學方法、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都應依據(jù)學情而定的。而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小學生接受系統(tǒng)的信息技術教育的起航階段,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方式還處于依賴老師的階段,他們的思維還是感性的。對于信息技術這種陌生而熟悉的知識,經(jīng)常會讓小學生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因此,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一定要出這個情況出發(fā),多用生活化的列子來表述一些難懂的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要多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還要在學生有困難的時候,及時給予示范操作。
比如在學習《整理文件》中的“回收站”這個內(nèi)容的時候,小學生對于“回收站”這個知識點很難理解,根據(jù)這個階段學生的情況,在教這個內(nèi)容的時候我利用fl ash軟件制作了一段動畫:小明要搬家。大致的情節(jié)是這樣的:“小明家最近要拆遷,開始搬家了,要搬入新家,全家人都非常的開心,他們把所有的廢品都放在一個框里面。垃圾車來了,爸爸讓小明檢查一下框里的廢品是不是都要扔的,但是小明沒有檢查清楚。搬到新家發(fā)現(xiàn)心愛的遙控車不見了,小明想找回遙控車但是垃圾車已經(jīng)開車了,再也找不到心愛的遙控車了,小明非常懊惱!”動畫人物的出現(xiàn),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光,深深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動畫里的情節(jié)勾起了學生對自己生活的聯(lián)想,小學生肯定都干過把自己心愛的玩具不一小心當垃圾給扔掉了??赐阥l ash動畫后告訴學生動畫中的“框“就相當于電腦里的“回收站”,我讓學生自學課本并且分組討論:a、回收站是做什么的?b、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復嗎?c、垃圾車相當于什么?d、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有了動畫的鋪墊,再加上學生的討論和自學,很快解決了什么是回收站,回收站的作用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非常輕松愉快的讓學生達到了當初預期的目的。[1]
信息技術是一門工具性和技能操作性極強的學科,正是由于這門學科的這兩個特點,所以這門學科的教學活動領域大多是集中在讓學生經(jīng)常頻繁地使用電腦上,而且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直觀的和感性的,缺乏一定的邏輯判斷能力,單純的講解信息技術的知識是不夠的。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也說過:“從學習的原則看起來,事怎么做,就須怎么學!“在解釋這句話的時候陶行知先生用了學游泳的例子,他說:學習游泳這種技能必須在水里才能學會,倘若學生只在岸上死讀如何游泳的書和操練游泳的動作,那么無論學生學的游泳的理論知識有多么的扎實,游泳動作做得多么的標準,只要學生一下水還是會沉下去的。
比如在學習《初識scratch》這一課時的時候,由于這課是學習scratch的第一節(jié)課,主要內(nèi)容是了解scratch的窗口以及這個程序的工作方式,在兩個基礎上搭建一個簡單的腳本并保存。這節(jié)課的一開始我讓學生體驗用scratch軟件編寫的一個有趣的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體驗編程的樂趣。然后讓學生自學窗口上的各個區(qū)域,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窗口上的任何按鈕,并且加上自學課本上對各個區(qū)域的解釋,學生一下子就掌握了。如果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把學生的桌面鎖定,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學,自學完再去操作的話學生肯定還是一頭霧水影響后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且學生也會感覺到無聊無趣,這樣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為了使學習的有效性盡量提升,小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轉移到電腦上進行實戰(zhàn)學習,最大限度地接近各種知識的本質(zhì)面貌!
曾經(jīng)聽到過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是美國教學中非常流行的一句話。這句話充分驗證了“做”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不在“做”上下功夫,無論是教師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會很成功,所以我覺得對于信息技術學科教與學的中心就是一定要去做,要去實踐。陶行知認為:做必須要達到“在勞力上勞心”,才能成就真正的才能。陶行知的思想運用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上就是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地總結教學經(jīng)驗,然后給出一定的規(guī)律,把好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信息技術教師還要經(jīng)常扮演學生的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進行學習體驗,用自己親身的學習感受,來檢驗教學設計的可行性。讓“做”真正地成為教與學的中心?。?]
比如在學習《插入超鏈接》這一課時的時候,教師在上課前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先行試做,以學生的角度來體驗插入超鏈接的便捷性,以實際行動為自已的教學設計提供一種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眼球的機會。在正式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就可以更快的讓學生進入插入超鏈接的學習中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體驗插入超鏈接后可以更加方便地放映幻燈片了。而小學生的“做”并非單純的實踐性操作活動,它還要求學生在操作完任務后進行及時的反思,要有一顆善于總結和反思的心,要實現(xiàn)手腦結合,實踐和反思結合,這樣才能讓小學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得以實現(xiàn)。比如在學習《畫組合圖形》這一課時的時候,學生除了能夠運動Logo語言命令畫組合圖形,應該還要學會反思和總結:本課結束后,讓學生總結在一段時間的Logo學習中,學到什么?在以后的學習Logo語言中如何畫出更美更別具一格的圖形來等等。
總之,“教學做合一”才是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方子,陶行知先生在《教學做合一討論集》中指出:“用嘴講便是教,用耳聽便是學,用手干便是做,這是對中國教育最大的誤解?!敝挥袌猿痔招兄舷壬敖虒W做合一”才能構建高效課堂,使學生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走進信息技術課堂,幫助小學生學習和理解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這“一劑良藥”——教學做合一。
[1]劉一.解讀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教科書》[J].亞太教育.2015.2:279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