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例奶牛乳房炎的病例分析
彭光
(黑龍江省蘿北縣畜牧獸醫(yī)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154200)
乳房炎是奶牛常見病之一,2年間我院共診治158例。各種類型乳房炎均有發(fā)生,其中以漿液性及卡他性乳房炎占的比例最大。
1病因分析
158例患牛中,有108例發(fā)病于產后半月之內,約占總發(fā)病數(shù)的70%左右。乳房炎之所以集中在此時期發(fā)生:第一,分娩前飼養(yǎng)管理不當,缺乏足夠的運動。產前精料過多,以及妊娠末期胎兒壓迫腹部較大血管,都會造成分娩時乳房高度水腫。由于乳房體積過度膨大,分娩當中或分娩之后爬臥時壓迫乳房,使乳房組織受到損傷而引起炎癥。第二,分娩后由于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陰道炎等生殖器官疾病,分娩的炎癥產物以及惡露污染環(huán)境,尤其是污染墊草或直接污染了乳房,榨乳時又不清洗乳房,則病原微生物通過乳頭管口侵入乳腺內,而發(fā)生乳房炎。第三,上一個乳期在停乳時對乳房處理不當,使停留在乳房內乳汁過多,形成干酪樣乳凝塊,在分娩后造成乳汁排出困難而發(fā)生炎癥。第四,分娩后的短期內,因機體處于恢復階段,抵抗能力明顯降低,致使侵入機體內的病原微生物迅速繁殖。由于乳房的刺傷、刀傷、頂撞傷以及乳頭被蹄踩傷后,感染所致乳房炎11例。由于榨乳方法錯誤所致乳頭基部形成增生性硬結或乳頭乳池管增生狹窄而導致乳房炎者9例。繼發(fā)于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產后敗血癥、腸炎及瘤胃酸中毒的5例。泌乳期由于榨乳前消毒不徹底或者壓擠所致病例25例。
2分類及臨床癥狀
漿液性乳房炎:多無明顯全身癥狀,乳房局部潮紅腫脹、增溫、不同程度的堅實感,觸之痛感。多限于一個腺區(qū)或一側乳葉。開始泌乳減少,后出現(xiàn)乳汁稀薄如水,混有絮狀物??ㄋ匀榉垦祝河捎陴つぱ装Y發(fā)生部位不同,分為乳頭乳池和乳池卡他及腺胞卡他。乳頭乳池和乳池卡他性炎癥一般無全身癥狀,患部無熱、無痛、乳葉不增大,時間稍長些乳頭壁增厚但不堅實。當輸乳管被凝乳塊阻塞時,乳池擴大軟而有波動。榨乳開始乳汁稀薄有凝乳塊或絮狀物,榨乳有阻力,而后榨出乳汁反而正常。多發(fā)生于一側乳葉,極少全葉發(fā)病。腺胞卡他性炎癥一般開始缺乏全身癥狀,病勢重病程長者可見體溫升高,食欲不振,乳量下降。纖維蛋白性乳房炎:全身癥狀嚴重,高燒達40℃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廢絕,乳房淋巴結腫大,患葉乳腺迅速增大,皮膚緊張潮紅或青紫色,觸診硬、熱、痛,無乳或僅擠出幾滴混有纖維素和血液的黃色水樣乳汁。化膿性乳房炎:急性型的體溫升高到40℃以上,患側乳房淋巴結腫大,泌乳量下降或無乳。乳汁稀薄如水,含有絮狀物,一旦轉為慢性,全身癥狀減輕,體溫正常,患葉無痛,時間長者實質發(fā)生萎縮。乳房蜂窩織炎型體溫升高到40℃以上,呈高熱稽留,全身癥狀嚴重,步態(tài)僵硬或跛行。乳房體積增大,皮膚緊張,觸之堅硬、劇痛,往往因膨脹而龜裂,流出淋巴液樣滲出物,幾乎無乳,往往最后繼發(fā)敗血癥。出血性乳房炎:皮膚上有紅色斑點,乳汁呈水樣混有絮狀物和血液,乳量劇減。
3治療
首先應該改善飼養(yǎng)管理,保持廄舍清潔干燥,防止乳房凍傷,減少多汁飼料,限制飲水,增加榨乳次數(shù),每天可榨乳6~8次。為了增強患畜抵抗力,防止炎癥滲出,可靜脈注射25%~50%葡萄糖250~500mL、10%氯化鈣100~150 mL。
漿液性和卡他性乳房炎除了以上療法還采用乳房按摩療法和乳房基部青霉素普魯卡因封閉療法或乳房內注射法進行治療,對于早期急性乳房炎有很高的療效。所治療的上訴2種乳房炎,有85%以上應用這種方法,最多經過7~8次即可治愈。
對于纖維素性乳房炎的治療主要采用全身療法,應用廣譜抗菌素或磺胺類藥物靜脈點滴,直到體溫恢復正常,同時配合0.25%的鹽酸普魯卡因青霉素乳房基部封閉療法。輕癥經過5~7天可治愈。重癥往往無效,最后導致患葉乳房萎縮,停止泌乳。
化膿性乳房炎的治療:增加榨乳次數(shù),最好每天2次以上使用0.1%雷夫奴爾溶液或0.5%高錳酸鉀或1%雙氧水沖洗乳池,每次保持20~30min,注入藥液量要適當控制,不能造成乳房內壓過大,同時根據情況選擇全身抗菌素或磺胺類藥物靜脈注射,局部采取乳房基部封閉療法。對乳房蜂窩織炎的2個病例,盡管采取各種療法,均不見療效,最后死亡。
出血性乳房炎的治療:全身消炎藥物療法,靜脈注射10%氯化鈣,配合局部封閉療法有較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