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曉哲
學校的信息化應用可謂是多元的,而且是多個層次的。然而,無論在新聞報道層面,還是理論解讀層面,我們太容易流于統(tǒng)一,走向同質化的雷同,卻少了一份真實。實際上,我們對于新技術的敬畏還過于輕浮,對于技術環(huán)境的探索,對于技術所構建出的新型方式、新型文化、新型管理還知之甚少。
我們總是太輕易地說,“可以讓學生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開展學習,可以讓學生們自由地選擇個性化又滿足自身發(fā)展的課程,可以通過大數據和學習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边@些話語還只是美好的愿望,或者說只是達到了最皮毛的層次。
試問,有多少中小學在校內可以支持所有學生同時上網?又有多少學校已經常態(tài)化地讓學生們自帶手機或平板開展學習了?在平臺上又有多少課程可以支持學生選擇和學習了?不同學科的數據模型是否合理,是否幫助了學生的學習以及老師的個性化教學?
如果沒有,那么,我們應該稍微客觀地說“可以允許部分學生到指定地點,在指定時間進行上網;可以讓學生們選擇某些特定的平臺課程;可以通過部分小數據,記錄學生們回家使用平臺的部分習慣,幫助老師們了解情況?!?/p>
站在這樣一個相對真實而又客觀的起點上,我們才會想方設法地去解決問題,開始腳踏實地探索。我們拋出了這樣一個不會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什么樣的學校文化適合信息化發(fā)展?”
好的信息化進程一定是充滿生命力的,這些生命力不會因為技術設備的變更而失去,而會在不斷地生長中獲得全然不同的生長空間。
學校文化要適合信息化發(fā)展,難以一步企及,但卻可以找到以下這些模糊的進程。
大部分校長都是有微信的,但是真正把微信自覺不自覺地充分運用起來的并不算太多。其實,只需要稍微關注一下校長的微信,就可以預判出這所學校的信息化是否開始發(fā)展了。
我常常開玩笑地說:“校長的微信是學校信息化的窗口。”如果校長經常使用朋友圈分享與學校有關的信息,抑或是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或工作狀態(tài);如果校長在朋友圈里展現(xiàn)出真實的自己,利用各種手機應用程序美化圖片;如果校長經常通過微信和老師們建立各種微信群,抑或是直接通過朋友圈交流的話,我們不僅僅可以發(fā)現(xiàn)一位位信息化達人的校長,更可以發(fā)現(xiàn)這所學校在信息化發(fā)展上的良好基礎。
這是一種氛圍,更創(chuàng)造了一種趨勢。那些繞口的信息化名詞在應用中變得完全不需要解釋了。什么云存儲、云計算、移動學習、社交網絡統(tǒng)統(tǒng)都成為校長習以為常的應用。
更進一步,校長通過朋友圈發(fā)現(xiàn)每一位老師都是那么的不同。校長對于每一位老師的關懷都是那么真切。在開放共享的空間里,每一個個體都更真實,彼此之間更緊密地溝通與交流。
如果,校長主動通過建立微信群和部分老師討論一個項目的時候,所有參與者感受到的是信息化讓不同人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在不同的地點進行非常有效率的討論。
我們非常容易忽視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教師群體具備更優(yōu)越的技術條件基礎。只要我們愿意去開啟,所有的這些都將成為非常有價值的經驗。所有的這些都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經費或是項目支持,但是卻成了非常重要的積淀。
前些天,我去了一所初中,無意中和一位英語老師交流。這位英語老師告訴我,她正在建立一個適用于全年級使用的英語微信公眾平臺。這個平臺讓全年級的學生在課后或是回到家里的時間,利用手機進行自主的測驗和交流。目前,這個平臺已經運行了兩周,全年級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反響強烈。
這是一個老師自發(fā)的行為,卻讓我們看到一個老師在教好自己的班級之后,還可以在技術的支持下實現(xiàn)更多可能性。也正是因為教師們的開拓,我們看見了教師角色越發(fā)多元。
這個學校還有一位老師專門負責學校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該校的公眾平臺有非常好的欄目分類。其中有兩個欄目我非常喜歡。一個欄目是iLove,把祝福獻給本周生日的老師。老師們可以及時地通過學校的微信公眾平臺知道哪位老師生日了,并相互祝福。這是多么有愛的欄目!
還有一個欄目專門展示學生們“大作”。讓學生們的日常寫作得到全校老師、學生和家長的關注。在這一年里,每位老師都看得見學生們的變化,包括校長也可以每天都閱讀學生們的作品。這不正是傳說中的“扁平化”嗎?
這些都不是特例,很多學校都在發(fā)生著這樣的事情。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看見在新的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正在擁有非常不一樣的差異化的角色,這些角色逐步也會走向專業(yè)化。隨著校內更多這些看似目前還不主流的專業(yè)化逐步影響整個學校分布式管理的時候,整個信息化將會讓學校煥然一新。與此同時,學生們的每一次投入正在自然地接入這場變化之中。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在互聯(lián)網上都是一個節(jié)點。傳統(tǒng)學校的教師與學生更多形成了控制的關系,教室里的講臺讓教師更多地成為一對多的角色,而如今,所有學生和老師正在擁有線上和線下兩種學習方式。
無組織是最顯著的節(jié)點特性,他們不會局限于專屬的班級,不會束縛于單一的學科。
老師很容易延續(xù)班級的結構,組織班級學生們進行線上和線下學習的結合。一開始以班級作為起點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開展到一定階段,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在信息化的應用上,課外比課內重要!跨班級比班級內串聯(lián)重要!
跨越班級,學生作為一個節(jié)點才能在平臺上引起更多的鏈接,我們才不會因為班級將原本的鏈接割裂開來,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更多學生因為有效地引起鏈接,出現(xiàn)關鍵性的節(jié)點?;谔魬?zhàn)性的項目,基于核心要素的主題,基于興趣好奇的活動,都會在跨班級的空間效度里得到更好的體現(xiàn)。
當有了這樣非常自然生長出來的基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推進學校的信息化不是一廂情愿,不是刻意追求,而是在更開放的校長,在更多元角色的教師,在更多學生們沒有束縛的鏈接下,在家長不知不覺地參與中,信息化才開始可以逐步深入到新型方式、新型學習和新型管理的探索中去。
在這一步,我們期待更快速地迭代。不少學校已經開始行動起來,重塑學校的課程體系,打破組織活動的方式,打破師生之間的關系。多對多的關系普遍存在,每一個創(chuàng)意都能找到一群支持的伙伴,找到合理的抒發(fā)途徑,它們像火花一樣,不是一閃就被異樣的眼神撲滅,而是在專業(yè)的道路上多元匯聚。
我們聽得見更多樣化的聲音。每一門課程不僅有教師專業(yè)的視角,也擁有學生們不斷碰撞出來的想法,甚至學生們自己建設課程,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他們的聚合又在互聯(lián)網上放大,得到了更多社會人士的幫助。點燃教師和學生們的不是技術,而是他們擁有了更多選擇的權利,擁有了更自由的空間,擁有了可以支持發(fā)展的增長點。
這樣的文化下,學校不再畏懼層出不窮的技術,而是以多元創(chuàng)造的強勁動力,快速迭代地創(chuàng)新節(jié)奏,擁抱一個又一個嶄新的時代。
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曾有句名言:“未來已經到來,只不過還沒有分布均勻。”
教育信息化的未來正在發(fā)生,那些擁有這種文化特質的學校無論有沒有參與信息化項目,都會生長出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