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綜 合
“我們義烏人”虛擬博物館是一個以地方文化特色為主題的數(shù)字博物館,由義烏四中和浙江大學張劍平教授的科研團隊于2008年開發(fā),在設計之時就側重于學習者的網(wǎng)絡自主性學習,教師的角色被設計為適時引導和輔助——利用虛擬博物館的平臺,通過設置一系列圍繞“地域文化在學校的傳承和發(fā)展”這一課題的任務,驅使學習者在博物館內尋找各種信息資源,開展學習。
第一課時:由教師組織學生參觀“我們義烏人”虛擬博物館和虛擬圖書館,向學生進行任務設置——義烏地域文化精神有哪些,引導學生借助虛擬替身進行角色扮演,并組織開展義烏地域文化精神學習成果展,讓每位同學自主學習,構建個人空間,并完成知識的整理。
在課后時間,以班級的學習小組為單位(全班分為5個小組),完成以下內容:每小組就版式策劃與管理,義烏地域文化精神資源與素材的收集、完善和添加,小組內部與小組之間組織學習內容的交流與相互評價等內容劃分一個論壇版塊,開展義烏地域文化“百家講壇”成果展,并且就小組學習成果組織開展諸如虛擬博物館內即將存放的本課時學習內容整理,本課時存放內容的圖片、語音、視頻素材收集,內容布局策劃等要素的虛擬博物館展覽前期工作。
第二課時:教師負責引導學生學習虛擬圖書館中的各種媒體資源,仍舊由每位同學自主學習,并根據(jù)第二課時內的任務(當前我們應當批判的人文素養(yǎng)低下的現(xiàn)象有哪些;義烏地域文化精神應當發(fā)展的內容有哪些;中學生如何才能實現(xiàn)義烏地域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完成相應知識的整理。之后,由各個學習小組開展義烏地域文化“百家講壇”成果展,進行相應的資料更新與學習內容交流討論、相互評價,同時進一步進行展示虛擬博物館的前期工作。
第三課時:依托虛擬學習環(huán)境下的實時討論室,每一個學習小組推薦一名成員,依據(jù)自己小組整理的學習內容,就義烏地域文化精神的傳承、發(fā)展以及自己作為一名中學生,如何來實現(xiàn)義烏地域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做一個演講報告。隨后由教師對學生的演講做出點評,并通過后臺管理系統(tǒng)給學生代表和小組一定的積分獎勵。
第四課時以及課余時間:學生根據(jù)虛擬博物館前期的準備工作,由小組組織完成學習成果展示虛擬博物館的構建,每個小組制作一個PPT,對小組的學習進行總結。
第五課時:對小組構建的所有學習成果展示博物館進行演示、評比。由系統(tǒng)管理員對義烏地域文化“百家講壇”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積分獎勵,對義烏地域文化學習成果展內的個人空間進行優(yōu)秀評比和積分獎勵,同時對小組的學習總結進行點評。具體評價包括學習與合作過程中的表現(xiàn);作品評價量規(guī)范;借助義烏地域文化“百家講壇”,進行全班范圍內的交流,并進行小組自評、互評,個人之間的互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