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226500) 沈娟娟
例談課堂教學中過渡語的運用策略
江蘇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226500) 沈娟娟
一堂優(yōu)秀的語文課離不開充滿生氣與靈動的過渡語言。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精心設計過渡語言。激趣穿插,讓學生興致盎然;歸納牽引,讓學生拾階漸進;設疑轉換,讓學生以疑促思;入境怡情,讓學生情文共鳴。
課堂教學 過渡語 運用策略
要想讓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渾然一體、一氣呵成,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渡語言上下工夫,讓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前后貫通,各個階段自然銜接,從而促使學生的語文思維活動隨著課堂教學進程順暢運轉。
教學中,教師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進行穿插,不但能消除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突兀感,使得語文課堂變得情趣盎然起來,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精神飽滿地投入后繼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如在教學《哪吒鬧海》一課時,教師設計了“讀演合一”的活動,指導學生在課本劇表演中品讀課文,在其中的“體驗角色”和“想象試演”環(huán)節(jié)中進行過渡。
生1:(報信小蝦兵)稟報龍王,咱家夜叉被哪吒那小子打死啦?。曇艉榱粒苕?zhèn)定的樣子)
師:看來,你這個小蝦兵是給龍王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嘍!
生2:(驚慌失措狀)不好啦!稟報龍王,咱家夜叉被哪吒那小子打……打死啦!
師:(連連點頭)進入角色了!神情、語言和動作都像模像樣了,咱們可以進入試演環(huán)節(jié)了……
教師從小蝦兵這一小角色入手,用詼諧的語言指導學生走進故事,貼近人物,為學生后繼的試演奠定了感性體驗的基礎。
歸納式的過渡語言,能夠有效地發(fā)揮承上啟下的牽引作用,讓后繼教學活動的目標更明確、任務更清晰。
如在教學《花瓣飄香》一課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入情誦讀之前,引導學生想象:“當媽媽摸著這絨布一樣柔軟的花瓣,聞著這淡淡的清香,會說些什么呢?”
生1:這花瓣真美呀,聞起來真香呀!
生2: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呀!
師:就是這么一片微不足道的花瓣,卻可以換來媽媽的笑容,甚至媽媽的健康,媽媽在對小女孩說話時的心情怎么樣?
生3:高興!
師:請你們一邊讀,一邊想象著媽媽高興的樣子,你們一定也會很幸福的。
教師歸納了學生的各種想象,揭示了花瓣所具有的美好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讀課文,學生就能從文中讀出真切情意來。
教師可以在教學過渡語言中通過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過渡語言中的問題必須要簡明扼要,指向要明確,要能夠較好地鏈接前后兩個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發(fā)揮問題的導向作用,讓學生的思維從上一個焦點自然地轉換到后繼的焦點上來,實現(xiàn)課堂教學流程的無縫銜接。
如在教學《第八次》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角色代入感悟文本,通過語言延伸、思維延伸和空白延伸三個階段讓學生不斷展開思考。
(1)躺在山上的一間磨坊里,布魯斯王子不斷地唉聲嘆氣。他會說些什么呢?
(2)布魯斯王子看到蜘蛛終于結成了一張網(wǎng),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3)想象一下,布魯斯王子會怎樣動員幾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來參加第八次抵抗?
教師的三個問題不但完成了不同階段的思維轉換,同時也推動學生的思維持續(xù)前行,讓學生通過想象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滿足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需求。
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渡引導時,教師用鮮活、生動的語言將學生卷入情境之中,去展開想象和體悟,能使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chǎn)生積極的共鳴,讓學生進入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理想狀態(tài)。
如在教學《長城和運河》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長城、運河的特點和歷史之后,設計了如下的過渡語。
在中華大地上,從東到西,長城好像是一撇;從北到南,京杭大運河就好像是一捺。這一撇,從秦漢到現(xiàn)代,有多少滄桑,又有多少淚水,但它凝聚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而這一捺,從隋唐起始到今天,有過多少執(zhí)著的創(chuàng)造,又有過多少憧憬和希望。我們中華民族正是這樣一個既充滿著頑強和不屈,又滿懷著希望和創(chuàng)造的民族。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字嗎?
這樣入情入境、滿懷深情的過渡語,讓學生心中洋溢著深深的民族情感,使得他們的齊聲誦讀情緒飽滿,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對于課堂過渡語言,教師既要精心地設計,同時也要妥帖地運用,要能夠根據(jù)課堂教學實際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從而正確引領學生的語文思維活動,讓整個課堂變得更順暢、更統(tǒng)一、更完整!
(責編 劉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5)2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