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鎰
(四川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的差異及其原因探究
李梓鎰
(四川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據了主要的地位,網絡媒介素養(yǎng)也成為了個人所必備的一種素養(yǎng)。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大學生是網絡大軍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對于自身發(fā)展、社會發(fā)展來說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大學生都具有一定的網絡交際能力,但是他們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卻有著較大的差別,這種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信息意思、自我管理能力、網絡媒介特質認知等方面。本文對于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差異的表現(xiàn)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究其原因。
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差異;原因
素養(yǎng)是指修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指的是個體在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質疑能力、思辨能力等。簡單地說,就是接受、獲取、分析、質疑、傳播、運用信息的能力。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成熟,網絡這一媒介迅速崛起,網絡媒介素養(yǎng)這一概念也應運而生。對于這一概念,不同的學者具有不同的認識,本文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認為網絡媒介素養(yǎng)是受眾個體為了滿足自己的信息接收和傳播的需要,所發(fā)展出來的認知和使用網絡媒介的能力。雖然當代大學生都具備一定的網絡知識和技能,但是他們說具有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意識的差異
大學生的接受能力較強,所以他們對于信息的敏感程度和接受程度要高于一般人。所以,他們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利用網絡來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他們在使用網絡這一媒介時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很多大學生將網絡作為聊天、交友、通訊的工具,所關注的內容也集中在娛樂、情感、新聞等消遣性和娛樂性等方面,對于網絡這一媒介所能提供的其他信息基本上沒有接受的意識。
(二)自我管理能力的差異
網絡上的信息五花八門,大學生很容易在網絡世界中迷失自我。他們熱衷于獲得信息,但卻沒有把信息轉化為知識的能力;他們獲得了零碎的知識,但是卻沒有經過理性的思考,無法把知識轉化為智慧。還有的人沉溺于網絡游戲中無法自拔。這些行為都表現(xiàn)出大學生在面對網絡媒介時的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
(三)對網絡媒介特質認知的差異
網絡媒介特質主要有無國界性、互動性和即時性。這些特性使得網絡參與主體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平等,每一個人都有權利來發(fā)布信息和獲得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具有網絡信息辨析和選擇能力就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因為對于網絡媒介的特質認識不全面,所以有的大學生利用網路來進行一些不法行為,嚴重侵害了其他人的隱私和權利。
(四)網絡安全意識的差異
目前,因為網路媒介的隱蔽性,所以大學生在查閱信息、網絡人際交往的時候,都是在匿名的狀態(tài)下進行。他們的網絡行為具有高度的隱蔽性。這就使得一部分安全意識較差的大學生陷入網絡病毒、網路詐騙、網絡犯罪的陷阱之中。網絡實名制的運用,在給予大學生安全保障的同時,也帶來隱私暴露的潛在威脅。所以,在網絡上保護自己的信息安全、鑒別不良信息能力成為了重要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據統(tǒng)計,女生對不良信息的懷疑和鑒別能力要比男生高7%,低年級的大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要比高年級學生低5%。
(一)社會經濟因素
每一個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所以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狀況也會對人們的素質產生影響。網絡媒介素養(yǎng)也不能逃脫這一客觀顧慮。綜合來說,經濟發(fā)展較為落后的地區(qū),個體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要相對較差一些,這是因為經濟的落后導致文化的落后、科技力量的薄弱。貧困偏遠地區(qū)出來的大學生在上大學前,甚至就沒有接觸過電腦,他們對于電腦的認知是在進入大學之后才開始的,所以,他們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較低也在情理之中。從社會的角度來說,一定的社會觀念也會影響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的形成。許多地方的老師和家長擔心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之中,所以運用一切的手段將學生和電腦網絡隔離開來,學生從來沒有機會接受正規(guī)的、科學的網絡運用技能訓練。所以,種種情況導致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不一。
(二)家庭文化因素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教育。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大多是靠自己來感悟、培養(yǎng)的。在這個過程中,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研究指出,具有更高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家庭在獲得信息與運用信息方面,要遠遠高于社會地位和競技地位較低的家庭。毫無疑問,前者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也要遠遠高于后者。但是,值得提出的是,諸多的家庭對于孩子的基本要求是聽話,聽話固然能夠讓學生避開一些問題,但是,孩子的探索欲望、判斷能力、篩選能力等網絡媒介的基本素養(yǎng)也同時被剝奪了。這不能不說是形成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個體因素
大學生上網都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或者是消磨時光,或者是查閱知識,或者是娛樂身心等等。所以,很多大學生在上網之初都具有明確的目的,要么是打開網頁搜索自己需要的東西,要么是瀏覽當日最新的新聞,或者是打開QQ、微信等聊天工具來通訊,或者是打來音樂視頻軟件來聽音樂、看電影等等??傊?,每一個大學生都會根據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來進行網絡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大學生非常在意自己的觀點是否得到了眾人的認可。如果他們的觀點擁有眾多的粉絲的話,他們會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滿足感。但是如果他們的觀點被別人所抨擊的話,他們就會很憤怒,甚至會用過激的言辭進行報復。這一方面表現(xiàn)出大學生作為一個成人渴望得到社會、他人的認可,是他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證明。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學生的從眾心理,他們沒有一個權威的標準作為網絡行為的參考,所以就以多數(shù)人的行為作為自己行動的標準,這體現(xiàn)了大學生在情感、人格、認知等方面的差異。
[1] 陳羽.當代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及對策[J].成功,2008.
[2] 張俊杰,劉婷.論網絡媒介素養(yǎng)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
G206.2
A
1674-8883(2015)18-0212-01
李梓鎰(1988—),女,四川成都人,碩士,四川傳媒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