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5)21-027
小學生的朗讀水平是其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強化朗讀能力的基礎訓練,逐步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水平。那么,如何運用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呢?
一、創(chuàng)設情景交融的氛圍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聲情并茂的范讀創(chuàng)設出濃濃的教學氛圍,用朗讀表現(xiàn)出語言的美感和優(yōu)美意境。這種朗讀教學方法比較適合于詩歌和散文,可以喚起學生的情感,迅速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在《小小的船兒》誦讀中,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用一段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情景交融的境界中。然后,教師領讀“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學生在配樂下齊聲接讀,感受明月當空的月夜的美好。
教師可以反問學生朗讀后的感受:“那是怎樣一種美好的感覺?。俊睂W生通過朗讀課文,借助音樂調動起情感,就會產生許許多多的感受:美好、安靜、舒適……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文字與音樂之間、朗讀與想象之間實現(xiàn)了完美的融合。
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教師先引入一段多媒體教案,展現(xiàn)詩句中的美好情境。借助多媒體視覺、聽覺上的沖擊,配合著教師的朗讀,學生們走進了美好意境中,進入了角色,在體驗中獲得了美感。
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在朗讀與傾聽的互動中,理解了作品本身的深意。
二、引導深情朗讀的技巧
教師朗讀課文時,要把握好文章的基調,從分析文字作品的基本內容和中心思想入手,引導學生深情朗讀,從而掌握相應的朗讀技巧。學生通過模仿教師朗讀,來抓住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來概括提煉作品的基調。
在《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文朗讀中,教師用低沉、緩慢的語調讀,把作品“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緬懷”的基調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通過齊聲跟讀,在朗讀中了解了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的渴望的感情。教師還注意在一些細節(jié)上運用低沉哭訴的音調來表達悲痛的心情,從而讓學生掌握了相應的朗讀技巧。
在《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朗讀中,教師用一種低沉而富于啟發(fā)性的語調烘托出悲慘的氣氛,啟發(fā)學生對于小女孩悲慘命運的社會原因展開深思?!澳棠獭薄白詈笠桓鸩裣缌恕睂W生們在分角色朗讀中,由衷體會到作者對貧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不合理社會制度的批判和控訴。
教師通過朗讀技巧的運用,指引學生在深情朗讀中領會了作者所表達的悲憤情感,并在反復練習中掌握了表達這種情感的朗讀技巧。
三、注重朗讀實踐的感受
朗讀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有自由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教師無論采用什么形式的讀,都要根據文章內涵的需要,配合針對性的反復朗讀指導,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在《坐井觀天》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先示范朗讀,讓學生熟悉課文。接著,安排學生分別扮演青蛙和小鳥朗讀,扮演青蛙的學生音色低沉,而扮演小鳥的學生音色清脆。隨著小鳥“你好”和小青蛙“天就這么大”的不同音色的朗讀,在短促和拖長,清脆和低沉之間,學生們分別讀出了小青蛙自以為是、愚鈍和小鳥講道理、著急的語氣。角色扮演激起了學生的朗讀興趣,更加深了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和掌握。
分角色朗讀課文,不僅是朗讀,還有表演。教師在學生熟練朗讀的基礎上,試著指導他們模仿文中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進行繪聲繪色的表演,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扮演小鳥的學生清脆地讀:“我口渴了,飛了一百多里,下來找點水喝?!彼妊鲱^看遠方,然后用余光瞥一眼“青蛙”。扮演青蛙的學生就繼續(xù)低沉地讀:“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天不過井口那么大,我不會錯的?!薄扒嗤堋睌[出兩手交叉,無事可干的動作,甚至還直接吐吐舌頭。旁白在讀“天無邊無際”時,扮演青蛙的學生就用手比劃一下,用手勢表示天就那么大。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個學生聽了小鳥的話跳了出來,他的舉動惹得同學們哈哈大笑。
此時,學生們已被“小動物們”的話語感染了,教師就可以適當引導:“青蛙的觀點對嗎?”啟發(fā)學生聽故事、講故事、演故事,然后再思考,從而觸及故事的本質內涵。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自由地練習,開展朗讀表演比賽,由此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
教學是預設,更是生成。葉圣陶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崩首x能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并能身臨其境,全面領悟文字,感受到文字的美好,從而學會駕馭文字。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