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由人到鬼的蛻變
——《人,又少了一個》人物外貌賞析
○張冬梅
聶華苓是臺灣著名小說家,其短篇小說《人,又少了一個》講述了一個有著大學文憑的知識女性的悲慘命運。小說篇幅不長,主人公無名也無姓,但作者通過簡單的三次外貌對比刻畫,呈現(xiàn)出了這個女人由人到鬼的變異軌跡。
全文三次寫到了這個女人的外貌,這三處外貌分別寫出了這個女人的“前天”“昨天”和“今天”的生活。
“前天”的女人是三年前“我”看到的照片上那個富態(tài)的女人:“光亮細碎的發(fā)髻,整整齊齊地貼在頭上,淡淡的雙眉,彎在那一雙滿足的眼睛上。衣襟上還盤著一個蝴蝶花扣?!边@是女人很久以前的樣子。透過女人那雙滿足的眼睛和她的富態(tài),可以看到她那時過得很幸福。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滿足。衣襟上還盤著一個蝴蝶花扣,跟那些俗氣的“金屬制品”比起來,顯出了這個女人非常高雅,是一個有著文化修養(yǎng)的女人,正如她在自我介紹中提到的“我不是叫花子”“是大學畢業(yè)”。因為有文化、有修養(yǎng),生活無憂無慮,心情舒暢,所以很滿足,很幸福。
然而,若干年后,女人的丈夫坐了牢,家里還有四個孩子需要她撫養(yǎng)。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加上養(yǎng)家的重擔,使她變成了昨天的樣子:“骨瘦如柴,頭發(fā)蓬亂,臉色蒼黃,穿著一件空蕩蕩的破舊花棉襖,和一條褪色的灰布褲子,手中提著一個白布口袋?!蓖高^這一外貌,可以發(fā)現(xiàn)女人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巨變后面隱藏了女人不為人知的苦不堪言的生活經歷。丈夫進監(jiān)獄后,她的家庭失去了經濟來源,生活的重擔落在了她的肩上,為了撫養(yǎng)四個孩子,她去給人家洗衣服,但賺的錢很少,付了房錢,連喝稀飯都不夠了。為了能夠讓孩子多喝一口,她自己就盡可能地少喝一口。長期下來,嚴重營養(yǎng)不良,以至于她“骨瘦如柴”“臉色蒼黃”了。她“穿著一件空蕩蕩的破舊花棉襖和一條褪色的灰布褲子”,已經好多年沒有買新衣服了,穿的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衣服,那時富態(tài)的她如今骨瘦如柴了,再穿上那件衣服,怎能不空蕩蕩的呢?她也沒有閑錢和心情來打扮自己了,過去光亮整齊的頭發(fā),現(xiàn)已變得蓬亂不堪了。面對生活的凄慘,面對四個孩子的嗷嗷待哺,她不得不厚著臉皮出來討米,哪有心情打扮呀!通過這段外貌描寫,不僅可窺探出女人驚人的變化,而且可見作者外貌描寫前后對照的技巧之高超。
時隔三年,“我”再次見到這個女人,她跟三年前相比,又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她皺縮得更干更小了!佝僂著背,靠在門框上。臉上已經沒有三年前那種羞怯的神情了。咧著一嘴黃牙,陰森森地笑著。用一種熟練的乞討聲調高聲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這就是“今天”的女人。女人的這一次變化,不禁讓人無限感慨,似乎感覺女人的外貌背后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不禁讓人思索:這三年,她到底經歷了什么,讓她成了今天的這付模樣?從“她皺縮得更干更小了”可以看出,這三年,她的生活越來越差,每天過著挨餓的生活。從“佝僂著背,靠在門框上”可以看出女人的背已經直不起來了。如果說“佝僂著背”是因為乞討而低三下四地哈著腰,那么“靠在門框上”時,就應該直起來了。再者,一般佝僂著背的通常都是老年人,而這個女人從年齡上來說,她并不算老,可她的背已經駝了,這說明什么呢?這只能說明她這三年來非常勞累,生活的重擔壓彎了她的背。然而是什么樣的生活把她累成今天這個樣子呢?三年前她曾自我介紹說:“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錢,喝稀飯都不夠!”現(xiàn)在那個給她錢的人也說:“你這個女人,原來還自己洗洗衣服賺錢,現(xiàn)在連衣服也不洗了,還是討來的方便!”然而,女人為什么連衣服也不洗了呢?真的是討來的方便嗎?這個女人原本是個有文化有修養(yǎng)的人,第一次到“我”家要米的時候很不好意思,她絕不會因為懶惰而放棄勞動,選擇乞討的,她一定是被生活所迫,實在沒有辦法才走到這一步的。從照片上看,許多年前,女人生活條件優(yōu)越,而且有知識又高雅,根本不是一個干重活的勞動者,這樣一個柔弱的女子,怎么能承受得了如此繁重的勞動呢?為了四個孩子,她拼命地給人洗衣服,省吃儉用,甚至餓著自己的肚子。長此以來,她被累壞了,佝僂著背,腰都直不起來,這個樣子,也沒有人再愿意雇傭她了,實在沒有辦法,為了養(yǎng)活四個孩子,她最后也不得不淪為乞丐了。
這個女人“咧著一嘴黃牙,陰森森地笑著”,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般來說,乞丐都是討好地笑著,可憐兮兮地笑著,絕不會陰森森地笑。從這里可以看出,女人此時的精神可能已經不正常了,否則,從她先前的身份上來說,她不會沒有了先前羞怯的神情的。這三年中,她或許受到了沉重的精神打擊,生活的不幸遭遇再一次降臨到她的頭上,使她精神崩潰失常了。這三年中她又遭受了怎樣的打擊?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索:可能丈夫在監(jiān)獄中死了;可能因為沒錢,沒法生活,孩子餓死了,等等,這些都有可能。親人一個個地離去,使她對生活徹底絕望了,為了暫時忘記那些痛苦,她不得不用吸煙來麻醉自己的神經,哪怕餓著肚子,也要用討來的錢買包香煙,哪怕是地上掉了個煙頭,她也要撿起來狠吸兩口,以至于把牙都吸黃了。久而久之,女人痛苦不堪、精神抑郁、崩潰失常了。此時,作者給人們勾畫出的是一個絕望女人的形象——蓬亂的頭發(fā),佝僂著背,骷髏一般的臉,陰森森地笑著,露出黃色的牙齒。這跟以前相比,完全不像同一個人,確切地說,這不是人,而是鬼?。≈链?,我們也就理解了文章的題目為何叫《人,又少了一個》。
通過品析女人的這三次外貌描寫,似乎可以窺探出這個女人由人到鬼的蛻變軌跡。她的每一次變化后面都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為了生活,她艱難地活著,可是這個社會卻不給她機會,不給她生存的空間,她只好淪落成最后的樣子——失去了作為人的尊嚴,而絕非是因她的自甘墮落而放棄了自己作為人的尊嚴。文章結尾處“漠然”的眼神,無聲地揭示了苦難社會的鞭痕已扎向了人物的心底深處。一個社會,如果連人的最基本生存需要都不能維持,還能奢談什么人格和自尊呢?于是,在這樣的社會里,人的人格價值也就消亡了。因此,作者以《人,又少了一個》為題,也正揭示了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不幸的遭遇改變人的命運,扼殺和吞噬人的靈魂與人性這一主題。
(張冬梅江蘇徐州徐州高等師范學校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