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
宋詞教學策略淺談
□趙蘭
中國古代詩詞教學有其特殊性,切實提高宋詞教學效果,有必要采取“讀一讀,感受美韻”“說一說,知人論世”“理一理,抓住關鍵”“賞一賞,以點帶面”“比一比,以詞學詞”等教學策略。
語文;宋詞;教學策略
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園林中的一束奇葩,宋詞有其獨特的韻味。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更好地解讀宋詞,筆者通過長期的思考和教學實踐,覺得“讀一讀,感受美韻”“說一說,知人論世”“理一理,抓住關鍵”“賞一賞,以點帶面”“比一比,以詞學詞”等不失為可取之策。
詞是具有特殊音樂屬性的文體,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鮮明的聲律美。有感情地吟詠、誦讀作品,在古典詩詞的音樂美的熏陶中,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作品蘊含的情感。因此,在宋詞教學中,一定要強調(diào)“讀”字,于反復誦讀中體味詞的韻味。
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并圈點勾畫出疑難字詞及句子,然后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嘗試解決,初步感受詞的內(nèi)涵和韻味。其次,教師做好示范性朗讀或播放名家朗讀音頻,要求學生認真聽讀,把握朗讀節(jié)奏和情感,與自己的閱讀進行比照。教師要適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第三,教師通過抽讀檢查,在展現(xiàn)學生朗讀水平、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還可以了解學生預習情況,以便對大多數(shù)學生的迷茫處及未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思維點撥。第四,讓學生共讀課文,要求讀得整齊、字正腔圓、節(jié)奏富于變化,讀出情感和韻味,營造出詩詞學習的氛圍。在進行個別句子的分析時,也應通過讀來感知和深化。當然,讀時應將“讀中品”與“聽中悟”“說中想”“寫中賞”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
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詞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詞作者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其生活的環(huán)境和時代,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這就是所謂“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只有通過知人論世,達到“以意逆志”,才能對文本所蘊涵的意思做出合理的詮釋。例如教學《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以結(jié)合辛棄疾一生所追求的伐金復國的理想來感悟詞作。當作者的理想在現(xiàn)實世界中破滅時,心中壯志難酬的悲憤便會從他的詞中體現(xiàn)出來。理解李清照的《聲聲慢》,就要了解她南渡后的處境,了解這位失去丈夫、失去國家的女詞人心中無比的哀傷、孤寂、凄涼。這樣,便很容易理解“怎一個愁字了得”中“愁”的內(nèi)涵。通過聯(lián)系詞人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狀況,我們在理解詞的意義和情感時就可以左右逢源。
知人論世,是我們觸摸一個特定時代脈搏的一個起點,也是走進詞人內(nèi)心深處的橋梁,合理運用,可使學生在賞析文本前獲得初步感知和審美期待,為深入理解和把握全詞做好鋪墊。
對詞的理解,歸根結(jié)底是對其中的詞語、語句的理解。因此,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把握“詞眼”。“詞眼”是詞中最凝練、最傳神、最準確地表現(xiàn)情感意味、精神內(nèi)涵的凝結(jié)處,是作者情感升華的集中點,也是詞的審美價值所在。它既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一個句子。因此,我們在宋詞教學中可以通過對關鍵字句的把握來理解整首詞的意思,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詞的意境。
教學李清照《醉花陰》時,我們可以就全詞的高潮“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進行詳細講解?!叭吮赛S花瘦”比喻人因相思而憔悴,襯托出“莫道不銷魂”的深意,而一個“瘦”字畫龍點睛,把上闋中的“愁”推向高潮。該句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人們都公認其言美妙無比。一則以簾外之黃花與簾內(nèi)之玉人相比擬映襯,形神相似,創(chuàng)意極美;再則因花瘦而觸及己瘦,同命相憐,物我交融。三則用人瘦勝似花瘦,含蓄地表達了詞人離思之重,與詞旨妙合無垠,給讀者以余韻綿綿、美不勝收之感。教學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要重點把握詞中的“獻愁供恨”“欄桿拍遍”“登臨意”等詞句的含義,通過對這些關鍵語句的理解,把握作者的內(nèi)心感情。詞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到的遠山似乎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何愁恨,又因何而至呢?北望前線硝煙,效力無由,中原失地,收復無期;南望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也限于國力微弱。以上種種,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詩人借遠山之獻供,盡情抒發(fā)內(nèi)心抱負。而“欄桿拍遍”則將詞人胸中那說不出的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桿將之發(fā)泄出來。由“登臨意”可見,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jié),然而,又有誰能給他慰藉呢?
1、理解意象。意象即審美主體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是思想情感和各種景物的融合。欣賞宋詞要注意意象與意象的組合,這些組合承載著表達詩人思想情感的任務。教學中可以從理解詞中的意象入手,以揣摩詞人的情感。如李清照《聲聲慢》下片中“雁”的意象,在傳達懷鄉(xiāng)之意的同時,也能抒發(fā)懷人之情,更能寄寓時光易逝的無奈感傷。
2、營造意境。意境是詩詞的靈魂。宋詞往往語輕意重,詞淺情深,詞家們旨在營造朦朧、含蓄而深遠的意境美。著名學者王國維認為,境界不僅是景與情的結(jié)合,而且應是從親身所見所聞中得到的真切感受。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要反復誦讀,置身詞境,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將詞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xiàn)到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審美享受。如柳永《雨霖鈴》中“楊柳岸,曉風殘月”采用融情入景的寫法,把“楊柳”“曉風”“殘月”這三件最能觸動離愁的意象集中成為一幅鮮明的畫面?!皸盍薄帮L”“月”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賦予特殊意義,“楊柳”成了送別的象征;古代行人一般于黎明時分踏上征程,送別也在這個時刻,因而“曉風殘月”更見依依惜別之情。詞人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意象營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xiàn)微妙的心理活動,撥動讀者的心弦。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閑愁都幾許?”同時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凄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3、把握用典。使用典故可以豐富詞的內(nèi)涵,理解宋詞時要注意把握典故的特征,以此體味詞人的思想。辛棄疾是善于用典的詞人,教學時要讓學生明白“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樹猶如此”“孫仲謀”“寄奴”“元嘉”“廉頗老矣”等的用意,通過所用典故體現(xiàn)出詞人的思想。
4、把握章法。所謂章法,是指文學作品的結(jié)構(gòu)。讀詞時,要抓住詞的開頭,理解詞意,通觀全篇。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句就為全詞奠定了豪壯的感情基調(diào)。又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一句是從前面的歌頌英雄轉(zhuǎn)到諷刺好大喜功的失敗者,為下文書寫詞人的憂憤做了鋪墊。有的利用結(jié)尾總括全詞,如蘇軾《定風波》中的“也無風雨也無晴”,用最后一句概括了詞人寵辱皆忘、超然曠達的人生境界。
宋詞教學中,不能拘泥于文本就詞論詞。我們可以適當拓展閱讀視角,對同一時期不同詞人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如柳永擅長以纖細婉麗之筆寫離別相思、男歡女愛,但他常常能把自己羈旅的生活經(jīng)歷和仕途坎坷的情感體驗融入詞中;李清照的“閨怨詞”寫自己的真實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這比那些假借女人之口的“代言體”作品要真率得多;蘇軾的詞是高度個性化的,打破了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題材范圍、格律規(guī)范和語言習慣;辛棄疾的“壯詞”中始終洋溢著愛國激情,蘊涵著對投降派和世俗小人的鄙視和痛恨。教學中也可以將同一詞人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變?yōu)榻绶譃閮善?,前期生活美滿幸福,后期生活顛沛流離、孤獨愁苦。反映到作品中,她的前期詞多描寫愛情生活、自然景物,如《醉花陰》《一剪梅》等;后期多寫傷時感亂、懷鄉(xiāng)憶舊,如《聲聲慢》《武陵春》等。宋詞教學中通過比一比,以詞學詞,可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闊他們的視野,有效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安徽省潁上縣建潁鄉(xiāng)中心學校)
[責編陳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