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愛萍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津洋口小學)
一個班級往往都有那么幾個“老大難”,或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yè)丟三落四;或書寫極差,根本認不清;或缺乏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一篇好文章被讀得支離破碎,寫不出通順連貫的一段話,作文就更不用說了。這在我任教的班級已經(jīng)不足為奇了,真所謂教師教得苦口婆心,可收效甚微。
然而,在批改了第一單元習作《早晨》之后,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老大難”也出了精品!楊雙(化名)家住菖蒲溪村,兄弟二人中排行老二,自小嬌慣,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每次日記不是沒動筆,就是三言兩語,敷衍了事,讓人大傷腦筋。又改到他的日記了,不用說我早已有了思想準備??梢槐樽x下去,我真是不敢相信。
“早晨,打開大門,一團霧不知從哪兒迎面襲來,連家門前的山也看不見了。我趕緊擦了擦眼睛,還是看不見,霧太大了……”
“我來到后面山坡上,只見三媽正背著一大背苕種要去種苕,我也想看看,于是跟了上去……”緊接著描述了三媽掏行子、放苕、掩土、蓋薄膜的一系列動作,最后從三媽那漲紅的臉上、沾滿泥土的雙手發(fā)出感慨:種田人真辛苦。當然和那些優(yōu)秀習作相比,他的這篇文章還有不少毛病。但對他來說,已經(jīng)是精品了,實在讓人欣慰!
我想弄清楊雙是怎樣完成這次習作的,正好他媽媽送飯來了。媽媽首先肯定了文章是他自己寫的,然后講了當時的情景:楊雙起來得很早,對媽媽說:“老師讓我們起個早,到周圍轉(zhuǎn)一圈,我去看看有些什么?!眿寢尞斎煌饬?。大約一個多小時后,他興沖沖地回來了,一頭扎進房里,寫下了這篇日記。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在習作要求上非常注重個人體驗和語文實踐,要求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內(nèi)容。因此,在習作指導課上,我重點引導學生親自到生活中去。當時,我根據(jù)學生居住、生活的不同環(huán)境,讓他們談?wù)劀蕚涞侥膬?。有的說要到居住的村子周圍走一走,有的說和奶奶一起到集市賣菜,有的說到媽媽餐館里幫忙……我對孩子們的想法大加鼓勵。孩子們?nèi)ジ惺芰?,去體驗了,因而寫出來的文章各具特色。我想如果沒有引導他們體驗的過程,也絕對不會有“精品”,更不用說“老大難”還能出“精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