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春玲
經(jīng)常聽到一些語文老師抱怨:現(xiàn)在的學生是怎么了?一點都不愛讀書,一到寫作文就開始抓耳撓腮,寫出來的文章毫無生氣,像是在搭漢字積木。聽到這兒,筆者不禁要問:作為語文老師,我們真的愛讀書嗎?沒有愛讀書的語文老師,哪來愛讀書的學生?
可能有些語文老師會反駁,哪有時間讀書呀?每天忙的焦頭爛額。忙完學校的,還得忙家里的,人像個陀螺似的?;氐郊页酝觑堖€想看會電視,上會兒網(wǎng),哪來時間讀書呢?誠然,教師的工作量眾所周知。但是這不能成為不讀書的理由。你們抱怨事務多,身為帕夫雷什校長的蘇霍姆林斯基難道事務少嗎?他能堅持閱讀,堅持寫文章,給全世界的老師留下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是有的?!濒斞赶壬@句話確實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其實身為教師的我們在抱怨沒有時間讀書的同時,卻把大把時間浪費在閑聊上,浪費在電視、電腦前。誰說我們沒有時間呢?我們有雙休日,有寒暑假,這是多么充盈的讀書時間呀。因此,身為語文老師的我們切不可再以“無時間”來搪塞不愛讀書的毛病了。
老師不愛讀書,除了覺得無時間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不知道該讀什么書。有時自己也茫然,到底哪些書對自己的專業(yè)成長更有利呢?朱永新教授認為:中小學教師有兩類書必讀:一是讀孩子們讀的書,像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以及現(xiàn)在的孩子們正在著迷的書;二是讀教育名著,因為人類幾千年的教育活動積累下來的好的理念和經(jīng)驗是不變的,讀這樣的書可以少走彎路。除此之外,筆者覺得還應多讀像《史記》、《古文觀止》一類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作品。一方面可以加強自己的古文修養(yǎng),另一方面對于引導學生繼承發(fā)揚中國文化也會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特級教師曹勇軍老師說:“腹有詩書,知識淵博,是語文教師專業(yè)化水平的絕對尺度和終身的職業(yè)追求。”特級教師吳非老師認為:“要讓自己的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要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弊x書的重要性在兩位特級教師的話語中可見一斑。如何才能做一名“悅”讀教師呢?
第一,樹立遠大目標,拒絕平庸。教師圈內有一股極強的消極情緒,普遍認為三十歲評上“中一”,這輩子就到頂了。“中高”對于大多數(shù)教師來說遙不可及。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才導致不少教師放棄追求,選擇碌碌無為。這種消極與平庸,小而言之讓自己只能一輩子當個“教書匠”,大而言之會影響到學生的未來。試問:一個不思進取的教師會教出志向遠大的學生嗎?想到這不禁背后冒汗。長此以往,國家的發(fā)展,人才的培養(yǎng)必然會受到影響。拒絕平庸的方法唯有樹立遠大目標,執(zhí)著讀書。自古以來靠讀書成就一番偉業(yè)的不勝枚舉。司馬遷苦讀著《史記》;馬克思博覽群書著《資本論》;魯迅書中采蜜留下800多萬字的精神財富。正是讀書讓他們從平凡走向偉大。套用拿破侖的話,“不想成為特級教師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名師是怎樣煉成的?我們可以從《中國語文人》一書中找到答案。書中介紹了近30年來曾經(jīng)活躍和仍然活躍在中國語文教育大舞臺的21位語文名師的成長歷程。像于漪、余映潮、黃厚江這些有影響力的語文名師都是擁有遠大的目標,都是在目標的驅動下扎入書海,刻苦鉆研,夯實了專業(yè)基礎,厚實了文化素養(yǎng)的人。可以說是讀書讓他(她)們在教育的田野耕出一片屬于自己“桃花源”。
第二,樂于買書,讓買書成為一種習慣。大多數(shù)老師舍得花大把的錢買化妝品,買衣服,但是一提到買書便突然“節(jié)約”起來。即使一本書只是二十多塊,仍覺得貴的嚇人。這是因為書沒有成為教師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談到買書,有必要說說魯迅先生。他一生買書無數(shù),甚至把吃飯的錢省下來買書。這種對書的熱忱實在讓如今的老師們汗顏。當然,筆者說的買書并不是要求像魯迅一樣“大手筆”,而是有意識地把購書納入日常消費計劃。作為語文教師要想及時把握教育的前沿信息,必須要訂閱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雜志,比如、《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建設》等。除此之外,要多逛書店,尋覓有助于提高教學和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書籍。如若嫌書店的書太貴,不妨到“卓越亞馬遜”一類的網(wǎng)店淘書,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第三,擁有一間書房,讓書香彌漫家庭。自古有成就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書房。有了書房易于養(yǎng)成藏書的習慣。評判一個家庭的文化素養(yǎng),只要看家里是否有書,是否有書房即可。書房的存在會讓整個家庭彌漫著書的香氣。如果條件不符,可以至少有一個書柜專門存放書籍,把它擺放在顯眼位置,一進家門便可與書會面,心情自然大好。
第四,制定讀書計劃,合理圈定時間。一味地扎進書中不問世事,對于成年教師來說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應該制定讀書計劃,切不可一味求數(shù)量,忽視了讀書的質量。讀書計劃,筆者覺得采用“積跬步至千里”的方法比較實用,這得需要時間做后盾。開展每天“一小時讀書運動”是不錯的選擇。筆者從中受益匪淺。每天,筆者把讀書時間定在至少一小時。具體安排是,晨讀課時,學生讀書,筆者也讀書,這至少有十五分鐘時間。每天下午課外活動時抽出二十分鐘時間讀書。晚飯過后躺在床上至少看25分鐘。雙休日和假期的讀書時間會延長。如此安排時間避免了讀書與工作、生活的沖突。點點滴滴讓筆者啃完了《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1條建議》,4卷《葉圣陶教育文集》,盧梭的《愛彌兒》,夸美紐斯的《大教育論》;教學雜志更是一本接一本。
第五,撰寫教學論文,享受讀書成果。21世紀的教育改革,需要擁有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師。教師要由“經(jīng)驗型”向“研究型”轉變,從“教書匠”向“研究者”轉化。時代在發(fā)展,教師要想發(fā)展,必須走教育科研之路,而教育科研的呈現(xiàn)必須靠論文的撰寫?,F(xiàn)實中,有許多老師在平日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可是就是寫不出來。論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晉升高級職稱的一道重要關卡。身為語文老師都知道,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惟有“多讀”才能“會寫”。這是我們常常教給學生的寫作“秘籍”。這一“秘籍”用在教師身上何嘗不能發(fā)揮作用呢?多讀書,便有了思想,有了靈感,寫下來,如果有機會便可以投稿參評。一旦獲獎,那種幸福,那種驕傲真是比蜜要甜。而這份成功自然會轉化成讀書的不竭動力。
2009年初,溫家寶總理和網(wǎng)民聊天時,曾說了這樣一段語重心長的話:“我非常希望全民讀書。我愿意看到人們坐地鐵的時候能拿上一本書。我一直認為,知識不僅給人力量,還給人安全,給人幸福。多讀書吧!這就是我的希望”。“倡導全民讀書,打造書香社會”,老師們應該身先士卒,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