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湖濱中學 王 芹
例談微學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福建省廈門市湖濱中學 王 芹
針對學案教學的弊端,本文結合案例論述微學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設計及應用,提升學案教學的有效性。
學案教學;微學案的設計和應用;教育時機;教學有效性
學案是指引導學生開展學習過程及內容的方案。新課程改革以來,為適應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我國許多地區(qū)中小學開展了學案教學模式教學實踐,許多專家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學案教學進行總結,并進行了學案的編制及其應用的理論研究。我市較多中小學也深入開展了學案教學的課堂改革實踐,開展了“生本”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我校作為實驗校也參與了以學案導學的自主課堂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案在使用時尚存在一些弊端。學案內容往往繁冗復雜,包含了預習、課堂學習、課堂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反思總結、檢測反饋等多方面內容。編寫者的初衷是希望通過這份“沉甸甸”的學案,全方位、多角度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實踐表明,實際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對教師而言,編制這樣一份完整的學案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就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對于學生而言,完整的學案雖信息容量大,環(huán)節(jié)完整,卻容易使學生無法認清每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使課堂學習失去了針對性;從教學的效果看,學案教學中過多預設性內容、相對固對的模式綁架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不利于課堂精彩內容的生成。打個比方說,假如觀眾在話劇演出前都拿到了劇本臺詞,提前知道了劇情,那么還有多少觀眾對即將開始的表演感興趣呢?
為提升學案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對傳統(tǒng)學案進行改編,學案不一定面面俱到,它也可以是為突破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個重難點或重點環(huán)節(jié)而編制的內容方案。與之前的傳統(tǒng)學案相區(qū)別,筆者將其命名為微學案。微學案不注重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完整性,而只側重課堂中的某一個或兩個重要知識點,通過學案導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目標明確,重點知識和能力得到有效落實。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微學案的使用能使課堂重點突出明確,使學生真正實現(xiàn)一課至少有一得的課堂效果。當然,能否實現(xiàn)高效課堂,不僅在于教師是否能夠編制一份高質量的學案,還在于能否抓住使用學案的時機。在教育過程中,處處都面臨著大大小小的時機問題,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應該要把握好教育時機,在一堂課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如能結合使用微學案,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微學案在新課教學中的應用
使用微學案時不僅要善于抓住課堂中各個階段的教育時機,還應當根據(jù)不同的課型、文體來設計。每種課文、課型都有自己的特點,設計學案時一定要根據(jù)不同的重難點來進行。
以文言文《鴻門宴》為例。這篇課文很長,知識點多而分散,包括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多個重要知識點,如果將其一一放入學案中,不僅會使學生迷失學習方向,更會引發(fā)學生的煩躁心理,降低課堂的學習效果。在學生根據(jù)課下注解梳理完課文的字詞后,教師可以就本課的重點編制一到兩份學案?!而欓T宴》的特殊句式類型較多,尤其是賓語前置句式體現(xiàn)較為突出。學案的內容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收集整理本課出現(xiàn)的所有賓語前置句,找出賓語前置句式的類型和形成規(guī)律,然后再通過其他課文中的賓語前置句進行驗證,最后進行適量的拓展訓練,最終真正落實鞏固這個重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先根據(jù)本班學情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再來制定相應學案內容。如果通過前期作業(yè)檢測反饋發(fā)現(xiàn)學生有其他的薄弱點,也可以將此薄弱點編成學案進行重點突破。
(二)微學案在情境設置中的應用
如果說課前的導入有助于創(chuàng)設良好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那么課后的練習則是落實課堂知識的最有效途徑。傳統(tǒng)教學采用的是課堂細講碎問,課后留大量作業(yè)的“課后練”模式,但是“課后練”因不在課堂上進行,容易受到干擾,也占用了學生大量的休息時間,所以“練”的效果會差一些。而如果能在課堂上當堂進行對應性練習,在班級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老師的監(jiān)督指導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偌由蟿傊v完知識就馬上進行練習,學生是在遺忘高峰到來前加以強化,記憶效果好,所學知識能得到及時強化和鞏固。因此,在課堂及時配上對應知識點的練習學案來進行鞏固或拓展性練習是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的。但因為是課內練習,時間有限,所以練習案的內容不宜過多,針對重點做一到兩題的對點訓練即可,時間應控制在10分鐘以內。在這種時候,微型練習案就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它短小精悍,針對性強,用時較短,不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而且方便課堂交流反饋,效果好。
示例:拓展變式
送何遁山人歸蜀
[宋」梅堯臣
春風入樹綠,童稚望柴扉。
遠壑杜鵑響,前山蜀客歸。
到家逢社燕,下馬浣征衣。
終日自臨水,應知已息機。
(選自 《宋詩精華錄》)
請簡要分析首句中 “入”字的妙處。
以上為2013年高考語文卷“詩歌鑒賞”題講評課后的練習案,原題為:請簡要分析首句中“綠”字的妙處。本題屬于煉字題,即考查詩中某個字(詞)的使用效果,是對詩歌語言進行的一種鑒賞。這種題型有較為清晰的答題思路和步驟,如能掌握好,可以大大提高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筆者在設計學案時僅對原題進行變形改造,將“綠”改成“入”。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如果是全新的題目學生還要重新讀題,解讀詩歌,這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影響到練習的容量。而原題改造變形后學生不需要重新解讀詩歌,可以直接進行解答,這樣既保證了練習的時間,又可讓學生迅速體會到掌握知識就能答題的成就感。當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在練習案中再設計一道相同類型的課外拓展題,以便真正讓學生將知識鞏固到位。
(三)微學案在講評課中的應用
以一堂課最主要的導入環(huán)節(jié)為例。正所謂“萬事貴乎始”。一節(jié)課的開頭如果沒有上好,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因此把握好導課環(huán)節(jié)就非常必要。導課講求的是“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
失分原因分析
1.這份試卷共失分______分,其中語基失______分,作文失______分。
2.請仔細分析你在語基方面的失分情況,看一看哪個原因造成的失分最多。
因知識缺漏失去______分;因審題失誤失去______分;因答題不規(guī)范失去______分;因其他原因______(自填)失去______分。
以筆者的一堂試卷講評課為例。傳統(tǒng)語文試卷講評課通常是由教師將試卷從頭至尾講完,“滿堂灌式”的講評課內容多、耗時長,經常出現(xiàn)“教師講得津津有味,而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尷尬局面。在省質檢試卷講評課上,筆者對以往“逐題講解”的講評模式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在對學生試卷進行調查分析后,筆者發(fā)現(xiàn)有許多學生因為審題失誤而造成大量失分,于是就從“審題”這一角度入手設計了一份微學案。學案展示了多份因審題而造成失分的病例,引導學生分析病例,參照參考答案給病例打分,找出失分的原因并進行歸類,從而歸納總結審題的方法。通過學案的導學,學生不僅強化了審題意識,而且進一步掌握了審題的方法,提高了讀題的能力。
在每分必爭的高考考場上,提高考生讀題能力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在一節(jié)講評課前,筆者先編制了一份簡單的微型學案。見下表1:
一場考試過后,學生最關心的是總分是多少,對講評課卻沒任何興趣,甚至連試卷都沒有認真看一眼。在講評開始之前,筆者以此學案作為導入,先讓學生完成學案的內容,其實就是“逼”學生對自己的試卷做一次全面的詳細地分析。這個活動需要學生動筆演算,學生對在語文課上做數(shù)學題的事情感到很新鮮,也十分有興趣,做起來十分認真。完成計算后,筆者再將班級和年段各小題的均分情況用幻燈片展示出來。在直觀的數(shù)據(jù)面前,學生的內心得到了相當大的震撼。這“第一錘”結結實實地敲到他們的心上。他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試卷中暴露了這么多問題:原來自己在某些題目上是有優(yōu)勢或劣勢的;原來自己在很多方面的失分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震驚過后,學生們開始認真地聽起課,做起了訂正。這次導入,改變了以往講評課中學生不想聽課的壞習慣,充分調動了學生投入課堂的積極性,為接下去的講評做了很好的鋪墊。因此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如能結合使用微學案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案教學雖然強調學生依據(jù)學案進行自主探究活動,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不可忽視的是教師在這其中起到了十分關鍵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能夠編制一份高效、有切實價值的學案并能在關鍵時刻用好學案,這是我們在學案教學改革研究中必須努力追求的目標。
(實習編輯:段 喬)
王芹,福建省廈門市湖濱中學教師。
G633.3
A
1671-0568(2015)34-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