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敏
(江西省南城縣第二中學)
中學生活潑熱情、好奇好動、模仿性強,舞蹈與音樂是有機的組合,是形體與音樂的交融,在上音樂課中我有選擇性地在課堂中讓學生嘗試舞蹈的體態(tài)律動、表演,讓課堂充滿快樂和活力,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熱愛音樂課堂。
下面我結合自己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多年運用舞蹈特長取得的較好的課堂效果與大家一同分享:
中學各年級各班學生有著很大的差異,中學生舞蹈與青年舞蹈、專業(yè)舞蹈不同,專業(yè)舞蹈演員的培養(yǎng)目標是掌握豐富的表演技能,在舞臺上準確地塑造人物形象,中學舞蹈課的教學內容以基本形體訓練為主,民族民間舞、中外舞蹈名作賞析為輔。而中學生舞蹈則是以強身健體、把握舞蹈文化的多樣特征,在技術技巧、風格韻律、舞蹈種類等符合中學生的身體特征,造就其挺拔、優(yōu)雅、協(xié)調的體態(tài),加強其對身體的支配力,使學生親身體會人體語言的美妙,在形態(tài)、動作規(guī)律及神情的表達式上具備自己國家及本民族的風格特色,提高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yǎng),從內到外對中學生進行全面的美感教育。
中學生的舞蹈訓練不必要求學生腿踢多高、腰壓多軟,只在適當范圍內對學生身體的各韌帶、肌肉進行延展訓練即可。中學生的特點是易管理、學習積極性高、態(tài)度認真、模仿能力強、運動表象的形成、本體感覺、學習進步幅度快。對于這一學習群體我采取的教學方法遵循循序漸進原則,不能急于求成,避免運動量過大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事故。那么合理并科學的教學方法就需要依照這些而量身定做。
常規(guī)的舞蹈基訓教法肯定要使用,比如在技術技巧上不可能有飛躍性的提高,不合理的教學方法很可能會出現(xiàn)危險,同時過多的基礎訓練也會使學習過程變得枯燥乏味,但是基礎訓練又是系統(tǒng)了解和規(guī)范的必修課,所以就要有選擇和有針對性地開展訓練。如,在教授拉丁美洲音樂時,我借鑒拉丁舞中倫巴、恰恰、牛仔、桑巴中時尚的基本舞步,首先讓學生放松身心,在每節(jié)課一開始進行自己編排組合的一套準備活動動作,如頭、肩、腰、腿的律動。其次訓練挺拔感,脫離形體的自然狀態(tài)。在這方面我主要是注重學生的站姿,胯位的擺放,手位的伸直,讓他們挺拔地保持站立配合柔美的音樂尋求延伸的美感,為了激發(fā)學生對舞蹈的熱情,我首先從拉丁倫巴基本步教學入手,讓他們對于這種舞蹈有一種新鮮感和挑戰(zhàn)欲,慢慢過渡到拉丁恰恰、牛仔、桑巴的學習,讓他們越來越喜愛拉丁舞蹈的學習。
在民族舞蹈教學中,不僅在訓練內容上要有符合其年齡特點的設計,課堂教學音樂的選擇也非常重要。早在“歌詠之不足,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遠古時代,無論是人聲的呼號,還是瓦石的擊節(jié),都是渾然于舞,助于舞,激發(fā)于舞。樂曲的選擇有利于舞蹈教學。舞蹈離不開音樂,舞蹈訓練都要在音樂中進行。音樂對于舞蹈教學不只是簡單的節(jié)奏伴奏,它也是藝術教育的一部分。好的伴奏,好的樂曲不僅可以使學生得到音樂熏陶,還可以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所以,我在課堂練習音樂時,選擇一些節(jié)奏感強的、風格特點明顯的、較為熟悉的音樂,這樣就可以準確地掌握音樂風格及節(jié)奏,為舞蹈的語匯練習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所以音樂在課堂教學中處于尤為重要的地位,學生由此產生共鳴和溝通,使得他們在彼此交流呼應中體驗美感與激悅,精神得以不斷升華。如學習《青春舞曲》中,我選擇民歌版本和通俗版本讓學生學唱,讓學生從視聽效果區(qū)分兩個版本的不同藝術特點,接下來的體驗環(huán)節(jié),我選擇了具有跳躍感、歡快流暢的節(jié)奏型、中速,充滿青春活力的民歌版本來學跳舞蹈,我首先向學生示范幾個基本動作踏點步、動脖、轉圈,讓學生學習,之后讓學生分組進行組合創(chuàng)編,最后表演展示。讓學生感受體驗維吾爾族是載歌載舞的民族,享受美的愉悅和熏陶。如,學習蒙古民歌《嘎達梅林》一課中,先欣賞音樂然后向學生簡介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其舞蹈特點多以肩部、臂部、腕部為主,采用跪、立、坐、原地起舞等形式,接下來大屏幕播放蒙古形體舞《鴻雁》讓學生在視覺上產生美感,最后體驗環(huán)節(jié)教授學生基本的壓腕、提腕、聳肩、圓場、騎馬步等動作,每個動作完成一個八拍并串燒,合著《嘎達梅林》音樂做就成了一個優(yōu)美的蒙古舞蹈組合,讓學生親身體驗蒙古族人民熱情開朗、豪情奔放的性格。
在課堂教學中,我是這么認為的,基礎訓練所占的比例不宜過大,達到熱身目的即可,大部分時間要放到新知識的學習中。由于學生記憶力強,所以一堂課應難易交替進行,音樂課中我首先讓學生學習一套組合中幾個基本新動作,動作由慢到快地學習,就這樣循序漸進,然后復習前面的基本組合內容,音樂采用原速,在學生整套舞蹈動作達到非常熟練完整的表演時,再讓學生分組進行組合創(chuàng)編動作,最后各組進行舞蹈表演展示,學生互評,老師最后點評總結,讓學生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音樂課堂到結束的時候,往往達到了最高潮,學生在音樂課堂中歡樂地盡情舞蹈,這其中也離不開學生積極地參與和認真地學習,反復地勤于練習,經常聽班里的學生說起他們每每在課堂中學會一套新組合動作,利用課余時間由文藝委員組織大家集體反復練習,對于他們的這種精神我從心底佩服,正是這種精神力量推動我,更加堅定了我在音樂課堂中融入舞蹈律動的嘗試,讓我感受頗多,受益頗多,與其說教學生不如說是教學相長,讓自己的舞蹈教學更加成熟和完善,提高了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使音樂課堂充滿活力,學生協(xié)調性、創(chuàng)造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隆蔭培.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